《針灸易學》~ 卷下 (5)
卷下 (5)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築賓:內踝上腨分中。五壯,三分。
陰谷: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乃得,腎水穴也。三壯,四分。
橫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三壯。
大赫: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三分。
氣穴: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三分。
四滿: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三壯,三分。
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一寸。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壯,一寸。
商曲: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五壯,一寸。
石關: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三壯,一寸。
陰都: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通谷: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五分。五壯,五分。
幽門:俠巨闕兩旁一寸五分,陷中。五壯,五分。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三分。
神藏: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四分。
彧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取。五壯,四分。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取。三壯,四分。
足太陽膀胱經穴
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一分半。
攢竹:兩眉頭陷中。三壯,二分。
眉沖: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三分。
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二分,灸三壯。
五處:俠上星旁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承光:五處後一寸五分,禁灸,三分。
通天:承光後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絡卻:通天後一寸五分,三壯,三分。
玉枕: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三壯,三分。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七壯,五分。
大杼: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風門: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肺俞: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厥陰俞: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七壯,三分。
心俞: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督俞: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
膈俞: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肝俞: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膽俞: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二壯,五分。
脾俞: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胃俞: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白話文:
**築賓穴:**位於腳踝內側上方小腿肚肌肉的中間,在這裡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的後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彎曲膝蓋才能找到。這裡是腎經的水穴。灸三壯,針刺四分深。
**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在陰部上方橫骨的中間。灸三壯。
**大赫穴:**位於氣穴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氣穴穴:**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一寸深。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一寸深。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一寸深。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一寸深。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五壯,針刺五分深。
**幽門穴:**位於胸骨劍突下方巨闕穴兩旁一寸五分,凹陷處。灸五壯,針刺五分深。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胸部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胸部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胸部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胸部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部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俞府穴:**位於氣舍穴下方,璇璣穴旁邊二寸的凹陷處。採取仰臥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四分深。
足太陽膀胱經穴
**睛明穴:**位於眼角內側稍外一分,凹陷處。這裡是手太陽、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一分半深。
**攢竹穴:**位於兩眉頭的凹陷處。灸三壯,針刺二分深。
**眉沖穴:**位於眉頭正上方,神庭穴和曲差穴之間。針刺三分深。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邊一寸五分,進入髮際線。針刺二分深,灸三壯。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旁邊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禁止艾灸,針刺三分深。
**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絡卻穴:**位於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在後腦勺枕骨兩側一寸三分處,肌肉隆起的地方,進入髮際線二寸處。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天柱穴:**位於後頸部髮際線下方,大筋外側邊緣的凹陷處。灸七壯,針刺五分深。
**大杼穴:**位於後頸部第一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凹陷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七壯,針刺五分深。
**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五分深。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厥陰俞穴:**位於第四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七壯,針刺三分深。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督俞穴:**位於第六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
**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膽俞穴:**位於第十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二壯,針刺五分深。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採取正坐姿勢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