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三焦俞: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腎俞: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三壯,三分。

氣海俞: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大腸俞: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關元俞: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小腸俞: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三壯,三分。

膀胱俞:十九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三分。

中膂俞:二十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三分。

白環俞:二十一椎下兩旁,去脊一寸五分,伏取。三壯,五分。

上髎: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七壯,三分。

次髎:二空俠脊陷中。七壯,三分。

中髎:三空俠脊陷中。三壯,二分。

下髎:四空俠脊陷中。三壯,二分。

會陽:陰尾尻骨兩旁。五壯,八分。

附分: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五壯,三分。

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去脊三寸。百壯至五百壯。

神堂:五椎下兩旁,去脊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五壯,三分。

噫嘻: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六分,七壯至百壯。

膈關:七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開肩取之。三壯,五分。

魂門:九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五分。

陽綱:十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闊肩取之。三壯,五分。

意舍:十一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

胃倉:十二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十壯,五分。

肓門:十三椎下兩旁,去脊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三十壯,五分。

志室:十四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九分。

胞肓:十九椎下兩旁,去脊三寸,伏取。七壯,五分。

秩邊:二十椎下兩旁,去脊三寸,伏取。三壯,三分。

承扶:尻臀下,陰股上紋中。三壯,七分。

殷門:浮郄下三寸。七分。

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取之。三壯,五分。

委陽:承扶下六寸。三壯,七分。

委中: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面伏地取之,膀胱土穴也。五分。

合陽:約紋下三寸。五壯,六分。

承筋: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三壯。

承山: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五壯,七分。

飛揚:外踝骨上七寸。三壯,三分。

附陽: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三壯,五分。

崑崙: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膀胱火穴也。三壯,三分。

僕參: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七壯,三分。

申脈:外踝下五分陷中。三壯,三分。

金門:外踝下少後,丘墟後。三壯,一分。

白話文:

三焦俞:在第十三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腎俞: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與肚臍水平,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氣海俞:在第十五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大腸俞:在第十六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關元俞:在第十七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

小腸俞:在第十八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膀胱俞:在第十九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中膂俞:在第二十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胸椎棘突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上髎:在第一薦椎下,腰椎兩側,靠近脊椎的凹陷處。艾灸七壯,深度三分。

次髎:在第二薦椎下,靠近脊椎的凹陷處。艾灸七壯,深度三分。

中髎:在第三薦椎下,靠近脊椎的凹陷處。艾灸三壯,深度二分。

下髎:在第四薦椎下,靠近脊椎的凹陷處。艾灸三壯,深度二分。

會陽:在尾椎骨兩側的臀部區域。艾灸五壯,深度八分。

附分: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頸項內側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五壯,深度三分。

魄戶:在附分穴直下方,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七壯,深度五分。

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一分,第五胸椎棘突上方二分,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艾灸一百壯至五百壯。

神堂: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坐姿時取穴。艾灸五壯,深度三分。

噫嘻:在肩胛骨內側,第六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六分,七壯至一百壯。

膈關: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打開肩膀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魂門: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陽綱: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挺胸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七壯,深度五分。

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十壯,深度五分。

肓門:在第十三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十壯,深度五分。

志室: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坐姿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九分。

胞肓:在第十九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七壯,深度五分。

秩邊:在第二十胸椎棘突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趴著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承扶:在臀部下方,大腿根部的橫紋中間。艾灸三壯,深度七分。

殷門:在浮郄穴下方三寸的位置。艾灸七分。

浮郄:在委陽穴上方一寸的位置,伸直膝蓋時取穴。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委陽:在承扶穴下方六寸的位置。艾灸三壯,深度七分。

委中:在膝蓋後方的膕窩中央,約在橫紋動脈搏動的凹陷處,臉朝下趴著時取穴,是膀胱經的土穴。艾灸五分。

合陽:在委中穴下方三寸的位置。艾灸五壯,深度六分。

承筋:在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沿著小腿後方從腳跟往上七寸的位置。艾灸三壯。

承山:在小腿肚下方,腓腸肌兩肌肉分開的凹陷處。艾灸五壯,深度七分。

飛揚:在外踝骨上方七寸的位置。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附陽:在外踝骨上方三寸的位置,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前方,足少陽膽經的後方。艾灸三壯,深度五分。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的凹陷處,是膀胱經的火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僕參:在足跟骨下方的凹陷處,將腳弓起時取穴。艾灸七壯,深度三分。

申脈:在外踝骨下方五分的凹陷處。艾灸三壯,深度三分。

金門:在外踝骨下方偏後方,在丘墟穴的後方。艾灸三壯,深度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