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下 (4)
卷下 (4)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內庭: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胃水穴也。三壯、三分。
厲兌: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胃金穴也。胃實瀉之,一壯、一分。
手少陰心經穴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七壯,三分。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七壯。
少海: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水穴也。三壯,三分。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心金穴也。三壯,三分。
通里:掌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三壯,三分。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七壯,三分。
神門:掌後銳骨端陷中,心土穴也。瀉之,七壯,三分。
少府: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心火穴也。七壯,二分。
少衝: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心木穴也。三壯,一分,補之。
手陽明大腸經穴
少澤: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小腸金穴也。三壯,一分。
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小腸水穴也。一壯,一分。
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小腸木穴也。一壯,一分,補之。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小腸原穴也。三壯,二分。
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小腸火穴也。三壯,二分。
養老:踝骨前上,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二壯,三分。
支正:腕後五寸,手太陽絡。三壯,三分。
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腸土穴也。三壯,三分,瀉之。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顒後陷中。三壯,五分。
臑俞:俠肩髃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三壯,八分。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三壯,五分。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五壯,五分。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三壯,五分。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三壯,六分。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三壯,六分。
天窗: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三壯,三分。
天容:耳下曲頰後。三壯,一寸。
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二分。
聽宮: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三壯,三分。
足少陰腎經穴
湧泉: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白肉際,跪取。腎木穴也。三壯,五分,瀉之。
然谷: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腎火穴也。三壯,三分。
太谿: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腎土穴也。三壯,三分。
大鐘: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三壯,二分。
水泉: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五壯,四分。
照海: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陰蹺脈生。三壯,四分。
復溜: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腎金穴也。五壯,三分,補之。
交信:足內踝骨上二寸。三壯,四分。
白話文:
**內庭:**位於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交界處的凹陷處,是胃經的水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厲兌:**位於腳大拇趾和第二趾的末端,指甲角旁,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是胃經的金穴。胃實熱時可以瀉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一次,針刺一分深。
**極泉:**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筋與筋之間的動脈搏動處,進入胸腔。用艾炷灸七次,針刺三分深。
**青靈:**位於肘部上方三寸的位置,伸直肘部,舉起手臂時取穴。用艾炷灸七次。
**少海:**位於肘部內側,手肘彎曲時內側骨頭後方,靠近肘尖五分的地方,彎曲手肘朝向頭部取穴,是心經的水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靈道:**位於手腕後方一寸五分處,是心經的金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通里:**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陰郄:**位於手腕後方,脈搏跳動處,距離手腕五分的地方。用艾炷灸七次,針刺三分深。
**神門:**位於手腕後方,凸起骨頭末端的凹陷處,是心經的土穴。可以瀉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七次,針刺三分深。
**少府:**位於手小指本節(指掌關節)後方,骨頭縫隙的凹陷處,是心經的火穴。用艾炷灸七次,針刺二分深。
**少衝:**位於手小指內側,指甲角旁,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是心經的木穴。可以補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一分深。
**少澤:**位於手小指末端外側,指甲角下方一分凹陷處,是小腸經的金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一分深。
**前谷:**位於手小指外側,本節(指掌關節)前方凹陷處,是小腸經的水穴。用艾炷灸一次,針刺一分深。
**後谿:**位於手小指外側,本節(指掌關節)後方凹陷處,握拳時取穴,是小腸經的木穴。可以補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一次,針刺一分深。
**腕骨:**位於手外側,手腕前方,骨頭凸起下方的凹陷處,是小腸經的原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二分深。
**陽谷:**位於手外側,手腕中間,凸起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小腸經的火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二分深。
**養老:**位於踝骨(應指手腕處的骨頭)前方上方一寸凹陷處,是手太陽經的郄穴。用艾炷灸兩次,針刺三分深。
**支正:**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是手太陽經的絡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小海:**位於肘部外側,大骨頭外側,距離肘尖五分凹陷處,彎曲手肘朝向頭部取穴,是小腸經的土穴。可以瀉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肩貞:**位於彎曲肩胛骨下方,兩骨頭交界處,肩胛骨後方的凹陷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五分深。
**臑俞:**位於肩峰(肩部突起處)後方,大骨頭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取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八分深。
**天宗:**位於肩胛骨內側,肩胛骨下方凹陷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五分深。
**秉風:**位於天髎穴外側,肩膀上方,肩峰(肩部突起處)後方,舉起手臂時有空隙處。用艾炷灸五次,針刺五分深。
**曲垣:**位於肩部中央,彎曲肩胛骨的凹陷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五分深。
**肩外俞:**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六分深。
**肩中俞:**位於肩胛骨內緣,距離脊椎二寸的凹陷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六分深。
**天窗:**位於頸部粗大筋脈之間,向前彎曲臉頰下方,扶突穴後方,動脈搏動處,凹陷的地方。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天容:**位於耳朵下方彎曲臉頰的後方。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一寸深。
**顴髎:**位於臉頰顴骨下方邊緣,突起骨頭末端的凹陷處。針刺二分深。
**聽宮:**位於耳朵中,像紅豆大小的突起,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湧泉:**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彎曲腳掌、腳趾時,在皮膚白肉交界的地方,跪姿取穴。是腎經的木穴。可以瀉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五分深。
**然谷:**位於腳內踝(腳內側凸起的骨頭)前方,凸起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腎經的火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太谿:**位於腳內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是腎經的土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三分深。
**大鐘:**位於腳跟後方,腳跟骨上方,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經的絡穴。用艾炷灸三次,針刺二分深。
**水泉:**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方,是足少陰經的郄穴。用艾炷灸五次,針刺四分深。
**照海:**位於腳內踝下方四分,前後有筋的地方,是陰蹺脈所生之處。用艾炷灸三次,針刺四分深。
**復溜:**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筋骨之間的凹陷處,是腎經的金穴。可以補這個穴位,用艾炷灸五次,針刺三分深。
**交信:**位於腳內踝骨上方二寸。用艾炷灸三次,針刺四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