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下 (3)
卷下 (3)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地倉:俠口吻旁四分,外延,下有動脈。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得氣即瀉,二七壯。
大迎: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三分,三壯。
人迎:頸大動脈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四分。
水突: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三分,三壯。
氣舍: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三壯、三分。
缺盆:肩下橫骨陷中。三壯,三分。
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三分,五壯。
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五壯,三分。
屋翳: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四分,五壯。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四分,五壯。
乳中:當乳中是,微刺之。三分。
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五壯,三分。
不容:幽門旁,相去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承滿: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梁門: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關門: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
太乙: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八分。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五壯,八分。
天樞: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百壯,五分。
外陵: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三分。
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三分。
歸來: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
氣衝: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七壯,炷如大麥,禁針。
髀關:伏兔後交紋中。三壯,六分。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五分。
陰市: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三分,禁灸。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三壯,三分。
犢鼻: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三壯,三分。
三里: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宛宛中,兩筋分肉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胃土穴也。三壯,一寸。
上廉: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三壯,三分。甄權隨年為壯。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三壯,五分。
下廉: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鏬中,蹲地舉足取之。三壯,八分。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三壯,三分。
解谿: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趾、次趾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胃火穴也。三壯、五分,補之。
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骨間動脈,胃原穴也。胃虛、實皆拔之,三壯,五分。
陷谷: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木穴也。三壯,三分。
白話文:
**地倉穴:**在嘴角旁邊四分(約一公分)處,向外延伸,下方有動脈跳動。這個穴位是手、足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約一公分),有針感就可洩針,灸二七壯(十四壯)。
**大迎穴:**在下巴前方一寸二分(約三公分)處,骨頭凹陷處有動脈跳動。針刺三分(約一公分),灸三壯。
**人迎穴:**在頸部大動脈搏動明顯的地方,喉結兩旁,一寸五分(約四公分)處,頭微微抬起取穴。針刺四分(約一點三公分)。
**水突穴:**在頸部粗大肌肉的前方,人迎穴的下方,氣舍穴的上方。針刺三分(約一公分),灸三壯。
**氣舍穴:**在頸部人迎穴的下方,天突穴兩旁凹陷處。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缺盆穴:**在肩部下方,鎖骨上方的凹陷處。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氣戶穴:**在巨骨穴下方,俞府穴兩旁,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的凹陷處,離中線各四寸(約十二公分),頭微微抬起取穴。針刺三分(約一公分),灸五壯。
**庫房穴:**在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約四公分)處的凹陷處,離中線各四寸(約十二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屋翳穴:**在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約四公分)處的凹陷處,離中線各四寸(約十二公分),頭微微抬起取穴。針刺四分(約一點三公分),灸五壯。
**膺窗穴:**在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約四公分)處的凹陷處,離中線各四寸(約十二公分)。針刺四分(約一點三公分),灸五壯。
**乳中穴:**在乳頭的中心點,輕輕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乳根穴:**在乳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約四公分)處的凹陷處,離中線各四寸(約十二公分),頭微微抬起取穴。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不容穴:**在幽門穴旁邊,相距一寸五分(約四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承滿穴:**在不容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梁門穴:**在承滿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關門穴:**在梁門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太乙穴:**在關門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八分(約二點六公分)。
**滑肉門穴:**在太乙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三寸(約九公分)。灸五壯,針刺八分(約二點六公分)。
**天樞穴:**在肓俞穴旁邊一寸(約三公分),肚臍兩旁各二寸(約六公分)。灸一百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外陵穴:**在天樞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大巨穴:**在外陵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灸五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水道穴:**在大巨穴下方三寸(約九公分),離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灸五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歸來穴:**在水道穴下方二寸(約六公分),離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灸五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氣衝穴:**在歸來穴下方一寸(約三公分),離中線各二寸(約六公分),動脈搏動明顯的凹陷處,是衝脈的起點。灸七壯,艾炷如大麥粒大小,禁止針刺。
**髀關穴:**在伏兔穴的後方,腿部橫紋的中點。灸三壯,針刺六分(約二公分)。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約十八公分)處,肌肉隆起的地方,正坐跪姿取穴。用左右手各三指按壓,肌肉隆起如兔子狀,因此得名。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約九公分)處,伏兔穴下方凹陷處,跪拜姿勢取穴。針刺三分(約一公分),禁止艾灸。
**梁丘穴:**在膝蓋上方二寸(約六公分)處,兩條肌腱之間。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犢鼻穴:**在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兩條粗大肌腱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約九公分)處,脛骨外側邊緣,肌肉隆起凹陷處,兩條肌腱之間,抬腳取穴,用力按壓時,腳背上的動脈搏動會停止,是胃經的土穴。灸三壯,針刺一寸(約三公分)。
**上廉穴:**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約九公分)處,兩條肌腱骨頭之間的縫隙,抬腳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甄權認為,艾灸的壯數應隨年齡增加。
**條口穴:**在上廉穴上方一寸(約三公分),抬腳取穴。灸三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下廉穴:**在上廉穴下方三寸(約九公分)處,兩條肌腱骨頭之間的縫隙,蹲姿抬腳取穴。灸三壯,針刺八分(約二點六公分)。
**豐隆穴:**在外踝上方八寸(約二十四公分)處,小腿外側邊緣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的絡穴,別走太陰經。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
**解谿穴:**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約四公分)處,腳踝上方的凹陷處,腳大拇指和第二腳趾向上延伸的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胃經的火穴。灸三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可補益。
**衝陽穴:**在腳背上方五寸(約十五公分)處,陷谷穴前方二寸(約六公分)處,骨頭之間的動脈搏動處,是胃經的原穴。胃虛或胃實都可在此拔罐,灸三壯,針刺五分(約一點六公分)。
**陷谷穴:**在腳大拇指和第二腳趾外側之間,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約六公分),是木穴。灸三壯,針刺三分(約一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