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下 (2)
卷下 (2)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巨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五壯,一寸半,瀉之勿補。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四分,三壯。
扶突: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三壯,三分。
禾髎: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禁灸。
迎香: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
足太陰脾經穴
隱白: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韮葉,脾木穴也。三壯,三分。
大都: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火穴也,脾虛補之。三壯、三分。
太白: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土穴也。三壯、三分。
公孫: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足太陰絡脈,別走陽明胃經。三壯,三分。
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脾金穴也,脾實瀉之。三壯,三分。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三壯,三分。
漏谷: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三分。
地機: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有空。三壯,三分。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在膝橫紋頭下,脾水穴也。五分。
血海: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五分,三壯。
箕門:魚腹上越筋間。三壯。
衝門: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府舍: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三分。
食竇:天谿下一寸六分,去腹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五壯,四分。
天谿: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五壯,四分。
大包:淵液下三寸,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三壯,三分。
足陽明胃經穴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
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三壯。
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四分,得氣即瀉。七壯,炷如小麥大。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灸三壯。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四分,七壯。
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下,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得氣即瀉。七壯。
白話文:
巨骨穴: 在肩膀尖端向上,兩塊骨頭分叉處的凹陷中,是手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艾灸五壯,針刺一寸半深,要瀉而不要補。
天鼎穴: 在頸部鎖骨上窩的位置,垂直於扶突穴後方一寸處。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扶突穴: 在氣舍穴上方一寸五分處,位於頸部,下巴彎曲處下方一寸,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仰頭時取穴。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禾髎穴: 在鼻孔下方,靠近人中穴(水溝)旁邊五分處。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迎香穴: 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下方旁邊五分處。是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隱白穴: 在腳大拇趾內側的末端,距離趾甲角如同韭菜葉子寬度的地方,是足太陰脾經的木穴。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大都穴: 在腳大拇趾的第一關節後方,內側的凹陷中,骨縫與紅肉白肉交界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火穴,脾虛時要補它。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太白穴: 在腳大拇趾內側,內踝骨前方突起骨頭下方凹陷中,是足太陰脾經的土穴。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公孫穴: 在腳大拇趾第一關節後方一寸,內踝骨前方。是足太陰絡脈,分出支脈走向足陽明胃經。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商丘穴: 在腳內踝骨下方稍微偏前方的凹陷中,前面有中封穴,後面有照海穴,這個穴位在中間。是足太陰脾經的金穴,脾實時要瀉它。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三陰交穴: 在內踝骨上方三寸,骨頭下方凹陷處。是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厥陰經交會的地方。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漏谷穴: 在內踝骨上方六寸,脛骨下方凹陷中。針刺三分深。
地機穴: 在膝蓋下方五寸,膝蓋內側輔助骨頭下方凹陷中,伸直腳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分出支脈,向上移動一寸有空隙。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陰陵泉穴: 在膝蓋下方內側輔助骨頭下方凹陷中,伸直腳取穴,在膝蓋橫紋頭下方,是足太陰脾經的水穴。針刺五分深。
血海穴: 在膝蓋骨上方,內側邊緣的白肉交界處,距離膝蓋骨二寸半。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箕門穴: 在大腿內側,肌肉隆起處,筋的間隙中。艾灸三壯。
衝門穴: 在府舍穴下方一寸,橫骨兩端的中點,靠近動脈,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四寸半。艾灸五壯,針刺七分深。
府舍穴: 在腹結穴下方三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四寸半。艾灸五壯,針刺七分深。
腹結穴: 在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四寸半。艾灸五壯,針刺七分深。
大橫穴: 在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四寸半。艾灸五壯,針刺七分深。
腹哀穴: 在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四寸半。針刺三分深。
食竇穴: 在天谿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腹部正中線各六寸,舉起手臂取穴。艾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天谿穴: 在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中,距離胸部正中線六寸,仰臥取穴。艾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胸鄉穴: 在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部正中線各六寸,仰臥取穴。艾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周榮穴: 在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部正中線各六寸,仰臥取穴。艾灸五壯,針刺四分深。
大包穴: 在淵液穴下方三寸,是脾經的大絡穴,總管全身陰陽經絡。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
頭維穴: 在額頭的角落,進入髮際,本神穴旁邊一寸五分,神庭穴旁邊四寸五分。是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
下關穴: 在客主人穴下方,耳朵前面動脈下方邊緣,閉口時有空隙,開口時閉合,側臥閉口取穴,是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頰車穴: 在耳朵下方八分,下巴彎曲的末端,靠近前方的凹陷中,側臥開口時有空隙取穴。針刺四分深,得氣即瀉,艾灸七壯,如小麥大小。
承泣穴: 在眼睛下方七分,瞳孔正下方凹陷處,是足陽明經、陽蹺脈、任脈交會的地方。艾灸三壯。
四白穴: 在眼睛下方一寸,瞳孔正下方,讓病人正視取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七壯。
巨髎穴: 在鼻孔旁邊八分,瞳孔正下方,與人中穴(水溝)水平,是手陽明經、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得氣即瀉,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