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下 (1)
卷下 (1)
1. 經外奇穴
內迎香(四十九),鼻準,耳尖,聚泉,金津,玉液,海泉,魚腰,太陽,大骨空,中魁八風,八邪,十宣穴,五虎穴,肘尖,肩柱骨,二白,獨陰,內踝尖,外踝尖,鬼眼穴,中泉小骨空,印堂,子宮,蘭門,百蟲窠
白話文:
經外奇穴
- 內迎香(四十九): 鼻子內側,迎香穴的裡面。
- 鼻準: 鼻子的最前端、鼻尖。
- 耳尖: 耳朵的最上端尖端處。
- 聚泉: 舌頭下方,舌繫帶的附近。
- 金津: 舌頭下正中線,左側的靜脈。
- 玉液: 舌頭下正中線,右側的靜脈。
- 海泉: 舌頭下繫帶的正中央。
- 魚腰: 眉毛的中間,眼睛正上方。
- 太陽: 眼睛外側,眉毛和眼尾之間,比較凹陷的地方。
- 大骨空: 手指背面的指關節處。
- 中魁: 中指指背,近端指節的正中央。
- 八風: 腳背上,腳趾縫之間的凹陷處,左右腳各有四個。
- 八邪: 手背上,手指縫之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有四個。
- 十宣穴: 十個手指尖端的地方。
- 五虎穴: 大拇指第一指節的掌面,從指根到指間橫向分成五個點。
- 肘尖: 手肘最尖端的骨頭處。
- 肩柱骨: 肩胛骨上,靠近脊椎骨突起的部分。
- 二白: 前臂掌側,腕橫紋上方四寸處,橈側屈腕肌腱的兩側。
- 獨陰: 腳底,第二個腳趾骨的下方。
- 內踝尖: 腳踝內側骨頭最突出的地方。
- 外踝尖: 腳踝外側骨頭最突出的地方。
- 鬼眼穴: 膝蓋後側,中間凹陷處的兩邊,各有一點。
- 中泉小骨空: 手背,腕橫紋上,掌骨間的凹陷處。
- 印堂: 兩眉毛之間的中點。
- 子宮: 下腹部,肚臍下方四寸處,左右旁開三寸。
- 蘭門: 膝蓋骨下方,外側凹陷處。
- 百蟲窠: 膝蓋骨上方,髕骨內上方,約三個手指寬的地方。
2.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手太陰肺經穴
中府: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此。)手足太陰二經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雲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各六寸。針七分、三分,灸五壯。
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動脈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針四分。
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
尺澤: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肺水穴也,肺實瀉之。針三分,灸五壯。
孔最:去腕上七寸,側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列缺:肺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針二分,灸七壯。
經渠:寸口動脈陷中,肺金穴也。針二分。
太淵: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土穴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疏曰:脈病治此。灸三壯,針二分。
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又云:散脈中。肺火穴也。針二分。
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肺木穴也。宜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五臟熱。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瀉臟熱也。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大腸金穴也。灸三壯,針一分。
二間: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大腸水穴也,大腸實瀉之。三分,三壯。
三間: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大腸木穴也。三分,三壯。東垣曰:氣在於臂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手陽明之榮、俞,二間,三間。
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大腸原穴也。虛實皆拔之。三分,三壯。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三陰交下。
陽谿: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大腸火穴也。三分、三壯。
偏歷:腕中後三寸,大腸脈別走太陰。三分,三壯。實瀉虛補。
溫溜:在腕後五寸六寸間。三分,三壯。
下廉: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斜。針五分,灸三壯。
上廉:三里下一寸,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三壯。
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針三分,一壯。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大腸土穴也。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三壯。
肘髎:大骨外廉,陷中。三壯,三分。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十壯。
臂臑:肘上七寸,膕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之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三壯,三分。
肩髃: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中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手陽明、陽蹺之會。七壯、一寸。又云六分。唐·魯州刺史庫狄嶔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可射。
白話文: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手太陰肺經穴
中府: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房上方第三肋間隙中,脈搏跳動處凹陷之處,距離胸部中央左右各六寸。是肺經的募穴(募穴是指經氣聚集之處)。也是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雲門:位於鎖骨下緣,靠近氣戶穴外側二寸的凹陷處,脈搏跳動之處,需舉起手臂才能取穴,距離胸部中央左右各六寸。針刺深度七分或三分,艾灸五壯。
天府:位於腋下三寸,肘橫紋向上五寸,在動脈搏動處,可用鼻尖蘸墨點定穴位。針刺深度四分。
俠白:位於天府穴向下至肘橫紋五寸處,在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尺澤:位於肘橫紋內側,在肱二頭肌肌腱與肱骨之間的凹陷處。是肺經的原穴,肺經實證時應瀉之。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孔最:位於腕橫紋上七寸,需從側面取穴。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五壯。
列缺:肺經絡脈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會處。位於腕關節橈側,向上約一寸五分,兩筋間凹陷處,可用雙手交叉,食指尖端所指處即為穴位。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七壯。
經渠:位於腕橫紋橈側,寸口脈搏動處凹陷之處,是肺經的經穴。針刺深度二分。
太淵:位於腕掌側橫紋橈側端,動脈搏動處,是肺經的原穴,肺經虛證時應補之。《難經》記載:脈氣在此交會。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魚際:位於大拇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內側,白肉際的凹陷處。也是散脈處,是肺經的原穴。針刺深度二分。
少商: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角旁,宛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是肺經的井穴。宜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以瀉五臟之熱。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陽:位於食指內側指甲角旁,宛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是大腸經的井穴。艾灸三壯,針刺一分。
二間:位於食指近側指間關節的前內側凹陷處,是大腸經的滎穴,大腸實證時應瀉之。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三間:位於食指近側指間關節的後內側凹陷處,是大腸經的經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合谷:位於手拇指與食指間骨縫的凹陷處,是大腸經的原穴。虛實證皆可針灸。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孕婦妊娠期間,宜瀉不宜補,補則易導致流產。
陽谿:位於腕背側,橈骨莖突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是大腸經的經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偏歷: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處,是大腸經的經穴。實證瀉之,虛證補之。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溫溜:位於腕後五寸至六寸之間。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下廉:位於髂前上棘下方,比上廉穴低下一寸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上廉:位於髂前上棘下方,比足三里穴低下一寸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三里:位於外膝眼下二寸,按之有肌肉隆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一壯。
曲池:位於肘外側橫紋盡頭,肱骨外上髁的凹陷處。是大腸經的土穴。針刺深度七分,得氣後先瀉後補,艾灸三壯。
肘髎:位於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下方的凹陷處。艾灸三壯,針刺三分。
五里:位於肘關節外側上三寸,肱橈肌與肱肌之間。艾灸十壯。
臂臑:位於肘關節外側上七寸,肱二頭肌肌腱與肱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也是手足太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艾灸三壯,針刺三分。
肩髃:位於肩峰端的外側,肩峰與鎖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艾灸七壯,針刺一寸或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