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9)

1. 手陽明大腸經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足少陽、陽蹺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灸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云針六分。留六呼。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𤸷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

諸癭氣。唐、魯州刺史厙狄欽風痹。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立。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明堂。灸三壯至七壯。素注。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明下。灸三壯。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主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針四分。主咳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聲。暴喑氣哽。

禾髎(一名長頰),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屍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為黃腸。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鬥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白話文:

肩髃穴:又名中肩井或扁骨,位於肩膀骨頭(肱骨)肩端上方的凹陷處,當手臂舉起時會更明顯。此穴是足少陽膽經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古籍記載,可用艾灸七到十四壯(艾絨灸的單位,每壯約米粒大小),以疾病痊癒為度。若治療偏癱,則灸四十九壯,但不宜過多,以免手臂變細。若因風邪導致筋骨無力、久病不癒,則不需顧慮艾灸的壯數。針刺此穴可瀉出肩臂的熱氣。針刺深度約八分(古代度量單位),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如果要瀉氣,則用五次吸氣的時間拔針。艾灸效果不如針刺。取穴時,可用手掌平放於肩部尋找凹陷處。艾灸七壯,可逐漸增至十四壯。古籍又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壯,也有說針刺六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主要治療中風導致手腳不聽使喚、偏癱、風痹、風癩等風病,以及半身不遂、熱風導致肩部發熱、頭部無法轉動、肩臂疼痛無力、手臂無法舉高過頭、肌肉攣縮僵硬、風熱引起的皮膚搔癢紅疹、面色枯槁、因勞累導致精氣耗洩、傷寒發熱不退、四肢發熱,以及各種癭瘤。唐朝魯州刺史厙狄欽因風痹而無法拉弓,甄權針刺他的肩髃穴,針入後他就能拉弓射箭。

巨骨穴:位於肩膀尖端上方,在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此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和陽蹺脈的交會處。古籍記載,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一寸半。也有記載艾灸三到七壯。古籍又記載,此穴禁止針刺,若針刺則會導致昏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醒來並下針。針刺深度為四分,應瀉氣而非補氣。針刺後才能恢復正常躺臥姿勢。古籍又記載,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驚癇、吐血、手臂疼痛、胸中有瘀血、肩臂無法屈伸。

天鼎穴:位於頸部鎖骨上窩上方,在扶突穴後方一寸處。古籍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三壯,也有記載針刺三分。主要治療咽喉腫痛、呼吸困難、無法進食、喉嚨有痰鳴。

扶突穴:又名水穴,位於氣舍穴上方一寸五分處,在頸部下頷骨下方一寸處,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處。需仰頭取穴。古籍記載,艾灸三壯,針刺三分,也有記載針刺四分。主要治療咳嗽多痰、氣喘、喉嚨有如水雞的聲音、突然失聲、氣塞。

禾髎穴:又名長頰,位於鼻孔下方,在人中溝旁五分處。古籍記載,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屍厥以及口不能張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鼻出血。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處,在鼻孔旁五分處。此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處。古籍記載,針刺三分,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不宜艾灸。主要治療鼻塞不聞香臭、偏癱導致口歪眼斜、面部搔癢浮腫、面部有如蟲爬動的感覺、嘴唇腫痛、呼吸不暢、鼻涕多、鼻出血、鼻瘡息肉。

:重二斤一兩,長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直徑五寸,彎曲伸縮,可容納兩斗穀物和一斗五升水。胃是儲藏食物的器官,各種味道都由此而出。胃被稱為黃腸,五味進入胃中,儲藏並供應五臟的氣。胃是水穀的海洋,也是六腑的根本來源。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源於胃。

食物進入胃後,胃充實而腸道空虛。

食物的精華進入胃,散發到肝臟,並將能量傳導到筋脈。

食物的氣進入胃,濁氣歸於心臟,精華注入脈搏,脈搏的氣流經絡,經絡的氣歸於肺。肺朝向百脈,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脈絡結合精華,將氣運行於各腑。各腑精神清明,並將精華留存在四臟,氣歸於平衡。平衡維持,氣口處脈搏正常,可以判斷生死。

飲食進入胃後,精氣遊走散發,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向四方散布,五經並行,與四季五臟的陰陽相合,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人的胃中常常會留存兩斗穀物(古代的量器與現在不同,斤兩尺寸也是如此),以及一斗五升水。所以,健康的人每天會排便兩次,每次約二升半,一天總共五升。七天下來,會排出三斗五升的水穀,所以,健康的人如果不吃飯,七天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