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四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下 (2)

1. 附辨

或問針形至微,何以能瀉有餘補不足?曰:「如氣球然。方其未有氣也,則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復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或問素、難、長沙、東垣、竇肥卿、竇桂芳針法何如?曰:「素問猶五經之載道;難經猶易之十翼,發明素問;長沙、東垣則如濂、洛、關、閩之精思力踐。二竇猶老、列、荀、揚文,雖曰體道,不能無偏倚駁雜。要之,素問、長沙、東垣如美玉;而二竇誠為有瑕之璧也。」

或問醫經小學云:「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素問補遺篇注云:「動氣至而即出針,此猛出也。」二說將孰從哉?曰:「經絡有凝血,與欲大瀉者,當猛出;若尋常補瀉,必當從醫經小學也。」

或問銅人、千金等書空穴多,十四經發揮所載空穴少,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彼有此無,不同何也?曰:「十四經發揮,據素問骨空篇論及王注;若銅人、千金纂,皆偏書,非岐黃正經也。」

白話文:

有人問:針這麼細小,怎麼能瀉去多餘的,又能補不足的呢?回答說:就像氣球一樣,它沒氣的時候,扁塌得可以踢,等到從氣孔吹氣進去,就鼓脹起來了,這就是「虛則補之」的道理。如果把氣孔堵住的地方弄開,氣就會從氣孔跑出來,氣球又扁了,這就是「實則瀉之」的道理。

有人問:黃帝內經素問、難經、長沙子,東垣,竇材,竇桂芳等人的針法如何?回答說:《素問》就像五經一樣闡述醫道,《難經》就像《易經》的十翼一樣闡釋《素問》。《長沙子》、《東垣》則像濂溪、洛陽、關中、閩中諸賢一樣,用心思考,勤於實踐;竇材、竇桂芳則像老莊、列子、荀子、揚雄一樣,雖然也在闡述醫道,但難免有偏頗、雜亂的地方。總之,《素問》、《長沙子》、《東垣》就像精美的玉石,《竇氏》二人的著作則是有瑕疵的寶玉。

有人問:《醫經小學》說,拔針時不能猛拔,必須分三四次慢慢旋轉著拔出,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拔,一定會出血。《素問補遺篇》的注釋說,氣運行到極點就立即拔針,這就是猛拔。這兩種說法,應該聽從哪一種呢?回答說:經絡裡有凝血,或者需要大量瀉氣時,就應該猛拔;如果是一般的補瀉,就必須按照《醫經小學》的做法。

有人問:銅人、千金等書記載的穴位很多,而《十四經發揮》記載的穴位很少,像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十四經發揮》上沒有,《銅人》、《千金》上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十四經發揮》是根據《素問·骨空論》及王注編寫的;而《銅人》、《千金要方》都是偏門的書,不是岐黃正宗的醫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