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四下 (1)
卷四下 (1)
1. 疔瘡、溺死、犬傷、蛇傷、脈絕、癰疽
疔生面上與口角,須灸合谷,瘡即落。若生手上,灸曲池;若生背上,肩井索。三里、委中、臨泣中,八穴灸之不可錯。行間、通里、少海兼,復帶太衝無病惡。假如瘰癧,少海尋,此穴皮上宜先針。三十六息椎針入,入內須當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等,支溝、陽輔百壯真。
復兼肩井、手三里。肩井隨年壯為吟。癰疽發背,肩井攻,再兼一穴是委中。以蒜片貼瘡上灸,如不疼兮灸至疼。愈多愈好是此病,若疼宜灸至不疼。溺水死者雖經宿,細按神經亦可救。即解死人衣帶開,速急把他臍中灸。假如人被狂犬傷,當時須灸咬處瘡。凡人若是蛇傷者,亦把咬處灸三壯。
仍以蒜片貼咬處,灸在蒜上即安康。人脈微細不見臨,或時無有不可尋。少陰經兮復溜穴,此穴宜刺圓利針。針至骨處順針去,下刺候回陽脈臨。陽脈生時方穩當,方乘此際可出針。癰疽瘡毒實難醫,患人須將竹馬騎。薄篾用量患人手,尺澤頭紋橫比齊,起循手臂至中指,尖上截斷斯為宜。
竹槓兩頭置凳上,患人去衣方可騎。須當以足微點地,比篾頭安竹槓皮。循內直上篾盡處,醫者須當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區,更以薄篾量中指。中節兩紋為一寸,將篾以墨點為主。點上兩傍各一寸,是穴各灸五七炷。或五或七不可多,此法灸之無不愈。
白話文:
疔瘡
疔瘡如果長在臉上或嘴角,要灸合谷穴,瘡就會消退。如果長在手上,要灸曲池穴。如果長在背上,要灸肩井穴。另外,足三里、委中、臨泣等穴位,這八個穴位都要灸,不能搞錯。還有行間、通里、少海,再加上太衝穴,這樣就不會有病痛。如果像瘰癧(淋巴結腫大)這種病,要找少海穴,這個穴位要先針刺。針刺三十六息的時間後將針插入,要留意針刺的深淺。在追趕腫塊的時候不要把膿核刺破。將針上下提插三次後再將針取出。天池、章門、臨泣等穴位,還有支溝、陽輔,這些穴位都要灸一百壯(古代計量單位,指艾炷燃燒一次)。
同時搭配肩井和手三里穴,肩井穴的艾灸次數要依照患者的年齡,以年份計算次數。癰疽如果發在背部,就要攻肩井穴,再搭配委中穴一起治療。用蒜片貼在瘡上再進行艾灸,如果覺得不痛就灸到痛為止,這個病要灸得越多越好,如果覺得痛就灸到不痛。
溺死
溺水身亡的人,即使過了一夜,仔細按壓神經仍然可以救活。要立即解開死者的衣帶,趕緊灸他的肚臍。
犬傷
如果被瘋狗咬傷,當時就要灸傷口。
蛇傷
如果被蛇咬傷,也要在咬傷處灸三壯。再把蒜片貼在咬傷處,在蒜片上艾灸就能平安康復。
脈絕
如果人的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或是完全摸不到,這是少陰經的問題。這個時候要刺復溜穴,用圓利針刺。針刺到骨頭後順著針的方向進針,等到回陽的脈搏出現。等到陽脈恢復穩定時,就可以把針拔出。
癰疽
癰疽這種瘡毒很難治療,病人要騎在竹馬上。用薄竹片量取病人手掌的寬度,從尺澤穴的橫紋比到中指的指尖,然後把竹片在這個位置截斷。把竹槓的兩端架在凳子上,讓病人脫去衣服騎上去。病人雙腳輕輕點地,將竹片放在竹槓上並貼合皮膚,沿著竹片向上到盡頭的地方,醫生要用墨水點記。這個點只是取一個中心點,不是灸的部位。再用薄竹片量取中指,以中指中間指節的兩個橫紋為一寸,用墨點在竹片上,以這個墨點為中心,兩旁各取一寸,這些點就是穴位,每個穴位要灸五壯或七壯,不能灸太多。用這個方法艾灸,沒有治不好的。
2. 附辨
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矣。
或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此固言補瀉也,然其義何如?曰: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虛而補濟之也。餘仿此。
或問:髎穴針入幾分,留幾呼之說?曰:愚以為初不如是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故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
或問:孫氏以灸為閉門趕賊,何如?曰: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則火氣與邪氣去矣,此《內經》火瀉法也,又胡為而閉其門乎?至於氣針雖微,妄加無病,則氣之瀉,若河決下流,不可以其微而輕之也。孫氏之云,特歸重於火針耳。要之,言不能無弊,故曰:立言難。
或問:人神隨年歲巡歷於身,尻神逐日坐臨於人,若人死,此神與之俱死乎?抑出於人之身,飄流於天地間而失所依乎?抑別求人而附之乎?若別欲依人,則人人自有神矣;將飄流天地間,無人可依,神亦離散矣。既曰神則靈變莫測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驅此神,使身安而不為針灸所犯乎?曰:人神、尻神,後世術家之言,《素問》、《難經》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而不繫於補瀉之列,豈以偏穴而廢之歟?曰:此固氣之所聚,血之盛會,灸刺之禁地也。其過與不及,自有其道焉。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里,以下其氣,而宗氣之盈者消;調之三里,以補其氣,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特以非別走他經,故不在諸絡之例,此所以舉豐隆而不屬虛里也歟。
或問:《素問》、《難經》論針之旨何如?曰:《素問》博而詳,《難經》精而約,其道則一而已。孟子謂:博學詳說,將以反說約,二書不可偏廢也。
或問:古人補瀉在井、滎、俞、經、合,然睛明、瞳子髎治目疼,聽宮、絲竹空、聽會治耳聾,迎香治鼻,地倉治口喎,風池、頭維治頭項,不繫井、滎、俞、經、合,何也?曰:以其病在上,取之上,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素問補遺注》云:動氣至而即出針。今針入穴,邪氣吸拔,推之不前,引之不後,轉之不移,必俟氣衰,然後退針豆許,如此者三而可出也。若僅能轉針而遽出之,則血隨針瀉,在於多氣少血之經,尤所當忌。吾嘗謂遺篇之補,出於後人之託,其經注一律出於一人之手。由是觀之,豈特注說未當而已邪?
十二經絡髎穴,各有流注衰王之時,按時補瀉固是。今病在各經絡者,或按時亦能去病,蓋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故淺深:新且淺,一針可愈;若深痼者,必數針可去。如服藥然:有一二劑病退,有多服至四五十劑,或累百而愈。
白話文:
附辨
有人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穴,為何都禁止灸針?因為這四個穴位靠近眼睛,眼睛怕火,所以禁止灸針。以此類推,就知道睛明穴是可以灸的,王注(指王注的醫書)是錯誤的。
有人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這是指補瀉方法,但其意義是什麼?「迎」是指迎合氣血將要到達的穴位,比如寅時(凌晨3-5點)的氣血會到達肺經,卯時(早上5-7點)的氣血會到達大腸經,此時肺和大腸經氣血正盛,就應該瀉掉多餘的氣血。「隨」是指隨著氣血流逝的趨勢進行治療,比如卯時氣血離開大腸經,辰時(早上7-9點)的氣血到達胃經,此時肺和大腸經氣血較虛,就應該補益。其餘穴位也以此類推。
有人問:髎穴(指頭部及臀部的穴位)針灸的深度和留針時間如何把握?我不認為應該拘泥於固定的深度和時間,因為肌肉的厚薄不同,疾病的輕重緩急也不同。肌肉厚實的地方可以扎得深一些,肌肉薄弱的地方則應扎得淺一些;如果病情很快好轉,可以很快拔針;如果病情比較頑固,則可以留針久一些。總之,針刺虛證時,要使其充足;針刺實證時,要使其虛弱。
有人問:孫氏(指某位醫家)認為灸法如同關門趕賊,這種說法對嗎?用火瀉法治療疾病,就像快速吹滅火焰,邪氣和火氣都會隨之而去,這是《內經》中提到的火瀉法。又何必關門呢?即使是氣針很微弱,如果胡亂施針於無病之處,氣血也會大量流失,就像決堤的河流一樣,不可因為微弱而輕視。孫氏的說法,只是特別強調火針療法。總之,任何療法都有其弊端,所以說,立論是困難的。
有人問:人身上的神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運行變化,尻神(指人體下部的精氣)每天都會在人體的某處停留。如果人死了,這個神氣會跟著人一起死嗎?還是會離開人體,飄蕩在天地之間而失去依附之處?還是會尋找另一個人依附呢?如果每個神氣都要依附別人,那麼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神氣了;如果神氣飄蕩在天地間,找不到依附之處,神氣也會消散。既然說神氣是靈變莫測的,為何一定要尋找人來依附呢?人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從心中發出,為何不驅使這神明,使身體安康,不受針灸的侵犯呢?人神和尻神是後世醫家提出的說法,向來沒有根據,不足為信。
有人問:胃經的大絡穴位叫虛里,它的活動會影響到衣服,是脈氣的根本,但它卻不屬於補瀉的範疇,難道是因為它是一個特殊的穴位而被忽略了嗎?虛里穴是氣血聚集、血脈旺盛的地方,是灸刺的禁區。它是否過度或不足,自有其規律。中焦的氣盛衰會影響到宗氣的盈虧,通過刺激足三里穴可以瀉掉多餘的氣氣,使宗氣盈滿的狀態得到調整;通過刺激足三里穴也可以補益氣血,使宗氣虧虛的狀態得到改善。所以,虛里穴的氣血也存在補瀉的關係,只是它不屬於經絡循行路線,所以不在其他絡穴的範圍之內。這就是為什麼舉例說明豐隆穴而不提及虛里穴的原因吧。
有人問:《素問》、《難經》論述針灸的要旨是什麼?《素問》博大而詳盡,《難經》精粹而簡要,但它們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孟子說:「博學詳說,將以反說約」,這兩本書都不能偏廢。
有人問:古人補瀉的方法是根據井、滎、俞、經、合穴位來進行的,但睛明、瞳子髎穴治療眼痛,聽宮、絲竹空、聽會穴治療耳聾,迎香穴治療鼻病,地倉穴治療口歪斜,風池、頭維穴治療頭項疾病,這些穴位都不在井、滎、俞、經、合穴的範圍之內,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疾病在上面就取上面的穴位,高處的疾病就用超越其部位的穴位來治療的意思。
《素問補遺注》說:當氣至時就立即拔針。現在針刺入穴位,邪氣被吸拔出來,推動針卻不動,拉動針也不動,轉動針也不動,必須等到氣衰竭後,再將針退出來一點,如此三次後才可以拔針。如果只是能轉動針就馬上拔出來,則會導致血液隨著針一起流出,尤其在氣多血少的經絡上更應避免。我認為《素問補遺注》中的補法是後人所加,其經文注釋都是一個人寫的,由此看來,難道僅僅是注釋不當而已嗎?
十二經絡的髎穴都有其氣血盛衰的時間,按照時間進行補瀉固然正確,但現在疾病在各個經絡上,有時按時間也能治好疾病,這是因為疾病纏綿於經絡,經絡本身就有虛實,補虛瀉實也能治病。有的病一針就能治好,有的病則需要幾針才能治好,這是因為疾病有新舊、淺深之分。新的淺表的疾病,一針就能治好;如果是深層的頑固性疾病,則需要幾針才能治好,就像服用藥物一樣,有的藥一兩劑就能見效,有的藥則需要服用四五十劑,甚至幾百劑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