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8)
卷一上 (8)
1. 手陽明大腸經
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谿(一名中魁),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寒咳。嘔沫。喉痹。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腕中後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灸五壯。主肩膊肘腕痠疼。眯目䀮䀮。齒痛。鼻衄。寒熱瘧。癲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鳴。風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腕後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後五寸六寸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腸鳴而痛。傷寒噦逆噫。鬲中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銅人。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飧泄。勞瘵。小腹滿。小便黃。便血。狂言。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癰。
上廉,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銅人。灸三壯。針二分。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噼。手足不隨。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注。針五分。留七呼。銅人。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灸三壯。明堂。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灸止二百。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
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肘大骨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針。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
臂臑,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至二百壯。若針不得過三五分。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癧。頸項拘急。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
口不能張開。半身不遂。風疹、皮膚結痂。偏頭痛或兩側頭痛。腰背內部抽痛。小兒單側乳蛾(扁桃腺炎)。按壓合谷穴對孕婦有影響,只能瀉不能補,補了會導致墮胎。詳細說明請參考足太陰脾經三陰交穴的說明。
陽谿(又名中魁),在手腕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為手陽明大腸經所經過的穴位,屬火。依照《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主要治療胡言亂語、喜笑、見鬼等症狀。熱病心煩、眼睛紅腫有翳膜、昏厥逆冷、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寒熱瘧疾、寒咳、嘔吐泡沫、咽喉腫痛、耳鳴耳聾、驚厥抽搐、手臂抬不起來、皮膚結痂等。
偏歷,在手腕後方三寸處,是手陽明經的絡穴,通往手太陰經。依照《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依照《明堂經》記載,可灸五壯。主要治療肩膊、手肘、手腕痠痛,眼睛看不清楚、牙痛、流鼻血、寒熱瘧疾、癲癇多語、喉嚨乾燥、咽喉腫痛、耳鳴、不出汗、小便不利。實證則會牙齒蛀蝕、耳聾,需瀉法;虛證則牙齒冰冷、胸膈麻痹,需補法。
溫溜(又名逆注,又名池頭),在手腕後方大約五寸或六寸處,在腕後五寸六寸之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深,可灸三壯。主要治療腸鳴腹痛、傷寒呃逆、打嗝、胸膈氣滯、寒熱頭痛、喜笑胡言、見鬼、吐口水、風邪逆行四肢腫脹、吐舌頭、口舌疼痛、咽喉腫痛。
下廉,在輔骨下方,距離上廉穴一寸處,在輔銳肉的外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斜針刺五分深,留針約兩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主要治療吃下去就拉出來的腹瀉、勞累形成的虛弱、小腹脹滿、小便黃、便血、胡言亂語、半身不遂、熱風、肢體麻木不能動、風濕痹痛、小腸氣不足、面色蒼白、腹部有硬塊、腹痛如刀刺難忍、吃下去就拉出來的腹瀉、腹脅脹痛、發狂亂跑、肚臍兩旁疼痛、消化不良、氣喘不能行走、嘴唇乾燥流口水、乳房癰腫。
上廉,在手三里穴下方一寸處,其分支與陽明經脈相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斜針刺五分深,可灸五壯。主要治療小便困難、小便黃赤、腸鳴、胸痛、半身不遂、骨髓寒冷、手足麻木、氣喘、大腸氣不順、腦風頭痛。
三里(又名手三里),在曲池穴下方兩寸處,按下去肌肉會隆起,在肌肉隆起的末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可灸三壯,針刺二分深。主要治療霍亂、失禁、失聲、牙痛、臉頰腫脹、瘰癧、手臂麻木、手肘彎曲不能伸直、中風口眼歪斜、手腳不聽使喚。
曲池,在手肘外側輔骨處,彎曲手肘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手拱起胸膛時取穴,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氣匯入的合穴,屬土。《素問》記載,針刺五分深,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七分深,得氣後先瀉後補,可灸三壯。《明堂經》記載,可每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休息十餘日,再繼續灸至二百壯。主要治療踝關節周圍疼痛、手臂紅腫、手肘疼痛、半身不遂、怕風邪氣、哭泣不止、健忘、風疹、喉嚨腫痛不能說話、胸中煩悶、手臂疼痛、筋脈鬆弛無法拿取東西、拉不開弓、彎曲伸直困難、風濕痹痛、手肘無力、傷寒後的餘熱未消退、皮膚乾燥、抽搐、癲癇、全身疼痛搔癢如蟲咬、皮膚脫落形成瘡、皮膚結痂、婦女經脈不通。
肘髎,在手肘大骨外側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可灸三壯,針刺三分深。主要治療風勞嗜睡、手臂疼痛不能抬起、肩膀沉重、腋下緊縮、手肘手臂麻木不仁。
五里,在手肘上方三寸處,走向手臂內側大脈的中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可灸十壯。《素問》記載,不可針刺。主要治療風勞驚恐、吐血、咳嗽、手肘手臂疼痛、嗜睡、四肢無法活動、胸悶腹脹、氣喘、身體發黃、時有發熱、瘰癧。
臂臑,在手肘上方七寸處,肌肉隆起之處,肩髃穴下方一寸處,兩條肌腱與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平舉手取穴,是手陽明經的絡穴,為手足太陽經、陽維脈交會之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可灸三壯,針刺三分深。《明堂經》記載,適合灸不適合針,每日灸七壯至二百壯,若要針刺,不能超過三分或五分。主要治療手臂無力、手臂疼痛不能舉向頭部、瘰癧、頸項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