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7)
卷一上 (7)
1.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表。此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由是循指之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髃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銅人。灸三壯。針一分。留一呼。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喉痹。頷䪼腫。肩背臑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陽明、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尖端(商陽穴),與手太陰肺經相接,循行於食指外側,經過二間、三間穴,再到合谷穴,沿著前臂外側上行,經過陽谿、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等穴,到達肘部外側(曲池穴),繼續向上經過肘髎、五里、臂臑等穴,到達肩部(肩髃穴)。然後,經由肩胛骨和頸椎之間,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缺盆),與肺臟相連,並向下通達大腸。
一部分經脈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經過天鼎、扶突穴,再到面頰,進入下齒縫。然後從嘴角出來,到達人中,左右交叉,再沿鼻翼旁(禾髎、迎香穴)而止,與足陽明胃經相連。
此經脈氣血充盈,卯時(凌晨5-7點)氣血旺盛。共有20個穴位,左右共40個穴位。由於靠近陰陽交接處,氣血運行迅速,針灸時應注意深度和留針時間,以免損傷經氣。
商陽穴位於食指橈側指甲角旁,具有治療胸悶、咳嗽、水腫、發汗不暢、耳鳴耳聾、寒熱瘧疾、口乾、頷腫、牙痛、惡寒、肩背疼痛、目疾等功效。
二間穴位於食指指節前內側,主治喉痹、頷腫、肩背痛、寒顫、鼻塞出血、驚恐、牙痛、目黃、口乾、飲食不消化等。
三間穴位於食指指節後內側,主治喉痹、咽喉異物感、下牙痛、嗜睡、胸腹脹滿、腹瀉、寒熱瘧疾、口乾、氣喘、眼痛、吐舌、頸部強直、驚恐、唾液增多、飲食不消化等。
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間的骨縫凹陷處,具有治療傷寒發熱、口渴、頭痛、項強、無汗、寒熱瘧疾、鼻出血、發汗不暢、視力模糊、頭痛、牙痛、耳聾、喉痹、面腫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