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6)
卷一上 (6)
1.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白話文:
手少陰這條經脈,起始於心臟,從心臟出來後連屬於心臟的相關組織,然後向下穿過膈肌,連絡到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白話文:
心臟有兩條脈絡系統:
- 一條向上與肺相連,深入肺的兩大葉之間。
- 一條從肺葉向下,彎曲向後,與脊椎裏面的細小脈絡相連。貫通脊髓,與腎臟相通。正位於脊柱的第七節之間。
總的來說,五臟的脈絡系統都與心臟相通,而心臟則通往五臟的脈絡系統。
手少陰經源起於心臟,循行任脈的外側,屬於心臟的脈絡系統。下膈膜,在肚臍上方兩寸處與小腸相連。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從心臟的經脈往上走,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
另外一條經脈,也從心臟的經脈出發,沿着任脈的外側向上走,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
還有一條經脈,從心臟的經脈直往上走,到達肺臟的分支,從腋下出來。
這條經脈從心臟的經脈直往上走,到達肺臟的分支,從腋下出來,到達極泉穴。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的筋骨之間,動脈進入胸腔。
然後沿着手臂內側後方往下走,經過太陰、心主經脈之後,到達肘窩內側。
從極泉穴沿着手臂內側後方往下走,經過太陰、心主經脈之後,經過青靈穴,到達肘窩內側,抵達少海穴。
沿着手臂內側後方往下走,到達手掌後方兌骨的末端,進入手掌內側,沿着小指內側往下走,從小指末端出來。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腑。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白話文:
手腕之下腳踝的位置有一塊骨頭,叫做兌骨。經絡從少海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向下走,經過靈道穴、通裏穴,到達手掌後兌骨的頂端。再經過陰郄穴、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緣,到少腑穴。最後沿著小指頂端的少衝穴,連接到手太陽經。滑氏說:心臟是人體的主宰,地位尊於其他臟腑。所以它跟其他經脈相交,不通過支線,而是直接連接。
此經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受足太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白話文: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午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陰脾經的交會。共有九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十八個穴位。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下筋肉間,有動脈進入胸部。針刺三分,灸七壯。主治手臂肘部厥冷、四肢厥冷、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屬於熱結,痰氣不順,胞宮寒濕,老年人氣虛。
灸三陰交穴。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導致的下瀉。
灸大敦、三陰交穴。小腹下方橫紋斜尖處灸一壯。
針刺太衝、大敦、絕骨穴。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至額部,交會於頭頂。
用於治療男女性行為後的勞復。
使用韭根、豭鼠糞,用水兩杯煎至八分,隨時服用。
用於治療陰陽易病新瘥後的性行為。
使用梔子、雄鼠糞、枳殼,用水兩杯,蔥白兩寸,香豉十五粒,煎至八分,不限時服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子,交會於額部中央,旁邊約束太陽經脈,向下沿鼻子外側,上至牙齒中,再回到口外側,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第四,下疳:這是發生在生殖器上的瘡。由於肝經濕熱或因性行為不潔,導致邪毒之氣侵蝕成瘡。治療應疏肝導濕。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外搽藥。
這條支脈,從肺部分出絡心,注入胸中。
兩乳間為胸部。這條支脈從心包別出,繞心,注入胸中膻中部位,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酉時(下午5-7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
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五十四個穴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
方見於傷寒門,用於治療少陽經病寒熱交作。治療溫瘧感受時氣,先熱後寒,需加減使用。
從踝骨上八寸處,交出太陰經後方,向上沿膕內側。
從中封穴開始向上過踝骨,經過三陰交,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一寸,交出太陰經之後,向上沿膕內側,到達膝關、曲泉穴。
沿着大腿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挾着胃屬肝絡膽。
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頰裏,環於脣內。
在此之前連接目繫上出額頭,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在任脈之外,本經的裏面,下至頰裏,交環繞於脣口之內。
這路支脈,再從肝臟別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白話文:
青靈穴:
位於肘部上方三寸。將手肘伸直舉起,即可找到此穴。
銅人穴:
可灸壯七次。
明堂穴:
可灸壯三次。
主治:
- 眼睛發黃
- 頭痛、怕冷
- 肋部疼痛
- 肩膀和手臂不能抬起
- 穿脫衣服困難
少海(一名曲節),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不宜灸。針五分。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
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白話文:
少海穴(又名曲節穴),位於肘部內側,曲肘時肘窩後的凹陷處。在大骨(尺骨)外側,距離肘端五分。屈肘,向頭部尋找,就是少海穴。心經脈絡進入少海穴為合穴。屬水。根據銅人的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
甄權認為不宜灸,針刺深度為五分。甲乙經的記載中,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三呼,瀉針五吸。不宜灸。
《素問注》記載,灸五壯。蔣相如的《資生經》記載,各家說法不同。總之,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不建議灸。
少海穴主治:寒熱,牙齒齲痛,頭暈目眩,發狂,嘔吐涎沫。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白話文:
靈道穴,位於手肘後約一寸五分處。屬於心脈循行的經絡。穴性屬金。
操作方法:
- 針灸:針刺深度三分。
- 灸法:灸三壯。
主治功效:
- 心痛
- 乾嘔
- 悲傷恐懼
- 癲癇
- 肘部彎曲攣縮
- 突然失聲無法說話
通里,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七壯。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風。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白話文:
通裏穴
位置 :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處。
屬性 :手少陰心脈的絡穴。與太陽小腸經相通。
銅人針灸法 :針灸三分深。灸三壯。穴位深者七壯。
主治:
- 目眩頭痛熱病
- 先期精神不佳,數日後發作
- 懊惱不安,頻頻嘆氣
- 反覆呻吟哀傷
- 面熱無汗
- 頭風
- 突然啞巴說不出話
- 眼睛疼痛
- 心悸
- 肘部、手臂及大腿疼痛
- 嘔吐苦水
- 喉嚨腫痛
- 氣喘
- 遺尿遺精
- 婦女月經過多,崩漏
- 實則:胸肋脹滿,腹脹腫大。瀉之。
- 虛則:不能說話。補之。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笑。
白話文:
神門穴(又稱銳中、中都),位於手腕後方,銳骨(橈骨)末端的凹陷處。屬於手少陰心經,為心經的腧穴,性質屬土。
當心臟實熱時,可針灸神門穴來瀉熱。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針留7次呼吸的時間。
- 艾灸7壯。
主治症狀:
- 瘧疾。
- 心煩心熱嚴重。
- 渴望冰冷飲料。
- 惡寒,但又想待在溫暖的地方。
- 咽喉乾燥,食慾不振。
- 心痛,常嘆息。
- 心悸,氣短。
- 手臂發冷。
- 面色潮紅,喜笑。
- 手掌發熱,噁心。
- 眼睛發黃,脅部疼痛。
- 喘息,身體發熱。
- 狂笑,悲傷。
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白話文:
嘔吐血、咳血;發抖、氣喘;小便失禁、失聲;心神昏亂、健忘;心臟鬱結、氣血不通;癲癇、瘋狂。
東垣說:胃氣下陷,導致五臟之氣混亂,各種疾病相互出現。
如果氣在心臟,則取手少陰經的俞穴神門;大陵穴,同時疏通經絡、引導氣血,以恢復心臟的正常功能。
《靈樞經》說:「少陰經沒有俞穴,心臟不會生病嗎?」因為少陰經的外經病變而臟腑未病變,所以只取少陰經的經穴。該穴位位於手掌後的銳骨端點。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統帥,也是精神的住所。它的組織堅固,邪氣無法侵入。如果侵入邪氣,就會死亡。因此,所有的邪氣都存在於心臟的包膜。包膜就是心臟主脈所連接的部位。
少府,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拳不伸。㾬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白話文:
少府
位置:小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連接勞宮穴。
屬性:手少陰心經的水穴。為滎穴,屬火。
下針:二分深。
灸法:七壯。明堂穴三壯。
主治:胸悶氣短,悲傷恐懼怕人,手掌發熱,手臂痠痛,肘腋攣急,胸痛,手指不能伸直,瘧疾久治不愈,寒顫陰部疼痛或瘙癢,遺尿,小便不利,嘆息。
少衝(一名經始),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厥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脅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
白話文:
少衝穴(別名經始)
位於小指內側指甲角處,離指甲的距離與韭菜葉的寬度相近。是小腸經的井穴。
**屬性:**木
功效:
- 疏通心經,補益心氣
- 主治熱病煩躁、脹滿
- 緩解上氣、咽喉乾渴
- 改善目黃症狀
- 減輕手臂內側後緣疼痛
- 緩解心絞痛
- 治療痰飲內生、氣力不足
- 鎮靜安神,緩解悲恐、善驚和太息
- 緩解煩躁、脹滿
- 改善手心發熱
- 減輕脅痛和胸痛
- 去除口腔熱感和咽喉酸澀
- 調理忽冷忽熱症狀
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是治其標。
白話文:
手部痙攣,無法伸展。牽引手肘與腋下時會疼痛。感到悲傷或驚嚇。
東垣(張元素)說:有一位富人,下體有股難聞的惡臭。他向先師(張潔古)求治。先師說:下體是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所循行之處,從陰莖的末端穿出。凡是會有臭味,都是由心臟所主導的。這些臭味散佈到五臟,就會產生五種不同的惡臭。進入肝臟就會產生腥臭味。因此,這是其中一個原因。應該在肝經的間使穴位進行瀉法的治療,這是治本之法。之後,在心經的少衝穴位進行瀉法的治療,這是治標之法。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大腸上口。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以此推之。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白話文:
小腸的重量為二斤十四兩,長度為三丈二尺,寬度為二寸半,直徑約為八分之半。它在左側依次盤結成十六個彎曲,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穀物和六升三合之半的水。
小腸的上端與胃下端相連,在肚臍上方二寸處。水和穀物通過這個開口進入小腸。小腸的下端與大腸上端相連,在這個位置上,水和穀物開始分離。
水液進入膀胱,而渣滓進入大腸。小腸是接受和容納食物的器官,它可以消化和吸收食物。小腸又稱赤腸,當食物進入時,小腸就會變滿,而胃就會變空。(由此可以推知,渣滓進入大腸後,小腸也會變空。)
2.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的末端,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到手腕,然後穿出踝部中央。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白話文:
手臂末端稱為腕。腕下面凸起的骨頭稱為踝。本經絡從小指尖的少澤穴開始。從這裡沿著手的側面,經過前谷穴和後谿穴。到了腕部,從踝骨中間穿出。接著經過腕骨、陽谷穴和養老穴。
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少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白話文:
脊椎兩側就是膂部。膂部上方的兩塊突起是肩解穴。肩解穴往下延伸形成一塊骨片,就是肩胛骨。從養老穴向上,沿著手臂骨的內側邊緣,經過支正穴。穿出肘關節內側兩塊骨頭之間,經過少海穴。再往上沿著前臂外側邊緣,經過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外側。向上到肩膀,沿著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風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這些穴位。最後會合到大椎穴。經過左右相交於雙肩之上。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白話文:
從肩胛骨中間進入頸部。沿著肩膀朝腋下走行。在胸前膻中穴分開,連結到心臟。沿著胃經系統通過橫膈膜。經過上腹部,抵達胃。往下走行於任脈之外。在肚臍上方二寸處分屬小腸。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童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白話文:
眼睛的外眼角是銳眥穴。這條經絡從缺盆穴出發,沿著脖子後方的天窗穴、天容穴,向上經過顴髎穴,到達銳眥穴。然後經過童子髎穴,轉向耳中,最後沿著聽宮穴而結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䪼音拙)抵鼻至目內眥。
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受手少陰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白話文:
其分支部分,沿着臉頰上的䪼(音拙)部位,到達鼻樑,一直延伸到眼睛內眥。
眼睛下方是䪼,眼睛外角是內眥。其分支部分,沿着臉頰上的䪼部位,到達鼻樑,一直延伸到眼睛內眥的睛明穴,與足太陽經脈交會。
這條經脈多血少氣,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氣血流注於此,受手少陰經脈的交接。共有十九個穴位,左右兩邊共三十八個穴位。
少澤(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二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瘛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白話文:
少澤穴(別名小吉),位於小指尖外側。從指甲的角質邊緣下緣量一分,在凹陷中。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五行屬金。
《素問》記載:灸三壯。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一壯,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兩次呼吸的時間。
主要功效:
- 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和出汗
- 咽喉腫痛,舌頭僵硬
- 口乾,心煩
- 手臂疼痛,筋攣
- 咳嗽,口中流涎
- 頸項僵硬,不能回頭
- 眼睛長翳膜,覆蓋瞳孔
- 頭痛
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明堂。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痹。頰腫引耳後。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白話文:
前谷穴 ,位於小手指外側。本節穴位於手小指外側,陷窩的中間位置。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上的滎穴,屬水,由銅人刺穴圖收錄。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三呼。
艾灸時, 在明堂穴上施灸三壯。主治熱病不發汗、瘧疾、癲癇、耳鳴、頸項腫痛、喉嚨腫痛、面頰腫脹並延伸至耳後、鼻塞不通、咳嗽吐血、手臂疼痛無法舉起、婦女產後缺乳。
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白話文:
後谿:位於手小指外側,手部握拳時凹陷處。
主要作用: 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俞穴,五行屬「木」。主治小腸虛弱:
取穴方法: 握拳,取凹陷處。
針灸方法:
- 針刺:入針深度 0.3 公分。
- 留針:留針 6 次呼吸。
- 艾灸:施灸 1 壯。
主治疾病:
- 發燒發冷(瘧寒熱)
- 眼睛發紅,生翳膜
- 鼻出血,耳鳴
- 胸悶
- 頭和脖子僵硬,無法轉動
- 癲癇
- 手臂和肘部痙攣
- 皮膚結痂和疥瘡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瘛瘲。五指掣。頭痛。
白話文:
腕骨
位置:手部外側,腕關節的前方。
取穴 :從橈骨下緣凹陷處向上取。
經絡 :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主治:
- 小腸功能失常(實證或虛證)
- 針灸三分鐘,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灸三壯。
- 主治熱病不汗、脅痛難忍、頸部和下巴腫脹、寒熱交替、耳鳴、眼睛冷痛、淚水增多、生翳、狂躁恐懼、身體偏癱、肘關節屈伸不利、癲狂、瘧疾頭痛、煩躁不安、驚風、瘛瘲(痙攣)、手指抽搐、頭疼。
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瘲。舌強不嗍乳。
白話文:
陽谷穴
位置:位於手腕外側正中,腕骨凹陷處。
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五行:屬火
刺激方法:
- 灸:灸三壯
- 針刺:刺入二分,留針三口氣。甲乙穴,留針二口氣。
功效:
- 治療癲癇狂走
- 熱病不出汗
- 脅痛
- 頸頷腫脹
- 寒熱
- 耳聾耳鳴
- 牙齒齲痛
- 手臂外側疼痛、無法舉起
- 吐舌
- 僵硬的脖子
- 胡言亂語
- 左右觀望
- 頭暈
- 小兒瘛瘲(一種痙攣性疾病)
- 舌強硬,無法進食
養老,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肩臂痠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白話文:
養老穴位於手部,手腕內側一寸處的凹陷中。
針刺深度為三分。灸法為三壯。
主治:肩部和手臂痠痛、肩部欲斷裂、手臂像被拔掉一樣疼痛、手無法自主上下移動、視力模糊。
支正,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熱病先腰頸酸。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白話文:
支正穴
位置: 手腕背面,距腕橫紋五寸處。
經絡: 手太陽小腸經絡脈。
分支: 與足少陰腎經相通。
銅人針灸取穴法:
- 針刺:針入三分。
- 灸法:灸三壯。
明堂穴
- 灸法:灸五壯。
主治:
- 風虛症
- 驚恐、悲傷、憂愁
- 癲狂
- 五勞七傷
- 四肢虛弱
- 肘臂攣縮,難以屈伸
- 手臂無力
- 十指疼痛
- 熱病前期出現腰頸痠痛、口渴、強項
- 眼瞼生疣
辨證:
- 實證:關節鬆弛,肘關節功能廢失。宜瀉法。
- 虛證:生長如手指大小的疣,伴有痂疥。宜補法。
小海,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小腸實。瀉之。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根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瘛瘲狂走。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白話文:
小海穴在肘關節內側,靠近肱骨外緣。從肘部末端向後約五分處,在凹陷中找到穴位。屈曲手臂,將手掌貼向頭部按壓。
小海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是該經脈的合穴。五行屬土。
主治:小腸實熱證。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灸法:灸三壯。
功效:治療頸部、下巴、肩膀、上臂外側後緣疼痛。寒熱引起的牙根腫痛。風眩、頸項疼痛。潰瘍腫脹,伴有發寒。肘部和腋下疼痛腫脹。小腹疼痛。癲癇發作,發羊鳴叫。轉頸不利。癲狂、亂跑。下巴腫脹,不能回頭看。肩膀像被拔掉。上臂像被折斷。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白話文:
肩貞:位於曲肩骨下方的兩塊骨頭之間的縫隙。
肩髃:在肩貞的後方,有一處凹陷的地方。
針灸方法:
- 針灸肩貞,深度五分。
- 針灸肩髃,深度八分。
- 灸肩髃,三壯。
主治:
- 傷寒、寒熱。
- 耳鳴、耳聾。
- 肩中缺盆處疼痛發熱。
- 風濕痹症。
- 手足麻木不靈。
臑俞,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白話文:
臑俞穴
位於肩胛骨外緣(手少陽三焦經穴位肩髎穴)後面的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抬起手臂取穴。為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蹺脈三條經絡交會處。
取穴方法:
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三壯。
主治病症:
- 手臂痠痛無力
- 肩膀疼痛延伸至肩胛骨
- 寒熱氣腫
- 頸部疼痛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白話文:
秉風穴:在天髎穴外邊的肩上,是小髃穴的後面。舉起手臂時會有一個空隙。手太陽、陽明、手少陽和足少陽四條經脈交會於此穴。根據《銅人》記載,可以灸五壯,針刺五分。主治肩部疼痛而不能舉起手臂。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白話文:
曲垣 :位於肩部的中間,肩胛骨凹陷處。
按壓 :按壓時會感到疼痛。
銅人 :灸三壯。
明堂 :針灸九分。
主治 :肩部痺痛,熱痛。氣血聚積於肩胛,導致疼痛和拘急。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白話文:
肩中俞穴
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距離脊椎二寸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
- 針刺深度:六分
- 灸壯數量:三壯
銅人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留針時間:七次呼吸
- 灸壯數量:十壯
主治功效:
- 咳嗽上氣
- 咯血
- 寒熱交替
- 視力模糊
天窗(一名窗龍),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六分。主痔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白話文:
天窓穴(又名窗龍穴): 位置:在脖子大動脈的前方,曲面頰骨下方。
解剖:
- 與扶突穴相鄰,位於動脈較深處。
- 銅人(指穴位模型)上標示為三壯灸。
針刺: 針刺深度為三分。
拔火罐: 拔火罐時間為六分。
主治:
- 痔瘡、瘻管
- 頸痛
- 肩胛骨牽引脖子,無法轉頭
- 耳聾、臉頰腫脹
- 牙齒緊咬、中風
天容,耳下曲頰後。素注。灸三壯。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白話文:
天容穴,位於耳下,曲頰骨之後。
此穴為素注穴,灸三壯。
主治癭瘡(甲狀腺腫大)、頸項癰腫。
不可回頭看,也不能說話。
胸痛胸滿,喘不過氣來。
嘔吐泡沫,牙關緊閉。
耳聾耳鳴。
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主口喎面赤。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
白話文:
顴髎穴,位於顴骨下緣。尖銳的骨頭端陷之中。手少陽三焦經和太陽膀胱經在此交會。原先的注釋是:針刺三分深。銅人圖上記載:針刺二分深。此穴主治口角歪斜、面部發紅。眼睛眨動不止。面部腫脹、牙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主失音癲疾。心腹痛。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白話文:
聽會穴,又名多所聞,位於耳中,珠子大小如赤小豆。它是手少陽、手太陽三條經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明堂穴,針刺深度一分。甲乙穴,針刺深度三分。主治失音、癲癇、心腹疼痛、耳鳴、耳聾,以及耳朵感覺有東西堵塞、耳中像有蟲子在叫等症状。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黑腸。(從臟屬北方色也)
白話文:
膀胱重九兩二錢。長寬九寸。位於腎的下方,大腸的一側。小腸的下端是膀胱的上口,水分會從這裡進入膀胱,可以儲存九升九合的尿液。
膀胱是負責儲存水分的器官,水分會在這裡被存放,當氣的作用發生時就能排出體外。
膀胱屬於黑色的腸道(因為它從屬於北方的顏色)。
王安道曰。或曰靈樞經云。水穀者。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滲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迴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溺以泄出也。楊介云。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入於膀胱上口為溲便。詳以上三說。
白話文:
王安道說:有人說《靈樞經》上說:水和穀物等食物經常同時存在在胃裡,形成殘渣一起進入大腸,又進入下焦,滲入並一起向下,經過過濾分出汁液,滲入膀胱中。王冰說:水液從迴腸中分泌出汁液,滲入膀胱中,膀胱氣化後成為尿液而排出體外。楊介說:水和穀物等食物從小腸進入,在幽門處分別。水滲入膀胱的上口形成小便。綜合以上三種說法。
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滲入膀胱以出者也。素問則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者也。將何所司。將何所憑乎。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之下流。
白話文:
因此,小便是身體代謝出的水液,通過滲入膀胱排出體外。《素問》中記載,飲食進入胃後,精氣散發出來,上達脾臟,脾臟再將精氣分開,上傳至肺部,肺部調控水液通道,下輸至膀胱,因此小便也像水一樣,是水液中精妙的氣體上升,經過脾肺的運化而形成的。那麼,小便的生成由什麼主導,又依賴於什麼呢?我認為,由理氣來主導。而且,排尿排出的到底是什麼呢?不過是水罷了。水向下流動。
其性則然也。故飲入於胃。其精氣雖上升。其飲之本體。固不能上升也。惟其不能上升者。必有待於上升者為之先道。故素問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或者又謂小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故也。
白話文:
水液的性質原本就是這樣的。所以水液喝進胃裡後,水液的精華雖能上升,但水液的本體卻不能上升。只有等那些不能上升的水液,由能上升的水液帶領,才能化氣上行。因此《素問》又說:膀胱,是水液貯藏的地方。氣化後,水液才能排出體外。而且,水是氣的兒子,氣是水的母親。氣運行,水就能運行;氣滯留,水就滯留。或者還有人認為小便是由腎臟直接過濾而來的,不經過氣化運化的過程。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問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濡。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膀胱。外積於胞下之空處。
白話文:
雖然膀胱被認為是津液的貯藏之所,但其實還有胞腔位於膀胱之中。因此,《素問》說:「胞能將熱傳遞給膀胱。」《靈樞》說:「膀胱的胞腔,薄而濕潤。」《類纂》說:「膀胱是胞腔的居所。」
胞腔位於膀胱之中,有上開口但沒有下開口。當津液在胞腔中積聚時,無法自行排出。必須通過氣化作用,津液才能逐漸滲透到膀胱中,並積累在胞腔下方的空隙處。
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蓋舉膀胱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焉能即出乎。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無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
白話文:
因此就尿失禁了,這是因為尿液從前面流出來。素問中提到的「膀胱收藏津液」,其實是將膀胱概括為包含了胞宮。如果說胞宮下面沒有空隙,那麼當人尿急時,到了廁所能馬上排出來嗎?只有當胞宮下面的空隙被充滿到無法再容納時,才會感到尿急。尿急的時候到了廁所就會立刻排出。有人說胞宮上面有口但下面沒有口,有人說胞宮上下都有口,還有人說胞宮有小孔作為排放尿液的通路。這些說法難道不是胡說八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