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6)
卷一上 (6)
1.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腑。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此經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受足太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不宜灸。針五分。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
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七壯。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風。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笑。
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拳不伸。㾬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衝(一名經始),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厥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脅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
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是治其標。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大腸上口。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以此推之。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2.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少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童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䪼音拙)抵鼻至目內眥。
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受手少陰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二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瘛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明堂。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痹。頰腫引耳後。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瘛瘲。五指掣。頭痛。
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瘲。舌強不嗍乳。
養老,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肩臂痠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熱病先腰頸酸。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小海,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小腸實。瀉之。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根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瘛瘲狂走。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龍),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六分。主痔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天容,耳下曲頰後。素注。灸三壯。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主口喎面赤。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主失音癲疾。心腹痛。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黑腸。(從臟屬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靈樞經云。水穀者。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滲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迴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溺以泄出也。楊介云。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入於膀胱上口為溲便。詳以上三說。
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滲入膀胱以出者也。素問則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者也。將何所司。將何所憑乎。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之下流。
其性則然也。故飲入於胃。其精氣雖上升。其飲之本體。固不能上升也。惟其不能上升者。必有待於上升者為之先道。故素問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或者又謂小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故也。
雖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問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濡。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膀胱。外積於胞下之空處。
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蓋舉膀胱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焉能即出乎。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無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