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5)

1. 手太陰肺經

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素注。針二分。灸三壯。素問。刺手魚腹內陷為腫。主酒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

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痹悲恐。乳癰。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注。留一呼。明下。灸三壯。甲乙。灸一壯。主頷腫喉閉。煩心善啘嘔。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

掌熱。寒慄鼓頷。喉中鳴。小兒乳蛾。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痹。杜寶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證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於髎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同。將孰從哉。武曰。一穴而有宜針、禁針、宜灸、禁灸者。看病勢輕重緩急。病輕勢緩者。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針灸。則斷不可用矣。

針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秋冬與肥人。當從深刺。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又寒涼之月。火氣衰。

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髎穴。刺淺艾少。肌肉深厚髎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艾炷如小麥也。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為白腸。〔俱素問〕

五臟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

白話文:

肺部脹滿膨大,手臂內側疼痛,眼睛出現白翳,眼角紅筋疼痛,眼珠發青,抽筋。有時感到寒冷,有時感到發熱,鎖骨上的凹陷處會牽引疼痛,手掌心發熱,頻繁打哈欠,肩膀背部感到疼痛和寒冷,呼吸困難,打嗝向上,心痛且脈搏不順暢,咳嗽帶血或嘔吐出血,身體發抖且咽喉乾燥,胡言亂語,嘴角歪斜,小便顏色異常,突然失禁。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關節後內側凹陷處,也說是散脈的地方。這是肺經氣血流注的部位,屬於五行中的火。針刺一分深,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明堂》、《素注》記載,針刺二分深,灸三壯。《素問》說,針刺手掌魚腹凹陷處可以治療腫脹,主要治療飲酒引起的疾病,怕風怕冷,虛熱,舌苔發黃,身體發熱頭痛,咳嗽,打嗝,傷寒不出汗,痺症遊走胸背疼痛難以呼吸,頭暈眼花,心煩氣短,腹痛不想進食,手肘攣縮,四肢脹滿。

喉嚨乾燥,發冷並咬牙,咳嗽會牽引至尾骨疼痛,小便出血或嘔吐出血,心臟痹痛感到悲傷恐懼,乳房癰腫。《東垣》說,胃氣下泄,導致五臟氣機紊亂。肺部問題,取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和足少陰腎經的俞穴。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端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的寬度,在紅白肉交界處凹陷的地方。這是肺經氣血的起始點,屬於五行中的木。《銅人》記載,針刺一分深,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瀉法時用五個呼吸的時間,不宜用灸。《素注》記載,留針一個呼吸時間。《明下》記載,灸三壯。《甲乙》記載,灸一壯。主要治療下巴腫脹喉嚨閉塞,心煩喜歡打哈欠嘔吐,心下脹滿,出汗卻感到寒冷,咳嗽氣逆,瘧疾發冷,腹脹,口中唾液,嘴唇乾燥想喝水,難以進食,脹滿,手攣縮手指疼痛。

手掌發熱,發冷並咬牙,喉嚨發出聲音,小兒乳蛾(扁桃體炎)。唐朝的刺史成君綽突然下巴腫大像一升的容器,喉嚨閉塞,水米不進三天,甄權用三稜針刺破,稍微出血,立刻痊癒,這是洩除體內積熱。

《難經》說,所有井穴都位於肌肉淺薄的地方,作用不大,所以刺井穴時應該刺滎穴。甄權刺井穴治療喉痹,杜寶在《善類聚》中記載井穴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難經》說,井穴主要治療心下脹滿。又說,春天刺井穴,這和刺滎穴的說法並不矛盾。

有人問,在《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等書中,對於穴位是否有宜針灸、禁針灸,刺深刺淺,艾灸壯數多少的記載不同,應該聽從哪個?我說,一個穴位有宜針、禁針、宜灸、禁灸的說法,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判斷。病情輕微緩慢的,應該使用其他穴位來替代。如果病情嚴重緊急,非此穴不可治療,就應該用這個穴位。如果所有書籍都說禁止針灸,那就絕對不能用。

針刺的深淺和艾灸的多少,應該以《素問》中記載的十二經脈刺法深淺為主,參考其他書籍的記載來綜合使用,不能偏廢一方。《經》中說,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肥胖的人宜深刺,瘦弱的人宜淺刺。所以在春夏和瘦弱的人,應該淺刺;秋冬和肥胖的人,應該深刺。又說,凹陷的地方可以用灸法治療,凹陷不嚴重的,灸的次數應該少一些;凹陷嚴重的,灸的次數應該多一些。寒冷的月份,火氣衰弱,灸的次數應該多一些;溫熱的月份,火氣旺盛,灸的次數應該少一些。肌肉淺薄的穴位,應該淺刺少灸;肌肉深厚的穴位,應該深刺多灸。春天和夏天不同,秋天和冬天不同,肥瘦有適中的,有過於肥胖臃腫的,有過於瘦弱骨立的,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不能執著於一種說法。大人和小兒,針刺深淺和艾灸多少也不同。頭面部和小兒宜用毫針,艾灸的艾炷像小麥一樣大小。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寬四寸,直徑一寸,在肚臍右邊,迴繞十六曲,可以容納一斗穀物,七升半水。大腸是傳導的器官,變化由此產生。大腸是白色的大腸。〔都出自《素問》〕

五臟都有自己的位置,六腑也彼此相近。為什麼心肺卻獨自與大腸、小腸相距很遠呢?因為《經》中說,心主血脈,肺主氣,運行陽氣,所以居於上方;大腸、小腸傳導陰氣向下,所以居於下方。因此彼此相距較遠。〔《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