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4)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4)
1. 口氣
口氣由來最可憎,只因用意苦勞神。
太陵穴共人中瀉,心臟清涼口氣清。
太陵:在掌後橫紋中。針三分,瀉之。
人中:在鼻下三分陷中。針三分,直針向上。
白話文:
口氣這種東西,最令人厭惡,通常是因為用心過度、勞累傷神所導致的。
要消除口氣,可以透過針灸太陵穴和人中穴來處理,這樣可以使心臟清涼,口氣自然就會清新。
太陵穴的位置在手掌後方橫紋的中間,針灸時刺入三分深,用瀉法。
人中穴的位置在鼻孔下方三分的凹陷處,針灸時刺入三分深,針尖向上直刺。
2. 氣滿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刺須真。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之時不用針。
內庭:在足兩趾歧骨間。直刺三分,可瀉補,灸二七壯。
臨泣:在俠谿上三趾四趾間。針三分,禁灸。可以出一身之水,瀉用香油抹孔穴則針孔不開。
白話文:
小腹脹滿,氣往上衝到心口,要針刺內庭穴,這個穴位要找準。
如果腳部有水腫,就瀉臨泣穴;如果沒有水腫,就不用針刺。
內庭穴:在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的分叉處。針直刺入三分深,可以瀉也可以補,可以艾灸十四壯。
臨泣穴:在俠谿穴上方,第四趾和第五趾之間。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這個穴位可以去除全身的水腫,瀉法時,可以用香油塗抹針孔,這樣針孔就不會打開。
3. 氣
(附:心悶、手生瘡)
勞宮穴在掌中心,滿手生瘡不可禁。
心悶之疾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勞宮:在掌心,屈無名指,盡處是穴。針三分,灸七壯。太陵見前。
白話文:
(附帶說明:心口鬱悶、手上長瘡)
勞宮穴在手掌中心,如果手上長滿瘡,無法阻止。
心口鬱悶的疾病,可以瀉大陵穴來治療,如果是氣衝到胸腹,通常會針刺這兩個穴位。
勞宮穴:在手掌心,彎曲無名指,指尖盡頭處就是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大陵穴的位置參見之前所述。
4. 肩腫痛
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搏氣血狂。
肩髃穴中針一遍,頓然神效保安康。
肩髃:在肩端上,舉手陷中。針二寸半。若手臂紅腫疼痛,瀉之;寒濕麻木,補之。
白話文:
肩膀末端紅腫疼痛難以忍受,這是因為寒氣濕氣互相搏擊,導致氣血運行紊亂。
在肩髃穴扎一針,立刻產生神奇效果,能夠使身體恢復健康。
肩髃穴的位置在肩膀末端上方,舉起手臂時出現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寸半。如果手臂紅腫疼痛,就用瀉法;如果寒冷、濕氣導致麻木,就用補法。
5. 肘攣筋痛
(二首)
兩手拘攣筋骨痛,舉動艱難疾可增。
若是曲池針瀉動,更醫尺澤便堪行。
曲池:在肘後外輔。
尺澤:在肘中大筋外陷中。用手如弓,方可下針。先補後瀉,針半寸,禁灸。
筋急不和難舉動,穴法從來尺澤真。
若遇頭面諸般疾,一針合谷妙通神。
尺澤、合谷:見前文。
白話文:
(第一首)
兩手彎曲拘束,筋骨疼痛,活動困難,病情可能會加重。 如果用針刺瀉法來刺激曲池穴,再治療尺澤穴就可見效。
曲池穴:在手肘外側的橫紋盡頭。
尺澤穴:在手肘彎曲處大筋的外側凹陷中。手彎曲像弓的樣子,才可以下針。要先補後瀉,針刺半寸深,禁止用艾灸。
(第二首)
筋脈拘急而不舒展,難以活動,自古以來,尺澤穴都是治療這個問題的有效穴位。 如果遇到頭部和面部的各種疾病,針刺合谷穴就會有神奇的療效。
尺澤穴、合谷穴: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