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5)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5)
1. 痔漏
痔漏之疾亦可針,裡急後重最難禁。
或癢或痛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後尋。
白話文:
痔瘡和肛門漏管的疾病也可以用針灸治療,但是內急和排便困難的情況最難控制。
有的時候會癢,有的時候會痛,或者有出血的情況,可以找到二白穴,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尋找。
二白: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兩穴對並,一穴在筋中間,一穴在大筋外。有一法用草從項後轉至結喉骨尖,骨盡折了,將草折於兩,中對大指虎口縫,雙圈轉,兩頭點掌後臂上,草盡處是穴。灸二七壯,瀉之,禁灸。
白話文:
二白穴:位於手掌後橫紋上四寸處,左右兩穴相對應,一穴在筋的中央,一穴在大筋的外面。還有一種方法是:用一根草繞過頸後,直到喉結骨尖端,草的末端折回,將草分成兩段,把其中一段對齊大拇指虎口處的縫隙,雙圈轉動,兩端點在手掌後面的手臂上,草的末端就是穴位。艾灸二十七壯,有瀉熱的作用,禁止灸。
2. 瀉泄
脾泄為災若有餘,天樞妙穴刺無虞。
若兼五臟脾虛證,艾火多燒疾自除。
天樞:在臍兩旁各二寸。針一寸,灸五十壯,宜補。應脾俞穴。
白話文:
脾臟功能失調造成的腹瀉如果症狀嚴重,可以針刺天樞穴來治療,不必擔心。
如果同時伴有五臟虛弱和脾虛的情況,多用艾灸天樞穴,疾病自然會消除。
天樞穴位於肚臍兩側各兩寸處,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十次,適宜補法,對應脾俞穴。
3. 傷寒
傷寒無汗瀉復溜,汗出多時合谷收。
六脈若兼沉細證,下針才補病痊瘳。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針一分,沿皮向骨下一寸半,灸二七壯。神效。
合谷:在手虎口陷中。寒補,熱瀉。
白話文:
感冒沒有出汗時,應該針刺復溜穴;如果出了很多汗,則應針刺合谷穴。
如果六脈同時出現沈細的症狀,針刺補法後疾病可以痊癒。
復溜穴位於足部內踝上方兩寸處,針刺深度為一分,沿皮向下至骨頭方向一寸半,可以用艾灸,每次七壯,共灸兩次,非常有效。
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的凹陷處,遇寒則用補法,遇熱則用瀉法。
4. 傷寒過經
過經未解病沉沉,須向期門穴上針。
忽然氣喘攻心脅,三里瀉之須用心。
期門:在乳下四寸第三肋端。針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先補後瀉,灸二七壯。
白話文:
經過經絡治療仍未解決的病痛深重,應該在期門穴施針。
突然出現氣喘且攻向心胸兩側,需要在足三里穴放血,必須小心操作。
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四寸,第三肋骨的末端。針刺深度為一分,沿皮向下外側一寸五分。先用補法再用瀉法,艾灸十四次。
5. 腳細筋疼
腳細拳攣痛怎行,金針有法治懸鐘。
風寒麻痹連筋痛,一刺能令病絕蹤。
懸鐘:在足外踝三寸。針三分。應環跳穴。
白話文:
腳細小而拳曲痙攣疼痛難行,可以用金針治療,取懸鐘穴。
風寒引起的麻痹連同筋肉疼痛,一針下去就能讓病症消失無蹤。
懸鐘穴位於足部外側踝骨上方三寸處,針刺深度為三分,與環跳穴相對應。
6. 牙痛
風牙蟲蛀夜無眠,呂細尋之痛可蠲。
先用瀉針然後補,方知法是至人傳。
呂細:在足內踝骨肉下陷中。針三分,大瀉盡方補,痛定出針,灸二七壯。
白話文:
牙齒因風濕和蟲蛀而疼痛難眠,找到呂細穴可以減輕痛苦。
首先使用瀉法針刺,之後再進行補法,這樣才知道這是高人傳下來的方法。
呂細穴位於腳內踝骨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先徹底瀉去邪氣再進行補法,等到疼痛平息後拔針,並施以十四次艾灸。
7. 心腹滿痛
(附:半身麻痹、手足不仁)
中都原穴是肝陰,專治身麻痹在心。
手足不仁心腹滿,小腸疼痛便須針。
中都:在足內踝上七寸。針一寸半,沿皮向上一寸,灸七壯。
白話文:
中都原穴屬於肝經的陰穴,特別用於治療身體半邊麻痹的情況。
手腳麻木、心腹脹滿,或是小腸疼痛時,就需要進行針灸治療。
中都穴的位置在腳內側踝骨上方七寸處。針刺深度為一寸半,沿皮膚向上一寸施針,灸法則需要七次。
8. 頭胸痛
(嘔吐、眩暈)
金門申脈治頭胸,重痛虛寒候不同。
嘔吐更兼眩暈苦,停針呼吸在其中。
金門:在足外踝跗骨下陷中。針三分,透申脈,瀉實補虛,灸二七壯。
申脈:在足外踝骨下赤白肉際橫紋。刺入半寸,瀉多,補少,禁灸。
白話文:
针灸治疗头胸部的疼痛,虚寒的症状表现不同。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并且伴有头晕,需要停针观察呼吸情况。针刺足外踝跗骨下陷中的金门穴,深度三分,透入申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灸二七壮。申脉位于足外踝骨下方赤白肉际横纹处,针刺深度半寸,泻多补少,禁止灸。
9. 小腸疝氣連腹痛
水泉穴乃腎之原,臍腹連陰痛可蠲。
更刺大敦方是法,下針速瀉即安然。
水泉:在足內踝跗骨橫量一寸,直下一寸。針五分,瀉之,灸七壯。
白話文:
水泉穴是腎經的原穴,可以治療臍腹部和私處的疼痛。
再配合針刺大敦穴,下針快速瀉出邪氣就能使身體安穩。
水泉穴的位置在腳內側踝骨下方一寸,直下再一寸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五分,採用瀉法,艾灸七次。
10. 脾胃虛弱
咽酸口苦脾虛弱,飲食停寒夜不消。
更把公孫脾俞刺,自然脾胃得和調。
公孫:在足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蜷兩腳底相對。針一寸三分。
脾俞:在背脊十一椎兩旁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喉嚨酸痛,口中味苦,脾臟功能虛弱,食物停留在胃中,夜晚難以消化。
再用針刺公孫穴和脾俞穴,自然可以使脾胃功能恢復和諧。
公孫穴位於腳內側,第一跖骨後方一寸的凹陷處,雙腳底相對時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一寸三分。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兩旁各一寸半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
11. 臂細筋寒骨痛
臂細無力轉動難,筋寒骨痛夜無眠。
曲澤一針依補瀉,更將通里保平安。
曲澤:在肘橫紋筋里,與尺澤穴對,筋外尺澤穴,筋內曲澤穴,陷中。針三分,痛,瀉,禁灸。
白話文:
手臂細弱沒有力量,轉動困難;筋脈受寒,骨骼疼痛,夜晚無法安眠。
在曲澤穴施以針刺,根據病情選擇補法或瀉法,再配合通里穴以維護身體平安。
曲澤穴位於肘部橫紋的筋肉之間,與尺澤穴相對,筋肉外側是尺澤穴,筋肉內側是曲澤穴,穴位處於凹陷之中。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治療疼痛,適用於瀉法,但不適合用灸法。
12. 穴法歌
穴法淺深隨指中,砭焫尤加顯妙功。
勸君若治諸般病,何不專心記《玉龍》。
聖人授此《玉龍歌》,瀉補分明切莫差。
祖師定穴通神妙,說與良醫慎重加。
白話文:
穴位的深淺要根據手指來判斷,用石針和艾灸更能顯示其神奇的功效。
奉勸你如果要治療各種疾病,為什麼不專心記住《玉龍經》呢?
聖人傳授了這本《玉龍歌》,在施以瀉法和補法時一定要分明,千萬不能出錯。
祖師定下的穴位非常神妙,告訴良醫們要謹慎地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