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乃元代針灸學領域的一部劃時代巨著,由醫家王國瑞編纂而成。此書集前人經驗之大成,以系統化的方式深入探討針灸之經絡理論、穴位應用及臨床治療,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影響極為深遠。其內容精煉實用,尤以《玉龍歌》之編排與闡釋,深獲醫者推崇。

一、 成書緣起與致敬傳統

書名冠以「扁鵲」,顯然是向這位傳奇醫家、針灸術的先驅致以崇高的敬意。扁鵲在中國醫學史上地位崇高,特別是其診斷技術與針灸運用,啟迪後世無數醫者。王國瑞藉此命名,一方面是追溯淵源,強調其學術脈絡與正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本書承繼了扁鵲神妙應驗的醫術精髓。

王國瑞編撰此書的目的,旨在應對當時針灸學術傳承中的一些挑戰,特別是在具體穴位應用、操作手法精細度上的不足。他期望透過系統整理,將散落的寶貴經驗條理化、口訣化,使醫者能更精準地掌握針灸治療的要領。《玉龍歌》的引入與詳解,正是達成此目的的核心手段,它將複雜的穴位知識與臨床應用巧妙地結合,便於記憶與實踐。

二、 卷冊結構與核心內容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的結構嚴謹而具條理,其核心篇章無疑是那貫穿全書的《玉龍歌》。

  1. 《玉龍歌》與一百二十穴: 書中以《玉龍歌》為綱,系統性地收錄並闡述了一百二十個針灸常用或特效穴位。歌訣形式朗朗上口,便于記誦。對每個穴位,書中都詳盡描述了其精確定位、主要適應病症及其具體操作方法。這一百二十穴可謂當時臨床應用最廣泛、療效最確切的穴位集合。與許多僅提供穴位位置的古籍不同,《玉龍歌》更強調「行針殊絕妙無比」,注重操作的精細與變化。例如,開篇歌訣中就直接點出「曲池補,人中瀉;風池補,絕骨瀉」等具體的補瀉方向,為臨床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2. 針灸操作技術的精微化: 本書在操作層面下了極深的工夫。它不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細緻入微地闡述了針刺的補瀉手法。王國瑞認為,補瀉是針灸療效的關鍵,必須根據經絡氣血的虛實狀態靈活運用。書中對不同穴位明確標示了補瀉原則,如針對中風,指出百會穴要「先補後瀉,多補少瀉」;治療上焦熱或心虛膽寒時,少衝穴的補瀉需「看虛實」,而通里穴則「宜瀉不宜補,愈補愈發」,強調了針對特定穴位的不同考量。此外,書中還深入探討了針刺的深度、方向以及手法變化應如何結合病症、體質、季節等因素進行調整。例如,風府穴「不可深,深則令人啞噤」,提示了特定穴位操作的風險與禁忌;頰車穴的針刺建議「沿皮向下透地倉一寸半」,絲竹穴「沿皮向後透」,攢竹穴「沿皮向魚腰」,頭維穴「沿皮向下透至懸釐」,這些「沿皮透刺」或特定方向的針刺方法,都是對傳統技法的豐富與精細化,甚至提出了「一針兩穴」(如絲竹透率谷)的複合刺法,極具臨床實用價值。書中強調針灸與氣血運行的理論結合,認為精準的操作才能確保氣至病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3. 臨床病症的具體應用: 《玉龍經》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高度的臨床針對性。書中列舉了多種常見病症,並為之提供了具體的針灸治療方案。這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極其實用的臨床手冊。例如:

    • 中風: 針對中風不語、口眼喎斜等症,書中不僅推薦了百會、頂門(囟會)、地倉、頰車等穴位,更詳細說明了百會穴的補瀉方法(先補後瀉)和口眼喎斜的對側取穴法(喎左瀉右,喎右瀉左)。
    • 頭風: 細分頭風痰飲、偏正頭痛等,提出神庭、印堂(配合透刺攢竹)、絲竹(配合透刺率谷)、風池、合谷等穴位,並結合病因(如風池穴瀉因痰)指導選穴與手法。
    • 痛症: 包括牙疼(二間、中魁)、心痛(上脘、中脘)、眉目疼痛(攢竹、頭維)等,均有對應穴位及具體操作建議,如牙疼時中魁穴的灸法,心痛時上脘、中脘的補瀉原則。
    • 其他病症: 如乳蛾(少商放血)、鼻淵及不聞香臭(上星、迎香)、三焦與上焦熱(關衝、少衝、通里)等,都提供了簡潔有效的治療思路和穴位配伍。
  4. 特殊穴位的介紹: 書中特別提及了「天星十一穴」,並認為這些穴位是針灸臨床中最常用、最簡便而療效顯著的要穴。儘管提供的內容未詳列全部,但強調其在治療頭痛、痹症、氣滯等病症中的核心作用。這十一穴(據傳統文獻為承漿、勞宮、中魁、顫筆、中央、大陵、玉枕、風府、肺俞、委中、五里)被認為是臨證時應優先考慮、掌握的精華所在,其入選標準是療效確切、應用廣泛且相對容易操作。

三、 學術特色與歷史貢獻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之所以能躋身經典之列,得益於其獨特的學術特色與傑出的歷史貢獻:

  1. 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書中處處體現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原則。它以經絡學說和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系統闡述針灸如何作用於人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但這種理論並非空談,而是直接服務於臨床操作。如補瀉原則的提出,就是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理論,結合具體穴位和病症進行的實用化指導,強調「補瀉分明指下施」。

  2. 臨床實用價值的突出: 《玉龍經》可以說是一部為臨床醫生量身打造的著作。它直接面對病症,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而非僅限於理論推演。書中對穴位定位的描述力求精準,對操作手法的要求細緻入微,甚至提及了可能的反應和禁忌,這一切都使得醫者能夠依書索驥,在臨床中有效應用。

  3. 針灸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王國瑞在繼承前人針灸經驗的基礎上,對針刺手法進行了提煉和創新。他對針刺深度、方向、角度、力度等細節的強調,以及對透刺法(如絲竹透率谷、頰車透地倉)的詳述,都體現了針灸技術的精細化發展。書中提及的「循經刺法」和「對應刺法」(儘管具體內容未在提供的片段中展示,但outline中明確提及)更是對針灸思維的拓展,為後世針灸多樣化治療提供了啟發。

  4. 《玉龍歌》的獨特貢獻: 《玉龍歌》以其押韻上口的歌謠形式,將一百二十個重要穴位的知識進行了高度濃縮和系統整合,極大地方便了醫者的學習和記憶。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承方式,使得複雜的針灸知識得以廣泛傳播。歌中直接點出穴位主治和部分關鍵手法,是其臨床指導價值的體現。

四、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在中醫針灸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1. 成為重要的針灸學習教材: 其系統化的結構、實用的內容和便於記誦的歌訣形式,使得《玉龍經》成為元明清乃至近代醫家學習針灸理論與操作的重要啟蒙或參考書。特別是《玉龍歌》,被廣泛傳抄和引用,成為許多針灸入門者的必學內容。

  2. 推動針灸技術的發展: 書中對針刺手法、深度、方向等細節的精細描述,以及對補瀉原則的強調與具體化,提升了針灸操作的規範性和療效的可預測性。它鼓勵醫者在繼承中創新,深入研究和應用各種針刺技巧。

  3. 豐富了中醫學的臨床實踐: 《玉龍經》提供了大量針對具體病症的針灸治療方案,這些方案基於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後世醫家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書中提出的穴位配伍和手法應用原則,至今仍對現代針灸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五、 總結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無愧於其「神應」之名,是中醫針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王國瑞藉由扁鵲之名,承繼傳統,通過《玉龍歌》這一獨特載體,系統地整理和提升了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應用。書中對一百二十穴的詳盡闡釋、對針刺手法精妙之處的強調(特別是補瀉、深淺、方向的變化),以及對常見病症具體而實用的治療指導,都使其具備了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

儘管成書於元代,但《玉龍經》所蘊含的針灸思想和技術精髓並未因時代變遷而失色。書中對氣血經絡理論的應用、對臨證變通思維的啟發、以及對天星十一穴等簡便特效穴位的推廣,至今仍為針灸醫者所重視。它不僅是研究中國針灸學發展史的必讀文獻,其具體的針灸操作與治療方案,也依然是當代針灸臨床的重要參考依據。《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以其系統性、實用性與創新性,在中醫針灸學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學術生命力至今不絕。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1)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2)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3)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4)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5)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6)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7)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8)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9)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1)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2)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3)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4)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5)

天星十一穴歌訣

人神尻神歌訣

太乙日遊九宮血忌訣

六十六穴治證 (1)

六十六穴治證 (2)

六十六穴治證 (3)

六十六穴治證 (4)

六十六穴治證 (5)

流注序

時日配合穴法圖

磐石金直刺秘傳 (1)

磐石金直刺秘傳 (2)

針灸歌 (1)

針灸歌 (2)

灸法雜抄切要

飛騰八法起例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