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8)

回本書目錄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8)

1. 痔瘻

九般痔疾最傷人,穴在承山妙如神。

縱饒大痛呻吟者,一刺長強絕病根。

承山:在僕參上八寸,腿肚下分肉間。

長強:在二十一椎下,尾閭大骨當中是穴。針一寸,大痛方是穴。灸二七壯,瀉之。又治胡孫癆。

白話文:

痔瘡這種疾病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傷人的就是痔瘻。有一個穴位叫「承山」,如果用得好,效果非常神奇。

即使是痛到大聲呻吟的患者,只要針刺「長強」這個穴位,就能夠徹底去除病根。

「承山穴」的位置在僕參穴上方八寸,在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地方。

「長強穴」的位置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尾椎骨的中央。針刺時要刺入一寸深,如果感覺很痛才是刺對穴位。可以用艾灸灸十四次,或是更多次,來達到瀉熱的效果。這個穴位也可以治療胡孫癆(肛門周圍的結核)。

2. 大便閉塞

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醫士有神功。

照海:足內踝下白肉際。針四分,瀉之。

支溝:見前。

白話文:

大便不通暢,無法順利排泄,這時候可以找足內踝下方,腳踝骨頭突起處的凹陷處(照海穴),那個地方很明顯。

再配合手腕背側向上約四指寬的支溝穴來加強疏通,就能夠有效幫助排便,讓人覺得醫生真的很厲害。

照海穴的位置在足內踝下方皮膚顏色交界處。針灸的話,針刺四分深,用瀉法。

支溝穴的位置,如同之前所說的。

3. 身痛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不定穴:又名天應穴,但疼痛便針,針則臥,針出血無妨,可少灸。

白話文:

全身疼痛非常難受,痛的位置不固定,應該仔細找尋疼痛的確切位置。

如果有筋骨的部位,針刺要淺,用艾草溫灸時,要適度拿捏時間和熱度。

所謂的「不定穴」,又叫做「天應穴」,只要有疼痛就可以針刺,針刺時要躺臥,針刺出血也沒關係,可以少量施灸。

4. 驚癇

五癇之症不尋常,鳩尾之中仔細詳。

若非明師真老手,臨時尤恐致深傷。

鳩尾:在胸前鳩尾骨下五分。針二寸半,不宜多灸,灸多令人健忘,灸一七壯。非老師高手不可下針,至囑至囑。

白話文:

五種癲癇的症狀很不尋常,要仔細辨別在鳩尾穴這個位置。

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真正老師傅,臨時處理恐怕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鳩尾穴:在胸前鳩尾骨下方約五分的地方。針刺深度約二寸半,不適合過度灸療,灸太多會使人健忘,灸一次至七次即可。不是老師傅等級的高手不可以針灸這個穴位,務必記住!務必記住!

5. 水腫

病稱水腫實難調,腹脹膨脝不可消。

先灸水分通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

水分:在臍上五分。灸五十壯。單腹脹宜瀉,氣滿腹疼先補後瀉。

三里:見前。

三陰交:見前。與絕骨相對,灸一七壯,治法同水分。

白話文:

水腫這種病很難治療,肚子脹得像要爆開一樣,無法消退。

可以先用艾灸肚臍上方五分的水分穴來疏通水道,再針刺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

水分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五分處,艾灸五十壯。如果只是肚子脹氣,就用瀉法;如果脹氣又腹痛,就先用補法再用瀉法。

足三里穴的位置,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三陰交穴的位置,請參考前面的說明。它與絕骨穴相對應,艾灸七壯,治療方法和水分穴相同。

6. 疝氣

(三首)

由來七疝病多端,偏墜相兼不等閒。

不問豎痃並木腎,大敦一瀉即時安。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大及三毛中。針三分,沿皮向後三分,有瀉有補。此穴亦治足寒濕腳氣。

豎痃疝氣發來頻,氣上攻心大損人。

先向閣門施瀉法,大敦復刺可通神。

閣門:在玉莖毛際兩旁各三寸。針一寸半,瀉之,灸五十壯。

衝心腎疝最難為,須用神針病自治。

若得關元並帶脈,功成處處顯良醫。

關元:在臍下三寸。針二寸,灸隨年壯。即丹田也。補,不瀉。

白話文:

(三種關於疝氣的治療方法)

疝氣這種病有很多種類,情況複雜多變,常常伴隨著陰囊腫大或偏墜等不正常的現象。

無論是豎痃、木腎等類型的疝氣,只要針刺大敦穴,就可以立刻緩解。

大敦穴的位置在腳大拇趾的趾端,距離指甲約韭菜葉大小的距離,以及三個毛髮的交界處。針刺三分深,沿著皮膚向後刺三分,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瀉法或補法。這個穴位也可以治療腳部寒冷潮濕引起的腳氣。

豎痃疝氣發作頻繁,氣往上衝,會嚴重損害身體。

先針對閣門穴使用瀉法,再針刺大敦穴,就能有神奇的效果。

閣門穴在陰莖毛髮邊緣兩旁各三寸的位置。針刺一寸半深,使用瀉法,可以灸五十壯。

衝心腎疝是最難治療的,必須使用神奇的針法才能自行痊癒。

如果能夠配合關元穴和帶脈穴,就能展現良醫的功效。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針刺二寸深,灸的次數依照年齡大小決定。這個穴位就是丹田。要使用補法,不能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