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7)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7)
1. 膝腿無力
膝疼無力腿如癱,穴法由來風市間。
更兼陰市奇妙穴,縱步能行任往還。
風市:在膝外廉上七寸,垂手中指盡處是穴。針入半寸,多補少瀉,灸七壯。
陰市:在膝上正七寸,垂手中指點穴。針入半寸,先補後瀉,灸二七壯。
白話文:
膝蓋疼痛無力,腿像癱瘓一樣,這個情況可以針灸風市穴來治療。
還可以加上陰市穴,效果會更好,這樣就能夠順利行走,恢復自如。
風市穴的位置:在膝蓋外側向上七寸,雙手自然下垂時,中指指尖所點到的位置就是穴位。針刺約半寸深,多用補法,少用瀉法,可以艾灸七壯。
陰市穴的位置:在膝蓋上方正中向上七寸,雙手自然下垂時,中指指尖所點到的位置就是穴位。針刺約半寸深,先用補法再用瀉法,可以艾灸十四壯。
2. 腿痛
髖骨能醫兩腿痛,膝頭紅腫一般同。
膝關膝眼皆須刺,針灸堪稱劫病功。
髖骨:在膝蓋上一寸,梁丘穴兩旁各五分。直針半寸,灸二七壯,隨病補瀉。
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穴旁。橫針透膝眼,灸二七壯,隨病補瀉。
膝眼:在膝下是穴,針三分,禁灸。
白話文:
髖骨穴可以治療兩腿疼痛,膝蓋紅腫的狀況也通常一樣可以用這個穴位。
膝關穴和膝眼穴都必須用針刺,針灸可以說是能夠迅速消除疾病的方法。
髖骨穴:位置在膝蓋上方一寸,大約在梁丘穴兩旁各五分的地方。針刺時,直刺半寸深,用艾灸可以灸十四壯(二七壯),根據病情需要決定採用補法或瀉法。
膝關穴:位置在膝蓋骨下方,大約在犢鼻穴旁邊。針刺時,橫向刺穿到膝眼穴,用艾灸可以灸十四壯,根據病情需要決定採用補法或瀉法。
膝眼穴:位置在膝蓋下方,是個穴位,針刺三分深即可,禁止使用艾灸。
3. 膝風
紅腫名為鶴膝風,陽陵二穴便宜攻。
陰陵亦是神通穴,針到方知有俊功。
陽陵泉:在膝外輔骨下一指陷中。橫針透陰陵泉,針入二寸,看病補瀉。
陰陵泉:在膝內輔骨下空陷中。橫針透陽陵泉。又法:取曲膝之橫紋尖頭是穴。針二寸五分。
白話文:
膝蓋紅腫的病症稱為鶴膝風,治療這種病,針刺陽陵泉這兩個穴位最有效。
陰陵泉穴也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穴位,針刺後就能見到其卓越的療效。
陽陵泉穴:在膝蓋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針從陽陵泉橫向刺入,針尖穿過陰陵泉穴,針刺深度約為二寸,再根據病情進行補瀉手法。
陰陵泉穴:在膝蓋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針從陰陵泉橫向刺入,針尖穿過陽陵泉穴。另一種取穴方法是:彎曲膝蓋,在膝蓋橫紋的尖端處即是此穴。針刺深度約為二寸五分。
4. 腳氣
寒濕腳氣痛難熬,先針三里及陰交。
更兼一穴為奇妙,絕骨才針腫便消。
三里:見前。
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取中骨陷中。又云,在內踝上八寸。腳氣,三寸,瀉;婦人鬼胎,八寸,針三分。
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橫針二分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腳氣因為寒濕引起的疼痛非常難受,可以先針刺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
如果再配合針刺一個奇妙的穴位,也就是絕骨穴,腫脹就會消退。
(註:足三里穴的位置,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三陰交穴的位置在內踝骨上方三寸,取穴方法是在脛骨後緣凹陷的地方。另外有說法認為,三陰交穴在內踝骨上方八寸。治療腳氣時,針刺三陰交穴三寸深,要用瀉法;治療婦女鬼胎時,針刺三陰交穴八寸深,針刺深度為三分。
絕骨穴的位置在外踝骨上方三寸。針刺時,橫向針入二分半的深度,可以灸十四壯。
5. 腳腫
腳跟紅腫草鞋風,宜向崑崙穴上攻。
再取太谿共申脈,此針三穴病相同。
崑崙:在足外踝後陷中。橫針透呂細穴,灸二七壯,瀉多補少。
太谿: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申脈:在足外踝骨節下,赤白肉際橫紋。刺半寸,瀉多補少,禁灸。
白話文:
腳跟紅腫像得了穿草鞋引起的風病,應該在崑崙穴上治療。
再取太谿穴和申脈穴一起針灸,這三個穴道對應的病症是相同的。
崑崙穴:在腳外踝後方的凹陷處。橫針刺入,穿透呂細穴,灸十四壯,多瀉少補。
太谿穴:在內踝後方,腳跟骨上方動脈跳動的凹陷處。
申脈穴:在腳外踝骨節下方,紅色和白色皮膚交界處的橫紋。針刺約半寸深,多瀉少補,禁止艾灸。
6. 腳背痛
丘墟亦治腳跗疼,更刺行間疾便輕。
再取解谿商丘穴,中間補瀉要分明。
丘墟:在足外踝前三分。麻木補之,如腳背紅腫,出血甚妙。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虎口兩岐骨間。針半寸,灸二七壯,疼痛瀉之,癢麻補之。
解谿: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針半寸,灸七壯,如頭重、頭風,先補後瀉,此即草鞋帶穴也。
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三寸。斜針三分,後透崑崙。
白話文:
腳背痛可以針灸丘墟穴,也能治療腳背的疼痛,如果再針刺行間穴,症狀就會減輕。
另外還可以取解谿穴和商丘穴,這幾個穴位的補瀉手法要分清楚。
丘墟穴:在腳外踝的前下方約三分的地方。如果腳背麻木就用補法,如果是腳背紅腫,針刺出血效果很好。
行間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虎口處,兩趾骨之間。針刺約半寸深,可以灸十四壯(灸七壯的兩次)。疼痛就用瀉法,搔癢或麻木就用補法。
解谿穴:在腳腕上,大筋外側的凹陷處。針刺約半寸深,可以灸七壯。如果頭部感覺沉重、有頭風的症狀,要先補後瀉。這個穴位又被稱為「草鞋帶穴」。
商丘穴:在腳內踝的下方,稍微向前約三寸的地方。針刺斜刺約三分深,可以往後穿透到崑崙穴。
7. 腳疾
腳步難移疾轉加,太衝一穴保無它。
中封三里皆奇妙,兩穴針而並不差。
太衝:在行間上二寸。直針半寸,禁灸。
三里:見前。
中封:在足腕上,筋內宛宛中。針半寸,灸二七壯。
白話文:
腳步移動困難,病情轉趨嚴重,此時針刺太衝穴就能保證無虞。
中封穴和足三里穴也都有奇妙的療效,這兩穴下針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太衝穴:在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的趾縫向上約兩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約半寸,不可用艾草灸。
足三里穴:位置如同之前描述。
中封穴:在腳踝上方,內踝骨的凹陷處,兩條筋的中間。針刺深度約半寸,可用艾草灸十四壯。
8. 瘧疾
瘧疾脾寒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
須將間使金針瀉,瀉熱補寒方可痊。
間使:在掌後橫紋直上三寸,兩筋間。直透支溝,灸二七壯,熱多瀉,寒多則補,針入半寸。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寒引起的,那真是最可憐的,會一下發冷、一下發熱,兩種症狀交替折磨人。
必須要用金針刺間使穴來治療,發熱的時候就用瀉法,發冷的時候就用補法,這樣病才能好。
間使穴的位置:在手掌後面的橫紋直上三寸,在兩條筋之間。針可以直透到支溝穴,用艾灸灸十四壯(七的兩倍)。發熱症狀嚴重時就用瀉法,發冷症狀嚴重時就用補法,針刺入半寸深。
9. 時疫瘧疾
時疫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用得明。
後谿一穴如尋得,艾火多加疾便輕。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握拳橫紋尖。針半寸,灸七壯,同間使補瀉法。
白話文:
時疫瘧疾這種病最難處理,但只要能明白穴位的用法,就能有效控制。
如果能找到後谿穴這個穴位,多用艾草灸它,病症就會減輕。
後谿穴的位置:在手的小指根部關節後面,握拳時,橫紋的尖端處。針刺可扎入約半寸深,艾灸可灸七壯,並可搭配間使穴的補瀉手法。
10. 瘰癧
瘰癧由來隱疹同,療之還要擇醫工。
肘間有穴名天井,一用金針便有功。
天井:在肘尖骨上陷中。取法用手叉腰方可下針,內少海穴,外小海穴。針三分,瀉之。
白話文:
瘰癧這種病,它的初期症狀跟一般的皮膚疹子很像,要治療它,還需要找專業的醫生。
在手肘的地方有個穴道叫做「天井穴」,如果用金針來針灸這個穴道,通常會有效果。
「天井穴」的位置在手肘尖骨頭上方凹陷的地方。要取這個穴道時,要將手叉在腰上才可以下針,這個穴道在手肘內側的少海穴和外側的小海穴中間。針灸時針刺入約三分深,用瀉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