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1)

回本書目錄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1)

1.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承漿應風府,風池應合谷,迎香應上星,翳風應合谷,聽會應合谷,啞門應人中,攢竹應太陽,太陰應合谷、睛明內迎香應合谷,人中應委中,腎俞應委中,髖骨應風市,足三里應膏肓□肩井應足三里,陽陵泉應支溝,崑崙應命門,崑崙應行間,申脈應合谷,太衝應崑崙,髖骨應曲池,肩井應支溝,尺澤應曲池,肩髃應髖骨,間使應百勞,關衝應支溝,中渚應人中,少衝應上星,後谿應百勞,神門應後谿,通里應心俞,百勞應肺俞,膏肓應足三里,風門應列缺,照海應崑崙,鳩尾應神門,中極應白環俞,天樞應脾俞。

白話文:

承漿穴接照風府穴,風池穴接照合谷穴,迎香穴接照上星穴,翳風穴接照合谷穴,聽會穴接照合谷穴,啞門穴接照上星穴,攢竹穴接照太陽穴,太陰穴接照合谷穴,睛明穴接照合谷穴,內迎香穴接照合谷穴,人中穴接照委中穴,腎俞穴接照委中穴,髖骨穴接照風市穴,足三里穴接照膏肓穴,肩井穴接照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接照支溝穴,崑崙穴接照命門穴,崑崙穴接照行間穴,申脈穴接照合谷穴,太衝穴接照崑崙穴,髖骨穴接照曲池穴,肩井穴接照支溝穴,尺澤穴接照曲池穴,肩髃穴接照髖骨穴,間使穴接照百勞穴,關衝穴接照支溝穴,中渚穴接照人中穴,少衝穴接照上星穴,後谿穴接照百勞穴,神門穴接照後谿穴,通裏穴接照心俞穴,百勞穴接照肺俞穴,膏肓穴接照足三里穴,風門穴接照列缺穴,照海穴接照崑崙穴,鳩尾穴接照神門穴,中極穴接照白環俞穴,天樞穴接照脾俞穴。

2. 註解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人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白話文:

拯救疾病的方法,最佳的方式是針灸。它能觀察天道的歲時變化,確定人體的形氣。在春夏季節,人體消瘦,針刺應淺;在秋冬季節,人體肥胖,針刺應深。不精通經絡陰陽,就容易遇到針刺禁忌。在診斷臟腑虛實之後,還必須根據經絡來進行針刺。

第一韻專論針刺之當謹慎,不可造次,須辨經絡陰陽、臟腑虛實而行補瀉也。「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白話文:

第一個韻腳專門討論針灸時必須謹慎小心,不可魯莽,必須辨明經絡的陰陽、臟腑的虛實,纔能夠進行補瀉。「水液來源於中焦,水液由此開始向下流動,太陰經是水液下降的開始,直到厥陰經才最終結束;委中穴出自雲門穴,經過期門穴而最終結束。」

第二韻專明十二經脈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陰之脈,穴出雲門也,至醜足厥陰之脈,穴出期門也,為終。周而復始循環,與滴漏天度無差,號曰鬥合人統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白話文:

第二套韻口訣專門闡述十二經脈常規運行的規律。每日循環一週,寅時起手太陰肺經,穴位叫做「雲門」,一直到醜時止於足厥陰肝經,穴位叫做「期門」,為一週結束。這樣周而復始,循環不息,與滴漏的天時沒有差異,稱之為「鬥合人統」。

十二經絡、督任兩經貫串三百六十餘穴,以同日度並諸絡。十二經、奇經八脈、皇絡、孫絡、橫絡、絲絡,末取盡名。然不過一晝夜脈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白話文:

十二經絡、督脈和任脈又貫穿了三百六十多個穴位,它們和所有其他經絡在白天同時測量。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皇絡、孫絡、橫絡、絲絡,所有經絡的細部和名稱都已經記錄下來。然而,脈只經過一天一夜就運行了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血液就流動了八百一十丈,這只是一週而已。

「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背為陽,行於陰俞;腹為陰,行於陽俞,總三百六十餘穴,左右脅肋合穴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三陰,從足走至腹;手三陰,從胸走至手,《難經》所載明矣。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順經絡而刺是謂補,逆經絡而刺是謂瀉。手法在人,依經用度。

白話文:

人體的姿勢變化多端,無論正躺側臥還是俯仰,氣血流動都有六百多種不同的狀態。背部屬陽,氣血循行於陰經的俞穴;腹部屬陰,氣血循行於陽經的俞穴,全身共有三百六十多個穴位,左右兩側的脅肋部位合起來則有六百多個氣血流動的狀態。手足三陽經脈,手部經脈循行至頭部,頭部經脈循行至足部;手足三陰經脈,足部經脈循行至腹部,胸部經脈循行至手部。手三陽經脈從手部循行至頭部,足三陽經脈從頭部循行至足部;足三陰經脈從足部循行至腹部,手三陰經脈從胸部循行至手部,這些都是《難經》中明確記載的。要辨別針灸的迎隨手法,必須要清楚了解經絡的逆順關係。順著經絡方向針刺叫做補法,逆著經絡方向針刺叫做瀉法。針灸的手法關鍵在於運用者,要根據經絡的規律來操作。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白話文:

更何況陰陽氣血的多寡是最重要的,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如果氣多血少的是少陽的部位;氣盛血多的是陽明的部位。先詳細瞭解多寡的宜忌,然後察覺氣血的走向。

氣血多少,已注經絡,不必重論。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指彈其穴,穴下氣輕、滑、慢,氣未至也,勿刺,待氣至方可刺也。穴下氣來沉、澀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

白話文:

氣血的多少已經注入了經絡,不用再詳細說明。如果觸摸穴位時,感覺氣息輕微、滑動緩慢,且氣還沒有到達,就不要針灸,要等到氣到達了才能針灸。如果觸摸穴位時,感覺氣息沉重、粗糙且急促,就可以針灸了。

針灸時,要根據患者寒熱的程度留針時間,如果氣還沒到達,要根據患者虛實的情況等待氣到達。

氣至也,可留則留,可速則速。寒則留,熱則速,不可失時。候氣未至,或進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氣至方可刺也。

白話文:

當氣血到達經絡時,可以留針,也可以快速下針。寒性體質的人可以留針,熱性體質的人可以快速下針,不要錯失時機。在等待氣血到達之前,可以進針或退針,或者按壓或提起等,將氣引導到適當的位置,然後纔可以下針。

「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

氣至穴下,若魚吞鉤,若蟻奔走,或浮或沉也。

「氣未至也,似潛處幽堂之深邃。」

穴下氣不至,若虛堂無人,刺之無功,不可刺也。

「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氣之至也,刺之即愈。氣未至也,如刺繡工,徒勞人爾。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古針有九名,毫針按七星斡運璇璣,最為常用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金者,剛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氣也。本形言針之為物。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水有開山穿石之力,以潤下為功。針之短長深淺,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斜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猶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口溫針熱,補調榮衛,毋令冷熱相傷,猶火之能炎上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針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針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

白話文:

氣到達穴位時,就像魚兒吞食魚餌一樣,時而浮起,時而沉沒。氣還沒到達穴位,就好像潛藏在幽深宅院的深處一樣。氣到達穴位的速度很快,效果也很快,氣到達穴位的速度很慢,就無法治病。氣到達穴位後,立刻刺針就能治癒,氣還沒到達穴位,就像刺繡工徒勞無功。觀察九針之法,毫針最為細微,可以配合七星,掌握各個穴位。古針有九種名稱,毫針依據七星運轉,最為常用。針的本質是金,具有祛除邪氣、扶持正氣的作用。針的長短如同水,可以疏通凝滯,解除阻塞。刺針時就像木頭一樣,可以斜刺,也可以直刺。針的口部如同火,可以溫補陽氣,增強體質。操作時要仔細探查,才能找到正確的穴位,就像土可以堵住水一樣,針可以堵住病邪,源於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一根針的運用,包含了五行之理。雖然針細如毫髮,卻能貫通多條經絡。

恆所用者毫針也。按黃帝銅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只有八分為針柄,是針二寸四分也。按氣血、經絡變化無方,惟針所治。

白話文:

通常醫師所使用的就是毫針。依照《黃帝內經》所載的銅人穴位流注法,肘部前面和膝蓋下面各有一寸六分,但是留下八分作為針柄,所以針的長度為二寸四分。而氣血、經絡的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只有針灸才能治療。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臟之虛實。」

臟腑要分表裡、虛實、寒熱,針法在斯矣。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白話文:

可以平衡五臟的寒熱,能夠調節六腑的虛實。

臟腑要區分表裡、虛實、寒熱,針灸的方法就在這裡了。

筋肉拘緊、經絡阻塞,可以驅除八種邪氣;寒熱疼痛、風濕痹症,打開四個關卡就可以治癒。

太乙移宮之日,八風之邪。主人寒熱頭痛,若開闢四關,病可除也。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謂六十六穴之中也。

白話文:

當太乙星移到宮位之日,八種風邪就會趁機侵襲。患者會出現寒熱頭痛的症狀,如果能打開四關,就可以消除疾病。四關是指兩隻手和兩隻腳,只要刺針治療就可以了。這正是六十六個穴位中的關鍵穴位。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脈也。脈息見於穴下,氣至可刺之,脈息不至則不均,不全則不定,穴下氣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土是根基。」

先佔口鼻,呼吸勻者可刺。水土者,太谿、衝陽也。絕則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白話文:

针灸时,要等到经脉之气运行至穴位,然后才下针;针刺后,要等到经脉之气稳定下来,气血才随之流动。如果经脉之气没有到达穴位,就不要下针;如果经脉之气已经稳定下来,就可以施针。

经脉之气就是指脉息。脉息出现在穴位下方,气血到达就可以下针。如果脉息不到达穴位,就是气血不均衡,不完整,也就无法稳定,穴位下方的气血就不能针刺。一定要谨慎,一定要谨慎。

针刺时,要以穴位所在的经脉气血为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经络走向为基础。

先观察患者的呼吸,呼吸均匀才能下针。太谿、衝陽这两个穴位是经络的根本,如果经络气血不通,就不要针刺。

天、地、人,代表着三才,湧泉穴对应着璇玑、百會穴。

百會在頂,應天主乎氣;湧泉在足底,應地主乎精;璇璣在胸,應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應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白話文:

百會穴位於頭頂,與天相呼應,主司氣;湧泉穴位於足底,與地相呼應,主司精;璇璣穴位於胸部,與人相呼應,主司神。得到這三穴的精氣,就能生;失去這三穴的精氣,就會亡。這就是與天地人三才相呼應的道理。

上中下三部,謂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絡,一要也;天樞者,挾臍旁二寸,謂之關,二要也;地機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總,三要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白話文:

上中下三條經絡,稱為三條要穴。大包穴在大腿根部旁三寸,為脾經上的一條主要經脈,為第一要穴。天樞穴在肚臍旁邊二寸,為大腸經與胃經交匯之處,為第二要穴。地機穴在膝蓋以下五寸,為脾經下部的總穴,為第三要穴。

督脈起下極之俞,主肩背夾脊之病。陽蹺在足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膀胱穴。陽維在膀胱下命門穴,與督脈皆屬陽,為補瀉兼治脛酸、身顫、癲癇之疾。督脈為陽脈之海。

「陰蹺、陰維、任、帶、沖,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白話文:

督脈起自會陰穴,主管頸部及背部夾脊部的疾病。陽蹺脈位於足外踝下白肉與足太陽膀胱穴相連。陽維脈在膀胱下命門穴,與督脈皆屬陽脈,主治脛骨痠痛、肢體顫抖、癲癇之症。督脈是陽脈之海。

任脈起中極之俞,上毛際曲骨俞。衝脈起氣衝並足陽明至胸,散諸部中。帶脈起於季脅下一寸八分,周迴一身,與任脈同治,陰脈之海也。陰蹺起於跟中。陰維起於諸陰交會處,所治腹裡諸疾也。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太。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肢(兩肢當作四肢。)」

白話文:

任脈從中極穴的背俞穴開始,向上到毛際曲骨穴的背俞穴。沖脈從氣衝穴開始,經過足陽明胃經到胸,並且分佈到各處。帶脈從季脅向下八分處開始,環繞全身,和任脈同時主治,是陰脈之海。陰蹺脈從腳跟中間開始。陰維脈從各陰經交接處開始,主治腹中的各種疾病。

陽陵泉、陰陵泉、陽蹺、陰蹺,交信、交儀。五太者,相接太衝、太白、太谿、太淵、太陵,商丘、商陽,二間、三間,天井、肩井相依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白話文:

陽陵泉、陰陵泉、陽蹺、陰蹺,是身體上的交信、交儀之穴。五太穴,是指太衝、太白、太谿、太淵、太陵等穴,與商丘、商陽、二間、三間、天井、肩井等穴相連接。這些穴位都位於手足四肢,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相平,治療百病,都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白話文:

針灸取穴的方法,必須掌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首先要仔細審視自己的意圖,然後觀察肉分的具體分佈情況。有時需要伸展屈曲身體才能找到穴位,有時穴位在平直而穩定的部位找到。在陽部筋骨的旁邊,陷下去的地方是真正的穴位;在陰部的郄膕之間,動脈相應的地方是穴位。

取穴莫熟於分寸,詳字意最緊。手背、足背、脊背,陽部在兩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腳底、腹肚,陰之分,在筋骨郄膕之間,以指下動脈應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一經而可正。」

白話文:

針灸取穴,沒有比分清寸數、詳盡地瞭解字義更重要的了。手背、腳背、脊背是陽部,在兩條筋的旁邊,以手指按壓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穴位。手心、腳底、腹肚是陰分,在筋骨交錯的深陷處,用手指按壓能感到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穴位。

取五穴者,謂如陽經用甲、丙、戊、庚、壬時,取一時,分井、滎、輸、經、合,五穴既定,然後取一穴,得時刺之。三經者,假令膽經受病,宜取肝經拘關,又取脾經,甲膽與乙脾為奇偶,三經只取一經。余同此例。

白話文:

選擇五個穴位的方法是,比如在陽經用甲、丙、戊、庚、壬時,選擇一個時辰,分別取井、滎、輸、經、合等五個穴位,五個穴位確定後,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進行鍼刺。使用三經穴位的方法是,假若膽經有病,就應該取肝經的拘關穴,再取脾經的穴位,甲膽與乙脾是奇偶的關係,三經穴位只需要選擇一個經絡的穴位即可。其他經絡穴位選擇的方法與此相同。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

此言經絡須要精熟,督脈、任脈,一陽一陰,在明師手指,不可造次。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

白話文:

頭部和肩部的穴位要詳細區分,督脈和任脈有不同的定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經絡的知識需要非常精通,督脈屬陽,任脈屬陰,只有明師才能準確辨識,不可草率行事。

明確標記穴位的本源,討論針刺深淺的原則;止痛和轉移疼痛,則取用經絡相交相通的路徑。

日法寅、卯、辰,上為標;申、酉、戌,下為本。巳、午、未,上為標;亥、子、醜,下為本。故知標病大,本病輕淺也。交貫之路,謂陰交陽會、走經去絡配合之處也,皆可互標而刺之。

白話文:

日、法(月)、寅、卯、辰,是上部所側重的部位;申、酉、戌,是下部所側重的部位。巳、午、未,是上部所側重的部位;亥、子、醜,是下部所側重的部位。所以知道標症重,本症輕淺。交貫的通路,是指陰陽相交會、走行經絡、流通聯繫的部位,這些部位都可以互相標刺。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門、海出入之道,俞、募終始之處,五臟各有俞、募。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陰俞陰,謂之交;陽原陽,謂之會。

「更從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白話文:

難道沒聽說過臟腑生病,要尋找門、海、俞、募這些穴位的微細之處嗎?門、海是出入的通道,俞、募是終始的地方,五臟都有各自的俞、募穴。

經絡阻塞,就要尋找原、別、交、會這些穴位的道理。

陰俞屬陰,叫做交穴;陽原屬陽,叫做會穴。

更要根據四根、三結,依照標本而施針,沒有治不好的病。

《素問》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於厲兌,終於頏顙;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此謂三結四根。

白話文:

《素問》說:太陽經的根源在於足小趾,向上交接於命門;陽明經的根源在於陰器,向上交接於前額;少陽經的根源在於耳後,向上交接於瞳孔;太陰經的根源在於大趾,向上交接於肺部;少陰經的根源在於足底,向上交接於腎部;厥陰經的根源在於足大趾,向上交接於乳頭,這些叫做「三結四根」。

有足太陽根於復溜,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光明、天容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天突、偏歷也;手太陰根於少商,溜於太淵,注於列缺,入於迎香;手少陰根於少衝,溜於神門,注於通里,入於極泉;手厥陰根於中衝,溜於太陵,注於內莖,入於天池、郄門也。按:《素問》此篇不載後一段。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在復溜穴,經脈從復溜穴流經京骨穴,經過崑崙穴,進入天柱穴,最後到達飛揚穴。足少陽膽經的原穴在竅陰穴,經脈從竅陰穴流經丘墟穴,經過陽輔穴,進入光明穴,最後到達天容穴。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在厲兌穴,經脈從厲兌穴流經衝陽穴,經過下陵穴,進入迎香穴,最後到達豐隆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在少澤穴,經脈從少澤穴流經陽谷穴,經過少海穴,進入天窗穴,最後到達支正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在關衝穴,經脈從關衝穴流經陽池穴,經過支溝穴,進入天牖穴,最後到達外關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在商陽穴,經脈從商陽穴流經合谷穴,經過陽谿穴,進入天突穴,最後到達偏歷穴。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在少商穴,經脈從少商穴流經太淵穴,經過列缺穴,進入迎香穴。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在少衝穴,經脈從少衝穴流經神門穴,經過通裏穴,進入極泉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在中衝穴,經脈從中衝穴流經太陵穴,經過內莖穴,進入天池穴,最後到達郄門穴。

用針八法者,迎隨一也,轉針二也,指法三也,針頭四也,虛實五也,陰陽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補虛瀉實,損益在此八法。

白話文:

用針灸的八種方法是:1. 迎隨:指針尖隨著皮下的經絡走向,或深或淺地刺入;2. 轉針:指針刺入皮下後,輕微地左右旋轉,以刺激穴位;3. 指法:指針刺入皮下的深度,包括淺刺、中刺和深刺;4. 針頭:指針刺入皮下的角度,包括平刺、斜刺和直刺;5. 虛實:指針刺入皮下的力度,包括虛刺和實刺;6. 陰陽:指針刺入皮下的時間,包括陽刺和陰刺;7. 提按:指針刺入皮下後,輕輕地上下提插,以加強刺激穴位;8. 呼吸:指針刺入皮下後,患者配合呼吸,以增強針刺的效果。這些方法的運用,可以達到補虛瀉實、損益平衡的效果。

五門者,井、滎、輸、經、合也。春刺井,夏刺滎,秋刺經,冬刺合,四季月刺輸穴。五門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門同年辰例。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氣也。知之者,刺之無有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白話文:

五門是指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和合穴。在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一年四季每個月的同一天都刺輸穴。五門穴位在同年的辰日也可以一起刺。客是指客邪,主是指主氣。懂得這個道理,刺穴沒有不奏效的。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溝走甲膽,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腸,戊豐隆走巳脾,巳公孫走戊胃,庚偏歷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腸,壬飛揚走癸腎,癸大鐘走壬膀胱,三焦與包絡相為表裡,此為十二原穴。八脈者,奇經也。有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是為八脈也。

白話文:

  • 甲光明 穴道位於腳的足背上,是疏肝解鬱的穴道。乙蠡溝 穴道位於人體的外側膝眼,是疏膽通膽的穴道。丙腕骨 穴道位於人體的手腕下,是疏心清熱的穴道。丁通裏 穴道位於人體的手掌上,是疏小腸通便的穴道。戊豐隆 穴道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是疏脾化濕的穴道。巳公孫 穴道位於人體的腳趾上,是疏胃理氣的穴道。庚偏歷 穴道位於人體的手臂上,是疏肺清熱的穴道。辛列缺 穴道位於人體的手指上,是疏大腸通便的穴道。壬飛揚 穴道位於人體的腰部,是疏腎通淋的穴道。癸大鐘 穴道位於人體的腳跟上,是疏膀胱利尿的穴道。三焦與包絡互相表裡,在臟腑和經絡之間連絡作用,這十二個穴道,就是十二原穴。

  • 八脈是指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和陽蹺脈。

八會者,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陽輔,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此八穴陰通八脈,相輔而用。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白話文:

  • 八會穴:

  • 腑會穴:中脘穴,位於肚臍上四寸。

  • 臟會穴:章門穴,位於肚臍旁開三寸。

  • 筋會穴: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下緣外側四指處。

  • 髓會穴:陽輔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骨下緣外側三寸。

  • 血會穴:膈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 骨會穴:大杼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

  • 脈會穴:太淵穴,位於手腕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氣會穴:膻中穴,位於胸骨正中線,兩乳頭連線的中央。

  • 這八個穴位陰通八脈,相輔而用。

  • 一日刺六十六穴的方法,才能見到幽微的針灸效果。

  • 一時取十二經的原穴,才能知道針灸的妙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時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時十穴,五六三十,兩手兩足相對,共計六十穴。一時平取十二經之原,亦可遍經而已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白話文:

一天內刺六十六個穴位的治療方法,採用甲、丙、戊、庚、壬五個穴位,依序搭配乙、丁、己、辛、癸,一次十個穴位,共刺五十六次,兩隻手、兩隻腳相對,總共六十個穴位。一次按照十二經絡的原穴順序施術,也可以遍及所有經絡。

《經》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古人云:有八法: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不再執呼吸也。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白話文:

《鍼經》上說:「寧可錯過穴位,也不要偏離經絡;寧可錯過時機,也不要偏離氣流。」古人說:「有八種方法:彈、捻、循、捫、攝、按、爪、切,只要用這八種方法熟練,那麼就不再拘泥於呼吸的控制了。」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擊。黃帝云:是動則病經氣,更取所生者,病血絡更然,故上下、前後、左右、腹背,交經平刺也。

白話文:

手足相應的疾病,左邊因右邊而侵襲,右邊因左邊而受到攻擊。黃帝說:這是因為疏通經絡的氣血時,傷到經氣,導致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疾病。不過,如果再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就可以緩解病情。所以,上下、前後、左右、腹背的交經,可以用平刺的方法治療。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針之刺;繆,交平而刺;巨,隨氣色而針之,故不同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此言三部九候,刺虛實、寒熱、表裡也,而後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古人云:口溫針暖,毋令針冷,與皮肉相合,故不損折也。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在穴重按有準,右手輕捻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此明用針規矩法式也。

白話文:

巨刺和繆刺各有不同,微針和妙刺則彼此相通。

巨、微、妙都是用毫針刺入,繆刺则是将针交平后刺入;巨刺则需根据气色来选择刺入的部位,所以两者不同。

观察局部就能了解经络的虚实;观察针刺的浮沉就能辨别脏腑的寒热。

这段话说明了三部九候的原则,通过刺入的部位来判断虚实、寒热、表里,然后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法。

而且,在刺针之前,要先用火烤针,防止针刺破皮肤;接着将针藏在口中,让它保持温暖。

古人说:口温则针暖,不可让针冰冷,这样才能与皮肤肌肉相融,就不会折断。

刺针时,目光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双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样稳固,心中不要有任何杂念,要像对待贵宾一样谨慎。左手要用力按住穴位,让气散开;右手要轻柔地慢慢刺入,这样就不会疼痛。

这是刺针手法最重要的原则,左手要精准地按住穴位,右手要轻柔地刺入到相应的深度,这样就不会疼痛。

空腹或恐惧的人容易直立时晕倒;背部沉重,目光昏沉的人容易在坐卧时昏倒。

这段话说明了用针的规矩和方法。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合;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白話文:

透過觀察十天干、十變化,可以瞭解穴道的開合;分析五行、五臟,就能判斷時間的旺衰。就像橫弓蓄勢待發,反應如同發射箭矢一般迅速。陰氣交合、陽氣分離,就能判定血暈的狀況;陰蹺脈、陽維脈的變化,則可以預知胎衣脫落的時機。

三陰之交與三陽別走陰蹺、陽維,皆治產難、下胎、血暈,此之謂也。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白話文:

三陰經的交會點與三陽經的分支連接到陰蹺脈和陽維脈,都可以治療生產困難、流產、產後昏迷等症狀。

對於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的情況,通過針灸的迎隨法來促進經絡的連接和恢復;對於月經過多、崩漏、白帶異常等病症,則採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節氣血,使其回歸正常。

風科有一痹,言風寒濕冷而為痹也。接續,刺包、焦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點滴下,滲者浸浸而下,帶者隨便溺而下。榮衛氣息安定,方可刺也。

白話文:

風科有一種痹症,是指因為風、寒、濕、冷等因素引起的痹症。治療時,可以針刺包穴、焦穴等穴位。女性血下有四種情況:崩漏是指血量多而且突然下流;漏是指血量少而且點滴狀下流;滲是指血量少而且浸潤狀下流;帶是指血量少而且隨著小便一起下流。只有榮衛氣息安定時,才能進行針刺治療。

「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用針刺產難、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針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照海通陰蹺,足少陰經也,可刺喉閉。大鐘走足太陽,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白話文:

針灸治療難產、崩漏、流口水等病症,可以採用留針法,效果顯著。治療喉嚨閉塞,可以用照海穴,照海穴位於足少陰腎經,可以治療喉嚨閉塞。治療心神不寧,可以用大鐘穴,大鐘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可以治療心神不寧。一般來說,疼痛、實症用瀉法,癢麻、虛症用補法。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用俞穴;心下痞滿,用井穴。

百病麻癢不仁、清冷者,虛也,可補之;疼痛者,實也,可瀉之。五門所主不同,井主心下滿悶;滎主氣熱恍惚;俞主體節疼痛;經主寒熱喘嗽;合主氣逆泄利也。

白話文:

  • 麻木、癢、麻痺、清冷,是虛症,可以用補益法治療。

  • 疼痛是實症,可以用瀉法治療。

  • 五個穴位的功效不同:

  • 井穴:主治心下滿悶。

  • 滎穴:主治氣熱恍惚。

  • 俞穴:主治體節疼痛。

  • 經穴:主治寒熱喘嗽。

  • 合穴:主治氣逆泄利。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補。」

此一節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白話文:

  1. 心情鬱悶、咽喉腫痛,針灸太衝穴即可消除。

  2. 脾臟疼痛、胃部疼痛,瀉公孫穴即可立刻痊癒。

  3. 胸悶腹痛,針灸內關穴。

  4. 脅部疼痛,針灸飛虎穴。

  5. 筋攣骨痛,補魂門穴。

  6. 身體發熱、咳嗽,瀉魄戶穴。

  7. 頭風頭痛,針刺申脈穴和金門穴。

  8. 眼睛發癢、疼痛,瀉光明穴和地五穴。

  9. 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

  10. 針刺偏歷穴可以利小便,治療成人水腫。

  11. 中風,應針刺環跳穴。

  12. 身體虛弱,應補瀉天樞穴。

子、醜、寅三時,陰中之少陽不足為用也。午前卯後,乃辰巳之時,陽中之老陽,可治萬病之虛寒。酉、戌、亥三時,陰中之老陰,不足生髮也。離左酉南,乃未申之時,陽中之少陰,可治萬病之煩躁者。溫其虛寒則針而補之,灸而呵之;冷其煩躁則針而瀉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婦人,比童子治之。

白話文:

子時、醜時、寅時,是陰中偏於陽的時期,陽氣尚未興盛,此時不宜治療疾病。卯時到巳時,是陽中偏於陽的時期,陽氣旺盛,此時可治療一切虛寒(偏陰)的疾病。酉時、戌時、亥時,是陰中偏於陰的時期,陰氣盛極,此時不宜治療疾病。未時、申時,是陽中偏於陰的時期,陰氣初生,此時可治療一切煩躁(偏陽)的疾病。治療虛寒的疾病,針灸當溫補之,灸之或呵之;治療煩躁的疾病,針灸當瀉與之,灸之或吹之。男性或成年女性,以童男或幼女之針法治療之。

「循捫彈努,留吸母以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此言八法,虛補其母,實瀉其子也。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此明左右轉針補瀉,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危疾患,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白話文:

沿着脈絡摸索,用指尖彈撥,留住吸氣,以堅固長度。指甲下方伸展提拉,快速呼氣,令其縮短。這說明八法中,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動則退針,空則歇針,迎着氣血方向,向右轉針瀉涼;推着氣血方向,向內進針,搓轉針柄,隨着氣血方向,向左轉針補暖。這說明左右轉針補瀉,取手俯、手仰之法。

謹慎!重大疾病,面色脈象不正常,不可針灸;寒熱風陰,飢飽醉勞,更要切忌針灸。

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地有六邪,風、寒、暑、濕、溫、燥;人有六情,喜、怒、哀、樂、好、惡。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針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白話文:

天上六種重要的氣候,即陰氣、陽氣、風氣、雨氣、黑暗氣、光明氣;地上有六種重要的致病邪氣,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溫邪、燥邪;人有六種重要的感情變化,即喜、怒、哀、樂、愛、憎。總共有18種禁忌,針灸時不能冒犯,否則會引起不良反應。

望日魂魄皆滿,血氣堅盈,不可補也。晦日月空已盡,人氣已衰不可瀉也。朔日月會也,月之陰魄未成,日之陽魂始生,人氣亦然,故不可瀉也。上弦月始生,氣血始結,衛氣始行,不可奪也。下弦月始減,人氣血亦空,不可迎也。

白話文:

當望日的時候,魂魄皆滿,血氣堅盈,這時不能補。當晦日月空已盡,人的氣血已經衰弱,這時不能瀉。朔日是日月交會的日子,月亮的陰魄還沒有形成,太陽的陽魂剛剛開始生髮,人的氣血也是這樣,所以這時不能瀉。上弦月剛剛開始生長,氣血開始凝聚,衛氣開始運行,這時不能奪。下弦月開始減弱,人的氣血也空虛,這時不能迎。

古聖有云,針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內晦、朔、弦、望四日,謂之四忌。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位」者,胃也。灸不當其穴,損傷榮血,肝也。刺不中其法,喪敗衛氣,胃也。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一十有二。」

忌針之穴,見《針經》第四卷。

白話文:

古時候聖賢人說過,針灸療法有很大的禁忌,一個月之中,初一、初八、十五、廿二這四天,稱為四忌,不可行針。

要用心專注,深入了解針灸的原理,不要用灸法傷害皮膚;要理清病症的根源,避免針灸不到正確位置。

這裡的「位」指的是胃。灸法如果沒有對準穴位,就會損傷榮血,也就是肝臟。針灸如果不按照正確方法,就會損壞衛氣,也就是胃氣。

除了這四忌以外,還有四十九個地方不宜灸,十二個地方不宜針刺。

哪些穴位不能針刺,可以參考《針經》第四卷。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取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愈遠,斯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炫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志淺,難契於元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白話文:

另外還聽說高祖生了病沒有痊癒,李氏用巨闕針灸治療而得以康復;太子暴死是患了厥症,越人用針灸維會穴而復甦。肩井穴、曲池穴,甄權用針刺治好了胳膊疼痛,又繼續射箭;懸鐘穴、環跳穴,華佗用針刺治好了癱瘓的腳,病人能夠站起來走路了。秋夫用針刺腰俞穴,鬼魅附身引起的沉重疾病得以消除;王纂用針刺交俞穴,妖怪立即離開了。刺肝俞穴和命門穴,使失明的病人能夠看到細小的秋毫之末;取少陽穴和交別穴,使失聰的病人能夠聽到夏天的蚊子叫聲。唉!離聖人的時代越遠,這種醫術就漸漸衰落,有些人因為學藝不精而放棄了學習,有些人炫耀自己的本事而犯了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