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六十六穴治證 (2)
六十六穴治證 (2)
1. 甲手少陽三焦經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計八穴)
關衝,為井金。在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治頭痛、喉痹,目痛,臂急肘疼。
液門,為滎水。在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治五癇,驚悸,頭痛目赤,齒出血,手臂腫痛。
白話文:
關衝穴是井金穴,位於無名指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韭菜葉寬的位置。用於治療頭痛、咽喉炎、眼睛痛、手臂緊張和肘部疼痛。
液門穴是滎水穴,位於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可找到。用於治療五癇、心悸、頭痛眼紅、牙齦出血、手臂腫脹和疼痛。
中渚,為輸木。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治脊間心後疼,頭痛,耳聾,目赤,喉痹,肘臂攣急,五指難伸及小兒目澀羞明。
白話文:
中渚穴,屬於木行經脈。位於小指次指本節後,中間凹陷處。治療背脊之間、心臟後方疼痛,頭痛,耳聾,眼睛發紅,喉嚨腫痛,手肘和手臂攣急,五指難以伸展,以及小兒眼睛乾澀畏光。
陽池,為原。在手表腕上陷中。治瘧疾寒熱,心痛,胸滿,臂疼,身沉步難,腕勞。
支溝,為經火。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治傷寒無汗,胸滿,肩背脅肋疼痛,口噤,暴啞,霍亂吐瀉。
白話文:
陽池穴,是源點。位於手腕背面的凹陷處。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心痛、胸悶、手臂疼痛、身體沈重行走困難、手腕勞損。
支溝穴,屬經脈之火。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用於治療傷寒無汗、胸悶、肩背及肋部疼痛、口噤不開、突然失聲、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天井,為合土。在肘後大骨一寸,兩筋骨間,叉手按膝上取。治五噎十膈,翻胃吐食,風痹筋攣骨痛,咳嗽上氣,心疼驚悸,小腹脹疼及羊癇。
白話文:
天井,屬於合土穴位。此穴位於肘後大骨一寸,兩筋骨之間,斜手按壓膝蓋上方來取穴。可以用於治療五噎十膈、翻胃吐食、風痹筋攣骨痛、咳嗽上氣、心痛驚悸、小腹脹痛及羊癇等症。
外關,通陽維,少陽絡。在腕後二寸,前踝骨尖後,兩筋中,覆手取。治傷寒,自汗盜汗,發熱惡風,百節痠疼,胸滿,拘急,中風半身不遂,腰腳拘攣,手足頑麻冷痛,偏正頭風,眼中冷痛冷淚,鼻衄,耳聾,眼風。
會宗,通支溝,三陽絡,在腕後三寸空中。治風癇,肌膚痛,耳聾。
白話文:
外關穴,通陽維脈和少陽絡脈。位於手腕後面二寸,在前踝骨尖的後面,兩條肌腱之間,在覆手取穴。主治傷寒、自汗、盜汗、發熱惡風、百節痠痛、胸悶、拘急疼痛、中風後半身不遂、腰腳拘攣、手足頑麻冷痛、偏正頭痛、眼中冷痛、冷淚、鼻衄、耳聾、眼風。
2. 乙足厥陰肝之經
(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計七穴)
大敦,為井木,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治七疝,陰肝心痛,腹脹,臍下急,中熱,屍厥,血崩。
行間,為滎火。在足大趾間動脈中。治水蠱、脹滿,心疼咳逆,吐血咽乾,寒疝,溺難,腰痛,腳氣紅腫。
白話文:
大敦穴,為井木穴,位於足部大拇指端,距離指甲如韭葉寬,在三毛之間。治療七疝、陰肝心痛、腹脹、臍下急痛、中熱、屍厥、血崩。
太衝,為輸土。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骨罅間,動脈中,系太衝脈。治腹中諸疾,胸脅支滿,面黃肌瘦,腰脊跗腫,足膝冷痛,大便閉澀,卒疝,噁心,發熱發寒,遺精,五淋,婦人月水不通,漏下,賁中疼,陰挺出,馬刀腋腫。
白話文:
太衝穴,是輸土的穴位。位於大腳趾第一節骨後二寸處的骨縫中,動脈內,是太衝脈絡。能治療腹部的各種疾病、胸脅脹滿、面黃肌瘦、腰脊腫脹、足膝疼痛、大便不通、腹股疝、噁心、發熱發寒、遺精、五淋、婦女月經不調、漏下、賁門疼痛、陰挺出、腋下腫脹等疾病。
中封,為經金。在踝內前一寸。斜行小脈上,伸足仰趾取。治瘧寒熱,腹痛寒疝,足痛步難,草鞋風。
曲泉,為合水。在膝內輔骨下兩筋間,屈膝橫紋頭中。治中風、腰腳冷痛,腹痛,泄利膿血,婦人血瘕。
白話文:
中封穴,屬於肝經。位置在內踝前方約一寸處,沿著小血管斜向上,當腳尖向上翹起時可以找到。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腹部疼痛、寒疝、腳痛行走困難、以及足部皮膚病變如草鞋風等症狀。
曲泉穴,屬於肝經的合穴。位於膝蓋內側脛骨下方兩條肌腱之間,當膝蓋彎曲時,在橫紋的中點可以找到。用於治療中風、腰部及腿部的寒冷疼痛、腹部疼痛、瀉痢帶血,以及婦女的血瘀症狀。
蠡溝,別走少陽,在內踝五寸。治項急,腹痛,足寒腿痠,卒疝,小便不利,腎臟風癢,婦人月水不調,赤白帶下,臍下積疼。
中都,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治腸癖,遺疝,小腹疼,足寒脛寒,行難,婦人血崩,惡露不止。
白話文:
蠡溝穴,不走陽明經而循行於少陽經,位於內踝骨尖上五寸處。治療頸項痠痛、腹痛、足部寒冷、腿部痠痛、疝痛、小便不利、腎臟風癢、婦女月經不調、赤帶下、白帶下、臍下積疼等病症。
3. 甲足少陽膽之經
(正六穴,支別四穴,共計十穴)
竅陰,為井金。在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中。治頭昏項疼,脅痛,目赤耳聾。
俠谿
白話文:
竅陰穴屬於井金穴。位於第四和第五趾之間的骨縫,靠近趾甲根部前方的凹陷處。用於治療頭暈、脖子痛、肋部疼痛、眼睛紅腫和耳鳴。
俠谿穴屬於正六穴之一,加上分支的四穴,總共有十個穴位。
臨泣,為輸木,通帶脈。在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寸半,垂足取。治癲癇,中風身足不遂,腰腿難辛,寒濕腳氣,手足頑麻,偏正頭風,面癢,目赤眵淚,耳聾,喉痹牙痛,失飢傷飽,四肢浮腫,面黃肌瘦,氣血不和,傷寒解利後多汗。
白話文:
臨泣穴,屬於肝經,與帶脈相通。位於小腳趾次趾的本節後間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垂足取穴。用於治療癲癇、中風導致的身體和足部癱瘓、腰腿疼痛難辛、寒濕引起的腳氣、手足麻木、偏正頭痛、面部瘙癢、眼睛發紅、流淚、耳聾、喉嚨腫痛、牙痛、飢餓後進食腹部疼痛、四肢浮腫、面黃肌瘦、氣血不和、傷寒痊癒後出汗。
丘墟,為原。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治頭項強,胸滿腹脹,上氣喘促,霍亂轉筋,卒疝,瘧寒熱,腋腫,腰胯腿膝腳寒濕,痠疼紅腫,草鞋風,目生翳。
白話文:
丘墟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原穴。位於外踝骨下,跟前陷中穴相同的部位,距離臨泣穴三寸。治療頭和頸部強硬,胸中及腹中過度脹滿,上氣喘促,霍亂引起轉筋,突然間發作的疝氣,瘧疾的寒熱,腋窩的腫脹,腰部、胯部、大腿、膝蓋和腳的寒濕、疼痛、紅腫,以及腳癬、眼角膜翳障。
陽輔,為經火。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治胃弱減食,腸鳴腹脹,筋攣骨痛,足腫。
白話文:
陽輔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五行屬火,位於外踝上方四寸,輔骨之前,絕骨的端部,比先前那條經穴分三分,距丘墟穴七寸。治療胃弱厭食、腸鳴腹脹、筋攣骨痛、足腫等症。
陽陵泉,為合土。在膝下一寸外廉,䯒骨下,微側陷中。治筋病,中風半身不遂,腰腿膝腳諸病,喉痹,風痰,便毒。
白話文:
陽陵泉穴,屬土。位於膝蓋下一寸的外側邊緣處,腓骨頭下方,在略微側陷的位置。治療筋骨疾病,中風半身不遂,腰腿膝腳等部位的疾病,以及喉嚨腫痛、風痰、便毒等疾病。
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治傷寒大熱無汗,心疼腹脹,中焦寒熱,減食吐水,腰胯急痛寒濕,遍身瘡疥,腳氣。光明,走厥陰。在外踝五寸。治熱病無汗,中風身體不遂,與陽輔治同。虛則腿腳痿痹,䯒酸,眼癢;實則䯒熱膝痛。
陽交,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內同。治寒厥驚狂,胸滿,面腫喉痹,膝䯒麻痹,寒熱不仁。
白話文:
絕骨:位於足外踝上三寸動脈處。治療傷寒高熱無汗、心疼腹脹、中焦寒熱、減食嘔吐、腰胯急痛寒濕、遍身瘡疥、腳氣等疾病。光明穴:位於外踝五寸處。治療熱病無汗、中風導致身體不遂,與陽輔穴同治。虛證:則出現腿腳痿痹、痠痛、眼癢;實證:則出現酸熱、膝蓋疼痛。
環跳,在髀樞中,丸子骨下。兩腿間系,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治中風,身體不遂,血凝氣滯,渾身、腰腿風寒濕痹,生瘡腫癩。
白話文:
環跳穴,位於大腿關節的中間,在盤骨附近。兩腿分開,側臥,伸直下腿,彎曲上腿即可找到。環跳穴具有治療中風、身體麻痺、血凝氣滯、全身、腰腿風寒濕痹、生成瘡腫癩病的功效。
4. 巳足太陰脾之經
(正穴五,支穴二,共計七穴)
隱白,為井木。在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治腹脹,喘吐血衄,腸滑,食不化,月經不止,血崩。
大都,為滎火。在大趾本節內側白肉際。治熱病遺熱不解,足心發熱,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腹痛吐逆。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共有七個,分別是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其中,隱白位於大腳趾內側指甲邊緣,大都則位於大腳趾第一節關節內側的凹陷處。隱白可以治療腹脹、喘息、吐血、鼻出血、腸道滑脫、消化不良、月經不停、子宮出血等病症,而大都則可以治療熱病餘熱未退、腳心發熱、脾胃不和、胸悶氣短、腹痛嘔吐等病症。
太白,為輸土。在大趾內側,核骨下陷中。治熱病無汗,脾胃虛弱,腹腸鳴,嘔吐,瀉泄,霍亂,不思飲食,身熱,腿疼,手足冷,腰尻痛,大便難。
白話文:
太白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大拇指內側,趾甲根部旁,凹陷處。治療熱病無汗,脾胃虛弱,腹腸鳴響,嘔吐腹瀉,霍亂,不思飲食,發熱,腿疼,手足發冷,腰尻疼痛,大便艱難等病症。
商丘,為經金。在內踝下微前陷中。治身體拘急,腿腳內廉疼,腹脹腸鳴,身寒氣逆,絕子。
陰陵泉,為合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膝伸足取。治霍亂,腹脹喘逆,七疝八瘕,腰落,小便不利。
白話文:
商丘穴,屬於經脈中的金穴。位於內踝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處。用於治療身體僵硬緊張,大腿內側疼痛,腹部脹滿腸鳴,身體寒冷氣上衝,以及不孕症。
陰陵泉穴,屬於合穴中的水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下的凹陷處,屈膝伸腳時可找到。用於治療霍亂,腹部脹滿氣喘,各種疝氣和婦科腫瘤,腰部酸痛,小便不通暢。
公孫,通衝脈,別走陽明,在大趾本節後,去太白一寸。治婦人諸疾,產後血暈,胎衣不下,五癲,胸膈不利,脅肋膨脹,痃癖積塊,腸鳴瀉泄,裡急後重,酒疸食黃,翻胃痰涎,腸風,七疝,脫肛。
白話文:
公孫穴,在通大腸經脈上,別支走陽明胃經,位於大拇趾第一個關節後,距大拇趾指甲根白肉一寸。主治婦科各種疾病,產後血暈,胎盤不下,癲癇,胸隔不利,脇肋脹滿,瘕痞積塊,腸鳴洩瀉,裡急後重,酒疸,食黃疸,噁心痰涎,腸風,七疝,脫肛。
三陰交,通三陰聚會處,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孕婦勿用。治身重足痿,膝內廉疼,七疝,小腸氣,便毒,小便不利,五淋。
白話文:
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會聚的地方,位於內踝上方三寸,小腿骨下陷的凹陷處。懷孕婦女慎用此穴位。三陰交穴可以治療身體沉重、雙腳無力痿弱、膝蓋內側疼痛、七種疝氣、小腸氣、便毒、小便不利、五種淋病等症狀。
5. 戊足陽明胃之經
(正六穴,其支一穴,共計七穴)
厲兌,為井金。在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治熱病無汗如瘧,屍厥、口噤,腹脹,多睡,面腫,喉痹牙疼。
內庭,為滎水。在大趾次趾外陷中。治腹脹久瘧,四肢厥逆,牙疼,腿膝足跗紅腫。
陷谷,為輸木。在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治久瘧無汗,面腫,腹脹腸鳴,腿膝腫痛。
衝陽,為原。在足跗骨上,去陷谷三寸動脈。治偏風,口眼喎斜,寒熱如瘧,牙疼。
解谿,為經火。在衝陽後一寸半,腕口系鞋處。治喘嗽上氣,腹中積氣遊走,頭昏目翳,眉稜疼。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有六個主要穴位,再加上一個支穴,總共七個穴位。
厲兌穴,位於大腳趾第二個腳趾尖端,距離指甲約一寸,像韭菜葉那樣長。可以治療發燒沒有汗、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昏迷不醒、嘴巴緊閉、肚子脹、嗜睡、臉腫、喉嚨痛、牙痛。
內庭穴,位於大腳趾第二個腳趾外側凹陷處。可以治療肚子脹、久治不癒的瘧疾、四肢冰冷發麻、牙痛、腿、膝蓋、腳踝紅腫。
陷谷穴,位於大腳趾第二個腳趾外側與第三個腳趾外側交界處的關節後方凹陷處,距離內庭穴兩寸。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沒有汗、臉腫、肚子脹腸鳴、腿、膝蓋腫痛。
衝陽穴,位於腳背上,距離陷谷穴三寸,在動脈跳動的地方。可以治療偏風、嘴角歪斜、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牙痛。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半,手腕處繫鞋帶的地方。可以治療喘息咳嗽、上氣不接下氣、肚子裡有氣體游走、頭昏眼花、眉骨疼痛。
三里,為合土。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間,以大指次指圈其膝蓋,中指盡處是穴,舉足取。治男女百病,五勞七傷,脾胃諸氣、諸疾,諸蠱,諸眼疾,喉痹,風寒諸疼痛。
白話文:
三里穴,為合土穴。位於膝蓋以下三寸,小腿骨外側邊緣兩條肌腱之間。以大拇指和食指環住膝蓋,中指盡頭就是穴位,在站立或舉起腳時取穴。
三里穴可以治療男女各種疾病,如五勞七傷、脾胃諸氣、諸疾、各種蠱毒、各種眼疾、喉嚨腫痛、風寒引起的各種疼痛。
豐隆,別走太陽,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陷中。治身體倦怠,腿膝痠痛,四肢不收,心腹氣痛,大小便難,寒喘嗽急,喉痹氣逆。
白話文:
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上,位於外腳踝上八寸的地方,小腿外側的凹陷處。主治:全身疲乏無力,腿膝痠痛,四肢僵硬不靈活,心腹氣痛,大小便困難,寒喘咳嗽急促,喉嚨腫痛,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