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2)

回本書目錄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2)

1. 註解標幽賦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針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針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

恆所用者毫針也。按黃帝銅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只有八分為針柄,是針二寸四分也。按氣血、經絡變化無方,惟針所治。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臟之虛實。」

臟腑要分表裡、虛實、寒熱,針法在斯矣。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太乙移宮之日,八風之邪。主人寒熱頭痛,若開闢四關,病可除也。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謂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脈也。脈息見於穴下,氣至可刺之,脈息不至則不均,不全則不定,穴下氣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土是根基。」

先佔口鼻,呼吸勻者可刺。水土者,太谿、衝陽也。絕則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在頂,應天主乎氣;湧泉在足底,應地主乎精;璇璣在胸,應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應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上中下三部,謂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絡,一要也;天樞者,挾臍旁二寸,謂之關,二要也;地機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總,三要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督脈起下極之俞,主肩背夾脊之病。陽蹺在足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膀胱穴。陽維在膀胱下命門穴,與督脈皆屬陽,為補瀉兼治脛酸、身顫、癲癇之疾。督脈為陽脈之海。

「陰蹺、陰維、任、帶、沖,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任脈起中極之俞,上毛際曲骨俞。衝脈起氣衝並足陽明至胸,散諸部中。帶脈起於季脅下一寸八分,周迴一身,與任脈同治,陰脈之海也。陰蹺起於跟中。陰維起於諸陰交會處,所治腹裡諸疾也。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太。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肢(兩肢當作四肢。)」

陽陵泉、陰陵泉、陽蹺、陰蹺,交信、交儀。五太者,相接太衝、太白、太谿、太淵、太陵,商丘、商陽,二間、三間,天井、肩井相依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取穴莫熟於分寸,詳字意最緊。手背、足背、脊背,陽部在兩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腳底、腹肚,陰之分,在筋骨郄膕之間,以指下動脈應之是穴也。

白話文:

針刺的原理就像用土來堵塞水一樣,可以阻斷疾病的發展,這是以土的特性來比喻。雖然只是一根小小的針,卻能應用五行的概念來治療疾病。

針雖然只有一寸六分長,卻包含著奧妙的道理。它像頭髮一樣細小,卻能貫穿多種經脈,影響身體多處。我們常用的針是毫針。根據黃帝銅人的記載,肘關節和膝關節下方的一寸六分處是針刺常用的部位,其中八分是針柄,實際針刺的長度是二寸四分。人體的氣血和經絡變化無常,只有針刺才能夠有效治療。

針刺可以平衡五臟的寒熱,調理六腑的虛實。臟腑要區分表裡、虛實、寒熱,這些都是針灸治療的關鍵所在。

如果遇到筋脈拘攣、氣血閉塞等情況,可以通過刺激八邪穴來疏通;如果遇到寒熱疼痛、麻木痹症,則可以通過開啟四關穴來緩解。當太乙神移宮的時候,八風邪氣會侵襲人體,導致寒熱頭痛,這時只要開通四關穴,疾病就可以去除。四關穴指的是雙手和雙腳,針刺這些穴位就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這就是六十六個穴位中的一部分。

針刺的時候,要先使精神集中,然後再下針;下針之後,要使精神安定,氣血才會跟隨針刺而運行。如果精神不集中,就不要下針;如果精神安定了,就可以進行針刺。這裡所說的精神指的是脈搏。脈搏出現在穴位下方,表示氣血到達,這時候才能下針。如果脈搏不均勻、不完整,表示氣血不足,不適合下針。務必謹慎。

確定針刺部位的時候,要以氣血運行的情況為主,下針的時候,要以水土(脾胃)功能為基礎。首先要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均勻,如果呼吸均勻,就可以下針。這裡的水土指的是太谿穴和衝陽穴。如果這兩個穴位的脈搏已經停止,就不要下針。

天地人是三才,湧泉穴、璇璣穴和百會穴分別對應天地人。百會穴在頭頂,對應天,主導氣;湧泉穴在腳底,對應地,主導精;璇璣穴在胸部,對應人,主導神。得到這三者,人就能生存,失去這三者,人就會死亡。這三個穴位對應三才。

人體有上中下三部,大包穴、天樞穴和地機穴分別對應這三部。上中下三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大包穴在腋下三寸,是脾臟最大的絡脈,是第一要;天樞穴在肚臍旁二寸,是第二要;地機穴是脾的郄穴,在膝蓋下五寸,是下部的總樞紐,是第三要。

陽蹺脈、陽維脈以及督脈,主要治療肩背腰腿等表層的疾病。督脈起於尾椎的俞穴,主要治療肩背和脊椎兩側的疾病。陽蹺脈在腳踝外側,陽維脈在膀胱經下命門穴附近,與督脈同屬陽,可以治療腿腳酸痛、身體顫抖和癲癇等疾病。督脈是陽脈之海。

陰蹺脈、陰維脈、任脈、帶脈以及衝脈,主要治療心腹胸脅等內部的疾病。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俞穴,上至曲骨穴。衝脈起於氣衝穴,並行足陽明經至胸部,散布於身體各個部位。帶脈起於季脅下一寸八分處,環繞身體一周,與任脈共同作用,也是陰脈之海。陰蹺脈起於腳後跟。陰維脈起於諸陰經脈交會之處,主要治療腹內各種疾病。

陽陵泉、陰陵泉、陽蹺脈、陰蹺脈、交信穴、交儀穴,這些穴位連接五太穴(太衝、太白、太谿、太淵、太陵),商丘穴、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天井穴、肩井穴,相互依附在四肢上。這些穴位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相互平衡,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由此可見,取穴的方法一定要有分寸。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意圖,然後觀察肌肉的分布。有時需要伸展肢體才能找到穴位,有時需要保持平直的姿勢才能找到穴位。在陽面的筋骨旁邊,凹陷的地方就是穴位;在陰面的筋腱與肌肉之間,動脈搏動的地方就是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