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六十六穴治證 (3)

回本書目錄

六十六穴治證 (3)

1. 癸足少陰腎之經

(正五穴,其支三穴,共計八穴)湧泉,為井木。在足心近大趾大筋白肉際,屈足卷趾取。治男子如蠱,女子如狂,身熱頭痛,氣喘足寒,大便閉結。

然谷,為滎火。在內踝前起,直下一寸,大骨下陷中。勿見血。治寒濕腳氣,瘡疥癬痛,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為輸土。在內踝後,跟骨下,動脈陷中。治瘧寒熱,咳逆心煩,鼻衄吐血,牙疼,脛寒,小便黃赤。

復溜,為經金。在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治渾身疼,盜汗,腰痛引脊,腹脹腸鳴,四肢浮腫,脛寒足痿,小便雜色。

陰谷,為合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按之,應手取。治傷寒小便不通,腹疼,漏下赤白,小便黃赤。

水泉,在內踝下,太谿下一寸。治月事不來,來即心悶,陰挺出,小便淋,腹痛,目昏。

照海,通陰蹺,在內踝四分,赤白肉際。治傷寒發熱,咽喉腫痛,頭風胸滿,腹脹噁心,翻胃吐食,酒積食癖,血瘕氣塊,腸風漏血,大便閉結,小腸疝氣,遺尿,女人產後血暈,經水不調。

大鐘,走太陽,在足跟沖中,當踝後,繞跟取。治胸腹喘逆少氣,驚恐,口燥咽乾,咳吐,喉中嗚,食噎煩悶,嘔,腰疼,大便秘,嗜臥,口中熱,小便不利。

白話文:

癸足少陰腎經

(正穴五個,分支穴三個,總共八個穴位)

湧泉穴,是屬於井木穴。在腳底中心,靠近大腳趾的粗筋與白肉交界處,彎曲腳掌並捲起腳趾時取穴。可以治療男性像蠱惑般的疾病,女性像發狂般的疾病,身體發熱頭痛,氣喘腳冷,大便不通暢。

然谷穴,是屬於滎火穴。在內腳踝前面隆起的地方,直下約一寸,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時不要見血。可以治療寒濕引起的腳氣,瘡、疥、癬引起的疼痛,以及小兒臍風口噤的症狀。

太谿穴,是屬於輸土穴。在內腳踝後方,腳跟骨下方,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可以治療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咳嗽、氣逆、心煩,流鼻血、吐血,牙痛,小腿發冷,小便黃赤等症狀。

復溜穴,是屬於經金穴。在內腳踝上方約兩寸,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可以治療全身疼痛,盜汗,腰痛牽引到脊椎,腹脹腸鳴,四肢浮腫,小腿發冷腳無力,小便顏色混雜等症狀。

陰谷穴,是屬於合水穴。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彎曲膝蓋按壓時,在手指有感覺的地方取穴。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小便不通,腹痛,女性赤白帶下,小便黃赤等症狀。

水泉穴,在內腳踝下方,太谿穴下方約一寸處。可以治療月經不來,來的時候感到心悶,陰部下墜,小便淋瀝不盡,腹痛,眼睛昏花等症狀。

照海穴,與陰蹺脈相通,在內腳踝下方約四分處,紅肉與白肉交界的地方。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咽喉腫痛,頭風、胸悶,腹脹噁心,胃部不適嘔吐,飲酒或食物積滯,血塊氣塊,腸風下血,大便不通暢,小腸疝氣,遺尿,婦女產後暈厥,月經不調等症狀。

大鐘穴,屬於太陽經脈,在腳後跟中間,腳踝後方,環繞腳跟取穴。可以治療胸腹喘逆少氣,驚恐,口乾舌燥,咳嗽吐痰,喉嚨有痰鳴聲,食道梗阻煩悶,嘔吐,腰痛,大便秘結,嗜睡,口中發熱,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壬足太陽膀胱經

(正六穴,支穴有四,凡十穴)

至陰,為井金。在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治頭風,目昏暈,鼻衄,腹脹減食,胸滿,小便難。

通谷,為滎水。在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治頭疼目赤,鼻衄,腹脹減食。

束骨,為輸木。在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治頭痛項急,目昏爛眩,小兒諸癇。

京骨,為原。在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中,按之得。治頭項腰胯筋攣骨痿諸疾,目病,鼻疾。

崑崙,為經火。在外踝後腿骨上,大筋後五分,細脈應手。治腰尻膝足,風寒濕痹,腫痛,暴喘上氣,諸癇,便毒。

委中,為合土。在膕中央,踿內筋骨約紋中動脈。治身重腰痛,膝勞髀疼,四肢無力,失尿。

申脈,通陽蹺。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治一身,四肢拘攣痛腫,麻痹疼痛,歷節風,頭風,眉稜疼痛,目赤,鼻衄,耳聾。女人吹乳。

跗陽,在外踝上三寸,陽蹺郄,太陽後,少陽前,筋骨間。治腰腿胯脛急,痠痛,四肢不舉。

承山,在兌端腨腸腿肚下,分肉間,離足跟上八寸。治腰脊腿足拘攣,寒濕腳膝腫痛,大便難,痔瘡、腸風,臟毒,便癰,霍亂,轉筋。

飛揚,別走少陰。在踝上九寸。治諸癲,頭目昏沉,頸項強痛,腰腿手足歷節風,鼻鼽衄血,瘧寒熱,痔瘡。

白話文:

[壬足太陽膀胱經]

(總共六個主要穴位,四個分支穴位,共計十個穴位)

**至陰穴:**屬於井穴,五行屬金。在小腳趾外側,距離趾甲角的邊緣,像韭菜葉的寬度。主要治療頭痛、頭暈眼花、流鼻血、腹脹食慾不振、胸悶、小便困難等症狀。

**通谷穴:**屬於滎穴,五行屬水。在小腳趾外側,第一趾關節前方凹陷處。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紅腫、流鼻血、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束骨穴:**屬於輸穴,五行屬木。在小腳趾外側,第一趾關節後方凹陷處。主要治療頭痛、脖子僵硬、眼睛昏花、眼睛發炎、小兒驚風等症狀。

**京骨穴:**屬於原穴。在外腳踝下方大骨頭處,紅肉和白肉交界的地方,按壓時有感覺。主要治療頭部、頸部、腰部、胯部筋骨攣縮無力等疾病、眼睛疾病、鼻子疾病。

**崑崙穴:**屬於經穴,五行屬火。在外腳踝後方,腿骨上方,大筋後方五分的位置,摸起來有細微脈搏跳動的地方。主要治療腰部、臀部、膝蓋、腳部,因風寒濕氣導致的麻木、腫痛、突然喘不過氣、各種癲癇、疔瘡等症狀。

**委中穴:**屬於合穴,五行屬土。在膝蓋後方正中央,彎曲膝蓋時,內側筋骨紋路中間的動脈跳動處。主要治療身體沉重、腰痛、膝蓋勞損疼痛、大腿疼痛、四肢無力、小便失禁等症狀。

**申脈穴:**與陽蹺脈相通。在外踝下方,約一個指甲蓋大小,在紅肉和白肉交界的地方。主要治療全身、四肢的筋脈攣縮疼痛、腫脹、麻木疼痛、遊走性風濕痛、頭痛、眉稜骨疼痛、眼睛紅腫、流鼻血、耳聾等症狀,女性乳房脹痛。

**跗陽穴:**在外腳踝上方三寸的位置,屬於陽蹺脈的交會點,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後方,足少陽膽經的前方,筋骨之間。主要治療腰部、腿部、胯部、脛骨的酸痛,四肢活動不靈活等症狀。

**承山穴:**在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地方,距離腳跟上方八寸。主要治療腰部、脊椎、腿部、腳部抽筋、因寒濕引起的腳膝腫痛、大便困難、痔瘡、腸風、腸道毒素、疔瘡、霍亂、腳部抽筋等症狀。

**飛揚穴:**與足少陰腎經相連。在外踝上方九寸的位置。主要治療各種癲癇、頭暈眼花、脖子僵硬疼痛、腰部、腿部、手足遊走性風濕痛、鼻子不通、流鼻血、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痔瘡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