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4)

回本書目錄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4)

1. 註解標幽賦

八會者,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陽輔,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此八穴陰通八脈,相輔而用。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時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時十穴,五六三十,兩手兩足相對,共計六十穴。一時平取十二經之原,亦可遍經而已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經》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古人云:有八法: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不再執呼吸也。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擊。黃帝云:是動則病經氣,更取所生者,病血絡更然,故上下、前後、左右、腹背,交經平刺也。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針之刺;繆,交平而刺;巨,隨氣色而針之,故不同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此言三部九候,刺虛實、寒熱、表裡也,而後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古人云:口溫針暖,毋令針冷,與皮肉相合,故不損折也。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在穴重按有準,右手輕捻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此明用針規矩法式也。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合;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三陰之交與三陽別走陰蹺、陽維,皆治產難、下胎、血暈,此之謂也。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風科有一痹,言風寒濕冷而為痹也。接續,刺包、焦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點滴下,滲者浸浸而下,帶者隨便溺而下。榮衛氣息安定,方可刺也。

「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用針刺產難、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針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照海通陰蹺,足少陰經也,可刺喉閉。大鐘走足太陽,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百病麻癢不仁、清冷者,虛也,可補之;疼痛者,實也,可瀉之。五門所主不同,井主心下滿悶;滎主氣熱恍惚;俞主體節疼痛;經主寒熱喘嗽;合主氣逆泄利也。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補。」

白話文:

八會穴:腑的會穴是中脘穴,臟的會穴是章門穴,筋的會穴是陽陵泉穴,髓的會穴是陽輔穴,血的會穴是膈俞穴,骨的會穴是大杼穴,脈的會穴是太淵穴,氣的會穴是膻中穴。這八個穴位與身體內的八條經脈相通,彼此輔助使用。

一天針刺六十六穴的方法:這種方法很隱晦難懂。

取十二經的原穴:這種方法很重要,一取就可知道其中的奧妙。

一天針刺六十六穴的方法:使用甲、丙、戊、庚、壬這五個穴位,每個時辰再搭配乙、丁、己、辛、癸這五個穴位。一個時辰使用十個穴位,五六三十,兩手兩腳相對應,總共是六十個穴位。一個時辰內平均取十二經的原穴,也就可以走遍全身的經脈了。

補瀉的法則:不在於呼吸的吐納,而是在於手指的操作技巧;快速有效的秘訣,在於準確地找到病變的經脈,了解其根本。

經書說:寧可找錯穴位,也不可找錯經脈;寧可錯過時間,也不可錯過氣的運行。古人說:針法有八種手法,分別是彈、捻、循、捫、攝、按、爪、切。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手法,就能達到神乎其技的效果,所以就不必再拘泥於呼吸的吐納了。

交經繆刺法:當身體左邊有病痛時,卻在右邊取穴治療;當需要瀉血時,要遠離病處下針,像是頭部有病,卻在腳上針灸。

手腳出現大病,往往是因為左邊的病侵犯到右邊,或是右邊的病攻擊到左邊。黃帝說過:這是因為病氣在經脈中流動,這時要取病變的經脈來治療,如果病變是在血絡,更是這樣。所以不論上下、前後、左右、腹背,都要採取交經平刺的方式。

巨刺和繆刺各有不同,微針和妙刺卻是相通的:巨刺、微針、妙刺,都是使用毫針來刺。繆刺是交經平刺。巨刺是根據氣色來下針,所以不同於繆刺。

觀察身體各部位,就能知道經絡的虛實;診察脈象的浮沉,就能分辨臟腑的寒熱:這是說要透過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來辨別虛實、寒熱、表裡,然後才能施針治療。

施針前要先讓針身發光,並要注意避免損壞針;接下來要把針含在口中,讓針溫暖:古人說,用口溫暖針,不要讓針太冷,這樣針與皮膚才能相合,就不容易損壞或斷裂。

眼睛不要向外看,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樣穩固,心中不要有雜念,要像對待貴客一樣專注。左手要穩重,多加按壓,使氣散開;右手要輕巧,慢慢捻入,這是不痛的關鍵:針灸的原理,首先要左手準確地按在穴位上,右手輕巧地捻入到適當的深度,這樣就不會感到疼痛。

空腹或恐懼時針灸,直立時容易頭暈;針灸時背對光線或掐住頸部,坐臥時比較不會昏厥:這是說明針灸時的注意事項。

用天干的變化來推算,就能知道穴位開合的時機;根據五行和五臟的理論,就能觀察到時辰的旺衰。下針時要像拉滿弓一樣,應針時要像發射箭一樣迅速。陰經交會或陽經發散,可以治療血暈;陰蹺、陽維可以幫助胎兒娩出:三陰經交會以及三陽經發散,陰蹺、陽維經脈,都能夠治療難產、下胎以及血暈等病症。

痺症、中風偏癱,要採用迎隨手法,讓經絡接續;崩漏、帶下等病,要用溫補方法,使氣血回歸正軌:風科有一種痺症,是由於風寒濕冷所引起的。要治療這種病症,要刺包、焦等穴位。女性的出血狀況有四種:崩漏是急速的出血,漏下是點滴出血,滲下是慢慢滲出,帶下則是隨小便排出。只有在營衛之氣安定時,才可以施針。

針刺後要靜候,讓針在穴位上停留:使用針灸治療難產、崩漏、口涎等疾病時,可以採用留針法,效果都很好。

要準確地取穴,像照海穴可以治療喉嚨的閉塞;要明確地取穴,像大鐘穴可以治療心內的痴呆:照海穴通往陰蹺脈,屬於足少陰經,可以治療喉嚨閉塞。大鐘穴走足太陽經,可以治療失心之病。

一般來說,疼痛要用瀉法,癢麻要用補法。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要取俞穴;心下痞滿,要取井穴:各種疾病,如果是麻木、搔癢、不仁、發冷,都是屬於虛症,可以用補法;如果是疼痛,則是屬於實症,可以用瀉法。五門穴位所主的病症不同,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滎穴主治氣熱恍惚;俞穴主治身體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寒熱喘嗽;合穴主治氣逆泄瀉。

心悸脹痛、咽喉疼痛,針刺太衝穴可以立即消除;脾痛胃痛,瀉公孫穴可以立刻痊癒。胸悶腹痛刺內關穴,脅肋疼痛刺飛虎穴。筋攣骨痛要補魂門穴,身體發熱勞累咳嗽要瀉魄戶穴。頭風頭痛刺申脈和金門穴,眼睛癢痛要瀉光明和地五穴。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刺偏歷穴可以利小便,治療大人水腫腹脹。中風要刺環跳穴,虛損要補天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