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2)

回本書目錄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2)

1. 目病隱澀

忽然眼痛血貫睛,隱澀羞明最可憎。

若是太陽出毒血,不須針刺自和平。

太陽:在額紫脈上,出血,三稜針刺之。應睛明穴。

白話文:

突然眼睛疼痛,眼白佈滿血絲,感覺眼睛乾澀不適,怕光,這種狀況最令人討厭。

如果是因為額頭上的青紫色血管(太陽)出現毒血,不需要針刺治療,身體自己就會恢復正常。

所謂的太陽,指的是額頭上的青紫色血管,放血時,用三稜針刺破,放血的位置應該在睛明穴附近。

2. 目熱

心血炎上兩眼紅,好將蘆葉搐鼻中。

若還血出真為美,目內清涼顯妙功。

內迎香:在鼻孔內,用蘆葉或箸葉作卷,搐之,血出為好。應合谷穴。

白話文:

心火旺盛,導致血脈上湧,兩眼發紅,可以取用蘆葦葉子,捲成細條塞入鼻孔中。

如果能流出血來就代表效果很好,眼睛裡面會感到清涼,效果神奇。

這個方法稱為「內迎香」,位置在鼻孔裡面,用蘆葦葉或筷子葉捲成條狀塞進去,讓血流出來是好的現象。同時可以配合按壓合谷穴。

3. 目爛

風眩爛眼可憐人,淚出汪汪實苦辛。

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壯病除根。

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節尖上。灸七壯。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節尖上。灸七壯,禁針。

白話文:

因為風邪引起的眩暈,導致眼睛紅腫潰爛,真是個可憐的人,淚水不斷流出,真是痛苦難受。

在大骨空穴和小骨空穴這兩個穴位,真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巧妙穴位,用艾灸七次,病根就能去除。

大骨空穴:在手的大拇指第二節指尖處。用艾灸灸七次。

小骨空穴:在手的小指第二節指尖處。用艾灸灸七次,禁止針刺。

4. 目昏

肝家血少目昏花,肝俞之中補更佳。

三里瀉來肝血益,雙瞳朗朗淨無瑕。

肝俞:在背九椎兩旁各一寸半。灸七壯,針入二分。

三里:在膝下三寸,貼骨外廉。針三分,瀉之。

白話文:

眼睛昏花是因為肝臟的血不足,這時在背部第九個椎骨兩旁一寸半的肝俞穴加強補養,效果會更好。

另外,如果用針刺瀉法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增加肝臟的血量,讓眼睛變得明亮清澈。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半處。可以用艾灸七壯,或針刺二分深。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靠著小腿骨外側邊緣。可以用針刺三分深,用瀉法。)

5. 耳聾

(附:紅腫生瘡)

耳聾氣閉不聞音,痛癢蟬吟總莫禁。

紅腫生瘡須用瀉,只從聽會用金針。

聽會:在耳珠前陷中,口開方可下針。橫下針刺半寸,灸二七壯。應合谷、足三里。

白話文:

耳聾是因為氣機閉塞,聽不到聲音,耳朵會感到疼痛、搔癢,或是像蟬鳴一樣吵雜,讓人難以忍受。

如果耳朵紅腫生瘡,必須用瀉法治療,可以直接從聽會穴下針。

聽會穴的位置在耳珠前方凹陷處,張開嘴巴才能找到穴位下針。針尖橫刺入半寸深,可以艾灸十四壯。可以搭配合谷穴和足三里穴一起治療。

6. 聾癘

(二症)

若人患耳即成聾,下手先須覓翳風。

項上倘然生癘子,金針瀉動號良工。

翳風:在耳後陷中,開口得穴。針入半寸,瀉之,灸七壯。

白話文:

(兩種病症)

如果有人耳朵患病導致失聰,首先要找到翳風穴來治療。

如果脖子上長了瘰癧(淋巴結核),用金針刺破放出膿液,這才是高明的醫生。

翳風穴:在耳後凹陷的地方,張開口時可以找到穴位。針刺入半寸深,用瀉法,可以艾灸七壯。

7. 喑瘂

啞門一穴兩筋間,專治失音言語難。

此穴莫深惟是淺,刺深反使病難安。

啞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直針三分,莫深,深則令人啞。瀉之,不補,灸七壯。

白話文:

啞門穴位於後頸部,在兩條筋之間,專門治療失聲、說話困難的疾病。

這個穴位針刺不宜太深,只要淺刺就好,如果針刺太深反而會使病情更加難以痊癒。

啞門穴的位置在後頸部,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針刺時直刺三分,不要太深,太深會讓人變成啞巴。治療時用瀉法,不補,可以灸七壯。

8. 痰嗽喘急

咳嗽喘急及寒痰,須從列缺用針看。

太淵亦瀉肺家疾,此穴仍宜灸更安。

列缺: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盡處是穴。針入三分,橫針向臂,瀉之。

太淵:在掌後陷中三分。瀉之。

白話文:

咳嗽喘得很急,而且有寒痰,這種情況必須從列缺穴用針來治療。

太淵穴也可以瀉肺部的疾病,這個穴位用艾灸會更好、更有效。

列缺穴:在大拇指向上延伸,兩手虎口交叉時,食指指尖按到的地方就是穴位。針刺入三分深,針尖橫向朝向手臂方向,用瀉法。

太淵穴:在手掌後側的凹陷處,大約三分深的地方。用瀉法。

9. 咳嗽腰痛

(附:黃疸)

忽然咳嗽腰膂痛,身柱由來穴更真。

至陽亦醫黃疸病,先瀉後補妙通神。

身柱:在背第三椎骨節。針三分,灸七壯,瀉之。

至陽:在背第七椎骨節尖。針三分,灸七壯,看虛實補瀉。

白話文:

(附帶說明:黃疸)

突然咳嗽又腰部脊椎疼痛,這時身柱穴的效果最為顯著。

至陽穴也能治療黃疸病,要先瀉後補,效果非常神奇。

身柱穴:位於背部第三椎骨的下方凹陷處。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七壯,用瀉法。

至陽穴:位於背部第七椎骨的尖端處。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七壯,根據患者體質虛實來決定補瀉手法。

10. 傷風

傷風不解咳頻頻,久不醫之勞病終。

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必用刺豐隆。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壯。

豐隆:在足腕解谿上八寸。直針二分半,看虛實補瀉,灸二七壯。

白話文:

感冒沒有好,咳嗽就會很頻繁,如果長期不治療,最後會變成嚴重的慢性病。

咳嗽的時候,要針刺肺俞穴;痰多的時候,一定要針刺豐隆穴。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兩旁各一寸半的位置,按下去會有凹陷的地方。可以灸三壯。

豐隆穴:在腳踝的解谿穴向上八寸的地方。直刺二分半,要根據身體虛弱或強壯的情況,使用補法或瀉法,可以灸十四壯。

11. 咳嗽鼻流清涕

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沉。

噴嚏須針風門穴,咳嗽還當艾火深。

風門: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白話文:

因為身體的皮膚毛孔不夠緊密,所以導致咳嗽頻繁,而且鼻涕像清水一樣流不停,感覺頭昏沉沉的。

如果一直打噴嚏,可以針刺風門穴來改善;如果咳嗽不止,就要用艾草溫灸深層的穴位來治療。

風門穴的位置:在第二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

12.

哮喘一症最難當,夜間無睡氣惶惶。

天突尋得真穴在,膻中一灸便安康。

天突:在結喉陷中。針可斜下半寸,灸七壯,瀉之。

膻中:在兩乳中間。可瀉,灸七壯,禁針。

白話文:

哮喘這個病症最難處理,發作時讓人整夜無法入睡,呼吸急促又感到恐慌。

如果能找到天突穴這個正確的穴位,再在膻中穴施以艾灸,病症就會安穩康復。

天突穴的位置在喉結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時可朝下斜刺半寸深,灸七個艾炷,也可以用瀉法。

膻中穴的位置在兩乳頭的中間。可以採用瀉法,灸七個艾炷,禁止針刺。

13. 氣喘

氣喘吁吁不得眠,何當日夜苦相煎。

若取璇璣真個妙,更針氣海保安然。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直針入三分,瀉之,灸七壯。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刺入三分,灸七壯,看病補瀉。

白話文:

氣喘發作時呼吸急促,難以入眠,日夜都飽受煎熬,真是痛苦不堪。

如果能用璇璣穴這個方法,效果確實很好,再配合針刺氣海穴,就能讓身體安然無恙。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位置。針直刺入三分深,用瀉法,並灸七壯。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凹陷處。針刺入三分深,並灸七壯,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用補法或瀉法。

14. 哮喘痰嗽

哮喘咳嗽痰飲多,才下金針疾便和。

俞府乳根一般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看虛實補瀉。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一分。灸五壯至七壯,看病補瀉。

白話文:

哮喘咳嗽時痰液很多,只要一下針,病就會很快好轉。

通常針刺俞府穴和乳根穴,可以使氣喘和風痰逐漸消散。

俞府穴:在鎖骨下緣,距離璇璣穴(胸骨上窩中點)旁邊兩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約為三分,可以灸三壯,要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來決定用補法或瀉法。

乳根穴:在乳房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病人仰臥時取穴。針刺深度約為一分。可以灸五壯到七壯,要根據病況來決定用補法或瀉法。

15. 口氣

口氣由來最可憎,只因用意苦勞神。

太陵穴共人中瀉,心臟清涼口氣清。

太陵:在掌後橫紋中。針三分,瀉之。

人中:在鼻下三分陷中。針三分,直針向上。

白話文:

口氣這種東西,最令人厭惡,通常是因為用心過度、勞累傷神所導致的。

要消除口氣,可以透過針灸太陵穴和人中穴來處理,這樣可以使心臟清涼,口氣自然就會清新。

太陵穴的位置在手掌後方橫紋的中間,針灸時刺入三分深,用瀉法。

人中穴的位置在鼻孔下方三分的凹陷處,針灸時刺入三分深,針尖向上直刺。

16. 氣滿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刺須真。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之時不用針。

內庭:在足兩趾歧骨間。直刺三分,可瀉補,灸二七壯。

臨泣:在俠谿上三趾四趾間。針三分,禁灸。可以出一身之水,瀉用香油抹孔穴則針孔不開。

白話文:

小腹脹滿,氣往上衝到心口,要針刺內庭穴,這個穴位要找準。

如果腳部有水腫,就瀉臨泣穴;如果沒有水腫,就不用針刺。

內庭穴:在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的分叉處。針直刺入三分深,可以瀉也可以補,可以艾灸十四壯。

臨泣穴:在俠谿穴上方,第四趾和第五趾之間。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這個穴位可以去除全身的水腫,瀉法時,可以用香油塗抹針孔,這樣針孔就不會打開。

17.

(附:心悶、手生瘡)

勞宮穴在掌中心,滿手生瘡不可禁。

心悶之疾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勞宮:在掌心,屈無名指,盡處是穴。針三分,灸七壯。太陵見前。

白話文:

(附帶說明:心口鬱悶、手上長瘡)

勞宮穴在手掌中心,如果手上長滿瘡,無法阻止。

心口鬱悶的疾病,可以瀉大陵穴來治療,如果是氣衝到胸腹,通常會針刺這兩個穴位。

勞宮穴:在手掌心,彎曲無名指,指尖盡頭處就是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大陵穴的位置參見之前所述。

18. 肩腫痛

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搏氣血狂。

肩髃穴中針一遍,頓然神效保安康。

肩髃:在肩端上,舉手陷中。針二寸半。若手臂紅腫疼痛,瀉之;寒濕麻木,補之。

白話文:

肩膀末端紅腫疼痛難以忍受,這是因為寒氣濕氣互相搏擊,導致氣血運行紊亂。

在肩髃穴扎一針,立刻產生神奇效果,能夠使身體恢復健康。

肩髃穴的位置在肩膀末端上方,舉起手臂時出現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寸半。如果手臂紅腫疼痛,就用瀉法;如果寒冷、濕氣導致麻木,就用補法。

19. 肘攣筋痛

(二首)

兩手拘攣筋骨痛,舉動艱難疾可增。

若是曲池針瀉動,更醫尺澤便堪行。

曲池:在肘後外輔。

尺澤:在肘中大筋外陷中。用手如弓,方可下針。先補後瀉,針半寸,禁灸。

筋急不和難舉動,穴法從來尺澤真。

若遇頭面諸般疾,一針合谷妙通神。

尺澤、合谷:見前文。

白話文:

(第一首)

兩手彎曲拘束,筋骨疼痛,活動困難,病情可能會加重。 如果用針刺瀉法來刺激曲池穴,再治療尺澤穴就可見效。

曲池穴:在手肘外側的橫紋盡頭。

尺澤穴:在手肘彎曲處大筋的外側凹陷中。手彎曲像弓的樣子,才可以下針。要先補後瀉,針刺半寸深,禁止用艾灸。

(第二首)

筋脈拘急而不舒展,難以活動,自古以來,尺澤穴都是治療這個問題的有效穴位。 如果遇到頭部和面部的各種疾病,針刺合谷穴就會有神奇的療效。

尺澤穴、合谷穴: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