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2)
一百二十穴玉龍歌 (2)
1. 不聞香臭
不聞香臭從何治,須向迎香穴內攻。
先補後瀉分明記,金針未出氣先通。
迎香:在鼻孔旁五分縫中,直針一分,沿皮向後上三分,瀉多補少。禁灸。
白話文:
聞不到香味或臭味要如何治療?必須要針對鼻翼兩旁的迎香穴來下功夫。
治療時要先補後瀉,這個順序要清楚記住,在針刺之前,要先讓氣血暢通。
迎香穴的位置在鼻孔旁邊五分的縫隙中,針要直刺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向後上方斜刺三分,瀉的手法要多,補的手法要少,這個穴位禁止用艾灸。
2. 眉目間痛
眉目疼痛不能當,攢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目疼亦同治,剌入頭維疾自康。
攢竹:在眉尖陷中。針二分,沿皮向魚腰,瀉多補少。禁灸。
頭維:在額角髮際,沿皮向下透至懸釐,是穴在額角。疼痛瀉,眩暈補。灸二七壯愈。
白話文:
眉毛和眼睛之間疼痛不能輕忽,在攢竹穴沿著皮膚淺刺會有幫助。
如果眼睛也痛,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治療,針刺入頭維穴,疾病自然會好轉。
攢竹穴:位於眉毛內側端凹陷處。針刺二分深,沿著皮膚向魚腰穴方向刺入,瀉法多、補法少。禁止用灸。
頭維穴:位於額頭兩側髮際處,沿著皮膚向下刺穿至懸釐穴,此穴在額頭邊角。疼痛時用瀉法,頭暈時用補法。用艾灸灸十四壯(兩次七壯),病就會痊癒。
3. 心痛
九般心痛及脾痛,上脘穴中宜用針。
脾敗還將中脘瀉,兩針成敗免災侵。
上脘:在臍上五寸。直刺三寸半,看虛實補瀉。
中脘:在臍上四寸。法用草從鳩尾下至臍,折中是穴。直刺二寸五分,灸五十壯止。補多瀉少。
白話文:
心痛和脾痛這兩種疼痛,都可以在上脘穴扎針治療。
如果因為脾虛而導致的疼痛,則要瀉中脘穴來治療。只要在這兩個穴位用針正確,就能夠避免疾病的侵擾。
上脘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五寸的地方。扎針時可以垂直刺入約三寸半的深度,並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決定補瀉手法。
中脘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取穴的方法可以用草從鳩尾穴向下延伸到肚臍,取中間點就是中脘穴。扎針時可以垂直刺入約二寸五分的深度,並可以用艾灸五十壯來加強療效。這個穴位適合多補少瀉。
4. 三焦
三焦邪氣壅上焦,舌乾口苦不和調。
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氣俱消。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內側端,如韭葉大。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瀉。禁灸。(小指次指者,無名指也。)
白話文:
三焦的邪氣如果積聚在上焦,會導致舌頭乾燥、口中發苦、身體不適。
這個時候,可以針刺關衝穴放出毒血,這樣就能讓口中產生津液,氣息也跟著順暢平靜下來。
關衝穴的位置在手部無名指內側指甲根部,約韭菜葉子大小。針刺時,進針一分深,再沿著皮膚向後方刺三分深,使用瀉法。這個穴位禁止使用艾灸。 (這裡說的「小指次指」指的是無名指。)
5. 上焦熱
(附:心虛膽寒)
少衝穴在手少陰,其穴功多必可針。
心虛膽寒還補瀉,上焦熱湧手中尋。
少衝: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大。直刺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看虛實補瀉。禁灸。
通里:在腕後起骨上一寸。直針一分,宜瀉不宜補,愈補愈發。禁灸。
白話文:
(附:心虛膽寒)
少衝穴位於手少陰心經,這個穴位的功效很多,一定可以用針灸來治療。
心虛膽寒的情況,也要透過針刺來補或瀉,上焦有熱往上湧的情況,可以從手上尋找穴位治療。
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子那麼大的地方。針直刺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向後刺三分深,根據虛證或實證來決定使用補法或瀉法。禁止使用艾灸。
通里穴:在手腕後方的隆起骨頭上方一寸的地方。針直刺一分深,適合用瀉法,不適合用補法,越用補法反而會更嚴重。禁止使用艾灸。
6. 癡呆
癡呆一症少精神,不識尊卑最苦人。
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
神門:在手掌後,高骨陷中。針入三分,灸七壯。應後谿穴。
白話文:
癡呆這種病症會使人精神萎靡,連長幼尊卑都不懂,實在是很令人痛苦。
治療癡呆,有個穴道叫「神門穴」,只要正確找到穴位,轉動手腕讓骨頭稍微張開,就能精準取穴。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腕部高骨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深,可以艾灸七壯。這個穴位可以與後谿穴互相搭配使用。
7. 赤目
眼睛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但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病全消。
睛明:在目內眥淚孔中。針入一分半,略針向鼻,瀉。禁灸。
魚尾:即瞳子髎,在目上眉外尖。針一分,沿皮向內透魚腰,瀉。禁灸。太陽,在額紫脈上。可出血。
白話文:
眼睛紅腫疼痛難以忍受,怕光見到太陽就更加不舒服,心裡感到焦慮煩躁。
只要針刺睛明穴和魚尾穴,再加上太陽穴出血,這個病就會完全消除。
睛明穴:在眼睛內側眼角的淚孔中。針刺入一分半深,針尖稍微朝向鼻子方向,用瀉法。禁止用艾灸。
魚尾穴:就是瞳子髎穴,在眼睛外側眉毛尾端。針刺入一分深,沿著皮膚向內穿刺到魚腰穴,用瀉法。禁止用艾灸。太陽穴:在額頭上的紫脈處。可以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