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六十六穴治證 (1)

回本書目錄

六十六穴治證 (1)

1. 六十六穴治證

(通支別,共九十四穴)

白話文:

(共有九十四個穴位,其中屬於「通支」這個分類的有六十六個穴位。)

2. 辛手太陰肺經

(凡五穴為井、滎、輸、經、合,後二穴為支別,共七穴)

少商,為井木。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大,與爪甲根齊,白肉際宛宛中。禁灸,宜刺血,針三分,向上三分。治咳嗽喘逆,咽喉壅閉,雙蛾,枯樓風。

魚際,為滎火。在大指本節後內散脈,屈指大維尖。針三分。治傷風咳嗽,頭疼目眩,咽乾嘔吐,少氣,掌心、大指發熱痛。

太淵,為輸土。在掌後橫紋頭陷中。治咳嗽、腹脹、心疼,嘔吐上氣,眼疾。

經渠,為經金。在寸口陷中,脈會處。禁灸,傷神。針向太淵穴。治熱病、喘逆,心痛,嘔吐。

尺澤,為合水。在肘中紋上動脈,臂屈伸橫紋筋骨罅中。禁灸。治五般腰疼,手臂風痹。肘疼筋急,咳嗽上氣,口乾痛,癲癇。

列缺,通任脈,別走陽明。針一分,向下。在腕側,以手交叉取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治傷寒,發熱無汗,氣喘寒熱,諸嗽有痰,心滿腹脹,食噎,遊走氣,七癥八瘕,腸風,臟毒,小便五淋,半身不遂,腕勞臂痛,痎瘧,婦人血氣不和,胎衣不下,小兒脫肛。

孔最,抵手陽明,在腕上一寸宛宛中。治太陰熱病無汗,肘臂屈伸難。

白話文:

(肺經總共有七個穴位,其中五個是井、滎、輸、經、合穴,另外兩個是分支穴。)

少商穴,屬井穴,五行屬木。位置在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在皮膚交界處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禁止用艾灸,適合用針刺放血,針刺深度約0.3公分,針尖朝上0.3公分。主治咳嗽、氣喘、咽喉阻塞、扁桃腺發炎、皮膚搔癢起疹。

魚際穴,屬滎穴,五行屬火。位置在大拇指第一指節後的內側,靠近手掌散開的脈絡處,彎曲手指時,大拇指會出現明顯的尖端。針刺深度約0.3公分。主治感冒咳嗽、頭痛頭暈、咽喉乾燥、噁心嘔吐、呼吸短促、手掌心和大拇指發熱疼痛。

太淵穴,屬輸穴,五行屬土。位置在手掌後方橫紋的凹陷處。主治咳嗽、腹脹、心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眼部疾病。

經渠穴,屬經穴,五行屬金。位置在寸口脈搏跳動的凹陷處,是脈氣匯聚的地方。這個穴位禁止用艾灸,會損傷精神。針刺時,針尖要朝向太淵穴的方向。主治發熱性疾病、氣喘、心痛、噁心嘔吐。

尺澤穴,屬合穴,五行屬水。位置在手肘彎曲的橫紋上,動脈搏動處,手臂彎曲和伸直時,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縫隙中。這個穴位禁止用艾灸。主治各種腰痛、手臂麻木、手肘疼痛、筋脈緊繃、咳嗽氣喘、口乾疼痛、癲癇。

列缺穴,可以通到任脈,並分支走向陽明經。針刺深度約0.1公分,針尖朝下。位置在手腕側面,將雙手交叉,食指尖端所指處,兩條肌腱和骨骼之間的凹陷中。主治感冒、發熱無汗、氣喘、忽冷忽熱、各種咳嗽有痰、胸悶腹脹、食道阻塞、氣體亂竄、各種腫塊、腸風、痔瘡、小便淋漓不盡、半身不遂、手腕勞損疼痛、瘧疾、婦女月經不調、胎盤滯留不下、小兒脫肛。

孔最穴,與手陽明經相連,位置在手腕上方約一寸的凹陷處。主治肺經熱病但不出汗、手肘和手臂彎曲伸展困難。

3. 庚手陽明大腸經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計八穴)

商陽,為井金。在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向上三分。治喘急氣上,牙痛,耳聾,目赤腫。

二間,為滎水。在大指次指第二節後,內側陷中。針入一分,向後三分。治肩背強痛以驚,喉痹,鼻衄,牙痛。

三間,為輸木。在大指次指第三節後內側,捻拳橫紋頭中。針一分,沿皮向後透合谷穴。治胸滿,腸鳴泄瀉,喉痹咽乾,氣喘唇焦,牙痛齒齲。孕婦勿用。

合谷,為原。在大指次指虎口岐骨間動脈中。治頭面耳目鼻頰口齒諸疾,傷寒發熱無汗,小兒疳氣,眼疾。

陽谿,為經火。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直刺下。治熱病心煩,頭風目痛,癲癇喜笑。如神。

曲池,為合土。在肘外輔骨,屈伸、曲手橫紋頭,以手拱胸取之。治中風半身不遂,遍身風痛,瘡疥,兩手拘攣紅腫,傷寒發熱,過經不除。

偏歷,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在腕後三寸。治瘧寒熱無汗,目昏耳鳴,口喎,手痛,喉痹,鼽衄,水蠱,小便不利。

肩髃,兩手關係肩頭膊骨正中,兩骨間,舉臂取之。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攣急,筋骨痠痛,風熱隱疹。

白話文:

(總共八個穴位,其中六個主要穴位,兩個分支穴位)

商陽穴,屬性為井穴,五行屬金。位於食指內側,距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分,針尖向上斜刺三分。主要治療氣喘急促、呼吸困難、牙痛、耳聾、眼睛紅腫等症狀。

二間穴,屬性為滎穴,五行屬水。位於食指第二指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分,針尖向後斜刺三分。主要治療肩背僵硬疼痛、驚厥、喉嚨腫痛、流鼻血、牙痛等症狀。

三間穴,屬性為輸穴,五行屬木。位於食指第三指節後方內側,握拳時橫紋頭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一分,針尖沿皮膚向後方,可以穿透到合谷穴。主要治療胸悶、腸鳴腹瀉、喉嚨腫痛乾燥、氣喘口唇乾燥、牙痛、蛀牙等症狀。孕婦禁用此穴。

合谷穴,屬性為原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虎口間,兩骨頭交界處的動脈搏動處。主要治療頭面部、耳朵、眼睛、鼻子、臉頰、口腔、牙齒等各種疾病,感冒發燒沒有汗,小兒疳積,眼疾等症狀。

陽谿穴,屬性為經穴,五行屬火。位於手腕背側上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針尖垂直向下刺入。主要治療發燒、心煩、頭痛、眼睛痛、癲癇、喜笑不止等症狀,效果顯著。

曲池穴,屬性為合穴,五行屬土。位於手肘外側骨頭的輔助位置,手肘彎曲時橫紋頭的地方,可以用手拱胸時找到穴位。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全身風痛、皮膚瘡疥、兩手拘攣紅腫、感冒發燒,以及發燒時間過長不退等症狀。

偏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分支連到手太陰肺經。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地方。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無汗、眼睛昏花、耳鳴、嘴巴歪斜、手痛、喉嚨腫痛、鼻塞流鼻涕、水腫、小便不順暢等症狀。

肩髃穴,位於兩手叉腰時,肩頭膊骨正中的兩骨之間,手臂抬起時取穴。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手臂攣縮僵硬、筋骨酸痛、風熱引起的皮膚紅疹等症狀。

4. 丁手少陰心之經

(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計七穴)少衝,為井木。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治五癇,心痛,熱病,胸滿氣急,手攣臂痛,掌熱。虛悲驚;實喜笑。

少府,為滎火。在小指本節,直勞宮中。治虛悲憂少氣,心痛;實癲癇,譫語,臂痛,背疽初發。

神門,為俞土。在掌後兌骨端。治瘧惡寒發熱,咽乾身熱,狂言,胸滿腹痛,減食,心驚,少氣喘嗽,唾紅吐血,遺尿,手臂難舉,五癇之疾。

靈道,為經金。在掌後一寸。治心疼悲恐,暴喑難言。

少海,為合水。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橫紋動脈中,屈肘向頭取之。忌灸。治頭疼,項急,胸滿,心煩及肩膊手臂麻木難舉。

陰郄,在掌後去腕五分,動脈中。治胸滿心痛,氣逆,失音難言,衄血,灑淅惡寒,霍亂,驚恐,盜汗,小兒骨蒸。

通里,別走太陽,在腕上後一寸。治心驚怔忡,煩悶,腹脹減食,頭面赤,四肢不遂,痠痛,氣不和。

白話文:

(心經共有七個穴位,包括五個主要穴位和兩個分支穴位)

少衝穴,屬性為井木。位置在手小指內側,距離指甲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主要治療癲癇、心痛、發熱性疾病、胸悶氣急、手部抽筋、手臂疼痛、手掌發熱。虛證表現為悲傷驚恐;實證表現為喜悅大笑。

少府穴,屬性為滎火。位置在小指指根關節處,與勞宮穴成一直線。主要治療虛證引起的悲傷憂愁、氣虛、心痛;實證引起的癲癇、胡言亂語、手臂疼痛、背部疔瘡初期。

神門穴,屬性為俞土。位置在手腕後方豆狀骨的末端。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惡寒發熱、咽喉乾燥、身體發熱、胡言亂語、胸悶腹痛、食慾不振、心悸、氣短喘嗽、咳血吐血、遺尿、手臂難以抬舉、各種癲癇疾病。

靈道穴,屬性為經金。位置在手腕後方一寸處。主要治療心痛、悲傷恐懼、突然失聲難以說話。

少海穴,屬性為合水。位置在手肘內側彎曲處的骨頭外側,距離手肘尖五分的地方,在橫紋動脈處,彎曲手肘朝向頭部取穴。這個穴位不宜用灸法治療。主要治療頭痛、頸部僵硬、胸悶、心煩、以及肩部、手臂麻木難以抬舉。

陰郄穴,位置在手腕後方五分處,在動脈搏動處。主要治療胸悶心痛、氣逆、失聲難以說話、流鼻血、發冷發熱、霍亂、驚恐、盜汗、小兒骨蒸。

通里穴,經脈分出通向太陽經,位置在手腕上方一寸處。主要治療心悸、驚慌不安、煩悶、腹脹食慾不振、頭面部發紅、四肢活動障礙、痠痛、氣機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