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雜病十一穴歌(《聚英》)

攢竹絲空主頭疼,偏正皆宜向此針。更去大都除瀉動,風池針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針瀉,永與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針無不應,管教隨手便安寧。

頭風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更向大都針眼痛,太淵穴內用針行。

牙疼三分針呂細,齒痛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細窮。

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針瀉耳中聾。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

大腸經內將針瀉,曲池合谷七分中。醫者若能明此理,針下亡時便見功。

肩背並和肩臑痛,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澤加一寸,更於三間次第行。

各入七分於穴內,少風二府刺心經。穴內淺深依法用,當時蠲疾兩之輕。

咽喉以下至於臍,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氣痛時胸結硬,傷寒嘔噦悶涎隨。

列缺下針三分許,三分針瀉到風池。二指三間並三里,中衝還刺五分依。

汗出難來到腕骨,五分針瀉要君知。魚際經渠並通里,一分針瀉汗淋漓。

二指三間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體,有人明此是良醫。

四肢無力中邪風,眼澀難開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語,風池合谷用針通。

兩手三間隨後瀉,三里兼之與太衝。各入五分於穴內,迎隨得法有奇功。

風池手足指諸間,右瘓偏風左曰癱。各刺五分隨後瀉,更灸七壯便身安。

三里陰交行氣瀉,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壯,自然癱瘓即時安。

肘痛將針刺曲池,經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針刺於二穴,瘧病纏身便得離。

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憎寒熱,間使行針莫用遲。

腿胯腰疼痞氣攻,髖骨穴內七分窮。更針風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補瀉同。

又去陰交瀉一寸,行間仍刺五分中。剛柔進退隨呼吸,去疾除病拈指功。

肘膝疼時刺曲池,進針一寸是相宜。左病針右右針左,依此三分瀉氣奇。

膝痛二寸針犢鼻,三里陰交要七次。但能仔細尋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時。

白話文:

雜病十一穴歌

  • 攢竹穴和絲竹空穴主要治療頭痛,不論偏頭痛或正頭痛都適合針刺。如果腹瀉不止,可針刺大都穴。風池穴針刺深度約三分深。

  • 針刺曲池穴和合谷穴要用瀉法,可以永遠去除疾病,使身體不受侵擾。按照這種方法下針,沒有不見效的,保證能很快使人安寧。

  • 頭風、頭痛和牙痛,可以找合谷穴和三間穴治療。如果眼睛痛,可以針刺大都穴。太淵穴也可以用針。

  • 牙痛時,針刺呂細穴三分深,齒痛時,要依照之前的方法指明穴位。再推按大都穴,左右兩側交替進行。

  • 聽會穴和聽宮穴,針刺七分深用瀉法,可以治療耳聾。耳門穴也要用瀉法,約三分深,再用艾灸在聽宮穴灸七壯。

  • 在大腸經的穴位用針瀉法,曲池穴和合谷穴都針刺七分深。醫生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下針後很快就能見效。

  • 肩背連同肩臑疼痛,曲池穴和合谷穴都針刺七分深。如果沒好,再加刺尺澤穴一寸深,然後依次針刺三間穴。

  • 每個穴位都刺入七分深,少府穴和心經的穴位用淺刺。穴位針刺深淺要依法使用,可以快速減輕疾病。

  • 咽喉以下到肚臍,胃脘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地帶。心氣痛時胸部會結硬,傷寒會伴隨嘔吐、胸悶和流涎。

  • 針刺列缺穴三分深,風池穴針刺三分深用瀉法。二間穴、三間穴和足三里穴,中衝穴也要刺五分深。

  • 難以出汗時,可以針刺腕骨穴五分深用瀉法。魚際穴、經渠穴和通里穴,針刺一分深用瀉法,就會出汗。

  • 二間穴、三間穴和足三里穴,大拇指都要刺五分深。如果能出汗到全身,說明有人明白這個道理,是良醫。

  • 四肢無力,又感染邪風,眼睛乾澀難以睜開,百病侵襲。精神昏沉、不愛說話,可以針刺風池穴和合谷穴。

  • 兩手的三間穴接著用瀉法,再配合足三里穴和太衝穴。每個穴位都刺入五分深,用迎隨補瀉的手法,會有奇效。

  • 風池穴、手足指間的穴位,右邊癱瘓是偏風,左邊癱瘓是癱瘓。每個穴位都刺五分深用瀉法,再灸七壯,身體就能安好。

  • 足三里穴和陰交穴用行氣瀉法,刺入一寸三分,要根據病情判斷。每個穴位再灸三或七壯,癱瘓自然很快就好。

  • 肘痛時,針刺曲池穴,經渠穴和合谷穴也適合。在曲池穴和合谷穴刺五分深,瘧疾纏身就能擺脫。

  • 如果沒好,再加刺三間穴五分深,不要懷疑。如果又氣痛、惡寒發熱,要盡快針刺間使穴。

  • 腿、胯、腰疼痛,伴隨痞氣,要針刺髖骨穴七分深。再針刺風市穴和足三里穴,一寸三分深,補瀉手法一樣。

  • 再針刺陰交穴一寸深用瀉法,行間穴刺五分深。要根據呼吸調整進針深淺,這樣可以很快去除疾病。

  • 肘和膝蓋疼痛時,針刺曲池穴,進針一寸深比較適合。左邊的病針刺右邊,右邊的病針刺左邊,這樣刺三分用瀉法,效果很好。

  • 膝蓋痛,針刺犢鼻穴二寸深,足三里穴和陰交穴要針刺七次。如果能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就能在短時間內解除疾病。

2.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乾坤生意》)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痺取肩髃。

腳若轉筋並眼花,先針承山次內踝。腳氣酸疼肩井先,次尋三里陽陵泉。

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內。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衝陽。

牙疼頭痛兼喉痺,先刺二間後三里。胸膈痞滿先陰交,針到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里。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通里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冷風濕痺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此是桑君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閑輕。

白話文:

天星秘訣很少人知道,這個方法專門區分前後順序來施針。如果是胃裡有積食,先找後面的足三里穴,再往上取璇璣穴。

脾臟有問題,血氣不順,先針合谷穴,再針三陰交穴,不要拖延。如果像是被鬼邪纏身,先針間使穴,手臂抽筋麻木就取肩髃穴。

腳如果抽筋又眼睛昏花,先針承山穴,再來針內踝穴。腳氣痠痛,先針肩井穴,再來找足三里穴和陽陵泉穴。

如果是小腸連到肚臍的疼痛,先針陰陵泉穴,再針湧泉穴。耳鳴腰痛,先針五會穴,再來針耳門穴和足三里穴。

小腸疝氣疼痛,先針長強穴,再針大敦穴,不要慌張。腳無力行走困難,先針絕骨穴,再找條口穴和衝陽穴。

牙痛、頭痛加上咽喉腫痛,先針二間穴,再針足三里穴。胸口悶脹不舒服,先針陰交穴,針到承山穴後食慾會變好。

肚子腹部浮腫脹大,先針水分穴,再瀉建里穴。傷寒病過了一段時間還不出汗,就先後看看期門穴和通里穴。

寒性瘧疾、臉腫和腸鳴,先取合谷穴,再取內庭穴。因為冷風造成的濕痺疼痛,要針哪裡呢?先取環跳穴,再取陽陵泉穴。

手指疼痛抽筋,少商穴很好用,照這個方法施針,沒有不靈驗的。這是長桑君真正的口訣,現在的醫生不要把它當成普通的小事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