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6)
卷四百二十三 (16)
1. 陰汗
治陽氣虛乏。陰汗濕(資生經)。穴會陽
治陰汗陰濕。腹中余疾。穴魚際
治陰癢。穴中極,陰蹺,腰尼交,陰交,曲泉
治陰頭寒。穴會陰
治陰癢。穴少府
資生經云。仲景論七傷曰。一陰汗。二陰精。三陰清。四精少。五囊下濕癢。六小便數。七夜陰人。然則陰汗。陰濕癢者。蓋七傷之數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字則氣濕。亦心氣使然。心腎相為表裡故也。千金翼敘虛損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勞。即生五極(詳見寒熱)。
復生七傷。一陰寒。二陰痿。三里急。四精漣漣不絕。五精少囊濕。六精清。七小便數。其病。小便赤熱。或如針刺。陰痿小。陰下常濕。精清而少。論與仲景少異。故載之於此。
白話文:
【治療陰汗】
這是用來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陰汗過多(出自資生經)。取穴會陽。
用來治療陰部出汗及濕潤。以及腹部殘留的疾病,取穴魚際。
用來治療陰部瘙癢,取穴中極、陰蹺、腰俞交、陰交、曲泉。
用來治療陰部感覺寒冷,取穴會陰。
用來治療陰部瘙癢,取穴少府。
資生經提到,張仲景在討論七傷時說到:第一是陰汗,第二是陰精,第三是陰部清冷,第四是精液減少,第五是睪丸下濕且癢,第六是頻繁的小便,第七是夜晚勃起的問題。由此可見,陰汗、陰部濕潤和瘙癢,都屬於七傷的一環。若不及早治療,後果堪慮。有人在寫字時感到下體濕氣,這也是心氣所導致的,因為心與腎互為表裡的緣故。《千金翼》中對於虛損的描述說,疾病通常起源自五勞,然後衍生成五極(詳細可參考寒熱篇)。
再進一步發展出七傷:第一是陰部寒冷,第二是性功能障礙,第三是腹部緊繃,第四是精液不斷流失,第五是精液量少且睪丸濕潤,第六是精液稀薄,第七是頻繁小便。這種情況下,小便可能呈現紅色且熱,或者有如針刺的感覺,性器縮小,下體常感濕潤,精液量少且清。張仲景的理論與此稍有不同,因此在此記錄下來。
2. 陰腫
治陰腫(資生經)。穴泉曲,陰蹺,大敦,氣衝
治陰痛下腫。穴志室,胞肓
治氣腫。穴崑崙
治陰腫䯒痛。穴曲泉
治陰腫。穴氣衝
治陰生瘡。穴膀胱俞
資生經云。有人陰腫。醫以赤土塗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兒陰腫。醫以赤土塗愈(今人用寫字油柱米用)。若病久而陰腫。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能分水穀。水穀不分。故陰腫。不特陰腫。他處亦腫也。尤宜急服禹餘糧丸云。
白話文:
【治療陰部腫脹】(根據《資生經》)
- 治療陰部腫脹,可針灸泉曲、陰蹺、大敦、氣衝等穴位。
- 若是陰部疼痛並伴有腫脹,則可針灸志室和胞肓穴。
- 對於氣腫的問題,可針灸崑崙穴。
- 若是陰部腫脹且疼痛,可針灸曲泉穴。
- 治療陰部腫脹,也可針灸氣衝穴。
- 若是陰部長瘡,則可針灸膀胱俞穴。
《資生經》記載:有人陰部腫脹,醫生用紅土塗抹,並讓其服用八味丸,病情得以康復。有一個小孩同樣出現陰部腫脹,醫生同樣使用紅土塗抹治療,孩子痊癒(現今有人使用寫字油或稻米油)。如果病程較長,且出現陰部腫脹,表示病情已難以救治,應迅速灸水分穴,此穴能幫助水分與穀物分離。若水分與穀物無法分離,就會導致陰部腫脹,不僅限於陰部,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腫脹。在此情況下,應立即服用禹餘糧丸。
3. 諸瘡腫
治疔瘡。及治便毒皆驗。用細草一莖。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掌盡處橫文量起。通三節至指處盡為則。不量指甲。絕斷。卻將於手腕橫文量起。引草向背當中草盡處即是穴。用細好艾炷如麥粒大。灸三壯即安。
治疔腫(出危氏方)。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惟此法甚驗。出於意表。又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腫上。二七壯即消。
治瘍瘡振寒。穴小海
治馬刀瘍瘻。穴太衝,臨泣
治一切瘑瘡(資生經)。足大指岐指間。灸二七壯。灸大指頭亦佳。
治瘡毒久不合。穴合谷。灸七壯。至七七壯。極驗。仍服內托散。
治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文前。取病人三指外於臂上處中灸之兩筋之間從下痛腫。在右者從右灸下。過三日即瘥。
治瘑瘡。灸瘑上周匝最良。
治睡後忽一點疼起。遂至偏身赤痛。諸藥不效。用艾炷如小指頭大。以水透濕紙。約五穴重纏裹其手痛處。又用斷木匙頭安於濕紙上。對抵痛處。卻將艾炷於木匙上灸須臾。諸痛悉除。所灸處。有濃水出。生茄瘢而後愈。
治馬刀痿。淵腋腫(資生經)。穴章門,少海
治馬刀腋下腫。肩腫吻傷。灸太衝。
治馬刀痿腋腫。穴絕骨
治腋下腫。馬刀痿。穴俠谿,陽輔,太衝
白話文:
[治療各種膿腫]
對於治療疔瘡,以及各種便毒,此方法已被證實有效。使用一株細長的草,根據患者的手左右來決定,測量中指的長度,從手掌底部的橫紋開始量起,經過三個關節直到指尖,但不包括指甲部分,然後截斷這段草。再將這段草放在手腕的橫紋開始量,將草沿著手背中間拉直,草的末端就是穴位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使用如麥粒大小的精細艾炷,進行三次灸療,療程結束後,病情應會得到改善。
治療疔腫(來自危氏的方子),在手掌後的橫紋後五指的位置進行灸療,男性選擇左手,女性選擇右手,進行七次灸療就能痊癒。此療法已經被證明有效。雖然治療疔腫的方法眾多,但這種方法特別有效,甚至超出預期。另外,可以從竹箭上刮下一些東西,做成艾炷,在疔腫的地方進行灸療,七次或十四次後,腫瘤就會消失。
對於治療因瘍瘡引起的寒顫,可灸療「小海」穴。
對於治療馬刀瘍瘻,可灸療「太衝」和「臨泣」穴。
對於所有類型的瘑瘡(出自《資生經》),在腳的大拇指和食指間進行灸療,每次灸療十四次,或者在大拇指的頂部進行灸療,效果更佳。
對於治療長期無法痊癒的瘡毒,可灸療「合谷」穴,每次灸療七次,最多可灸療四十九次,非常有效。同時應服用「內託散」。
對於治療疔腫,如果在左側,就在左臂彎曲肘部前方,找到病人手臂上中間的兩根筋,用病人的三指寬度定位,進行灸療,疼痛和腫脹將從下部開始消退。如果是右側,就從右側開始灸療。三天後,病情應該會好轉。
對於治療瘑瘡,圍繞瘑瘡周邊進行灸療,效果最好。
對於睡覺後突然出現的一點疼痛,然後擴散到半邊身體,皮膚變紅且疼痛,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可以使用像小指頭一樣大的艾炷,用水浸濕紙張,包住疼痛的手五層,並在濕紙上放置一個斷開的木勺頭,對準疼痛的地方,再將艾炷放在木勺上進行灸療,片刻之後,所有的疼痛都會消失。灸療的地方會有濃稠的液體流出,形成茄子疤痕,然後慢慢痊癒。
對於治療馬刀萎縮和淵腋腫(出自《資生經》),可灸療「章門」和「少海」穴。
對於治療腋下腫脹、肩膀腫脹和吻傷,可灸療「太衝」穴。
對於治療馬刀萎縮和腋下腫脹,可灸療「絕骨」穴。
對於治療腋下腫脹和馬刀萎縮,可灸療「俠谿」、「陽輔」和「太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