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7)
卷四百二十三 (17)
1. 癬疥
治痂疥(資生經)。穴陽維
療皮膚痂疥。穴合谷,曲池
王氏云。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則為瘡。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錢。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薑礬同研細裹。以生布過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後數年。再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為也。
治白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永瘥報之。
治白癜駁。重午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文頭。隨年壯。一時下灸。不得動。
治白癜白駁浸淫。癧瘍著頭頸胸前。灸兩乳間隨年壯。立瘥。
治癬(出危氏方)。日中時灸病處影上三壯。咒曰。癬痛(蟲。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
又治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將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節宛宛中。灸兩大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
治痂疥。穴大陵,支溝,陽谷,後谿
治乾癬。諸治大不瘥者。但看癬頭有痱癗子處。即以小艾炷之。
白話文:
[癬疥]的治療方式(出自資生經)。陽維穴能治療皮膚上的痂疥。
治療皮膚的痂疥,可使用合谷和曲池穴。
王氏曾表示,他自小患有疥癬達15年之久,每到冬天就形成傷口。有人教他使用羊蹄、菜根、蛇牀子根,切成錢幣大小,用米泔水浸泡兩三晚。然後取出,加入生薑和礬一同研磨細碎,包裹在生布裡,洗澡時擦洗肌膚,長時間搓洗後,再用水清洗三四次。此方法可根治疥癬。多年後,再次發病,他再次使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效果神奇。既然有這種方法,何必進行針灸呢。
治療白癜風,可在左右手中指節,距延外宛中三壯的位置進行針灸。此療法可永久治癒。
治療白癜風,於端午節的午時,在膝蓋外側彎腳當文頭的位置,根據患者年齡灸壯。灸壯時,不能移動。
治療白癜風及其它蔓延的皮膚病,如癧瘍等,若長在頭頸、胸前,可在兩乳間,根據患者年齡灸壯,立即痊癒。
治療癬(出危氏方),於中午時分,在病處的影子上灸壯三次,並唸咒語:「癬痛,蟲,毛戎,戎,如果要治療,等到中午。」
另一種治療方式,於8月8日日出時,讓病人面向東方,站在門前長跪,雙手平舉,將門兩邊的肩膀小垂際骨節宛宛中的位置,灸壯三次或七次,十天後會痊癒。
治療痂疥,可用大陵、支溝、陽谷、後谿等穴位。
治療乾癬,對於大多數治療無效的情況,只要看到癬頭上有痱癗子的地方,就使用小艾炷進行灸壯。
2. 發背癰疽
治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資生經)。穴風門頻刺之。
治發背。或不見瘡頭。以濕紙敷先干。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錢子大。先安一蒜錢在上。次艾灸三壯。換蒜復三灸。如此易無數。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減九分。三日減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住灸。已後時灸訖。石上生則龍鮮茄荔。洗研取汁。湯溫呷即瀉出惡物去根。凡疔瘡頭瘡廉瘡等瘡。一切無名者。悉治即效。
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癰。治炷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
凡發背。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其偎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不過十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以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者有異。即用此法。
火急取淨土。水合為泥。作餅子。厚三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數。乃服五香蓮翹湯。及鐵諸藥攻之。乃愈。
凡腫起背。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入內即殺人。當瘡上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於瘡上灸之。多至二三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
則作效矣。蓋不得此法也。然亦不得泥此。近有醫。以治外科得名。有人發背。瘡大如碗。有數孔。亦無藥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瘡上。灸之灸之而方疼。則以瘡上皆死肉。故初不覺疼也。旋以藥調治之。愈。蓋出於意表也。昔王蘧疽發於背。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
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背紅。亦不復痛。如別以藥附之。旦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秋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
治營疽。穴商丘
治膝臏癰。穴犢鼻
治營疽(一作骨疽)。疽發厲。項痛引頭目痛。及治癰疽頭痛心煩。穴竅陰
治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灸踝骨尖數十壯。或至百壯。
治附骨疽。穴間使後一寸。灸隨年壯。立瘥。
療肺癰唾膿血。氣雍不通。穴天突
治肺癰。咳嗽上氣。唾血。不下食。胸中氣滿如塞。穴亶中
治石癰。凡發腫至堅有根者。是也。歌云(資生經)。惡患是石癰。不針可藥取。當上灸百壯。石子出如雨。
治瘍腫振寒。穴小海
白話文:
治療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熱症,背部就不會長癰疽(根據《資生經》記載)。可以針刺背部的風門穴。
治療背部癰疽,有時看不到瘡口,可以先用濕紙敷在患處,等紙乾了之後,用去皮生大蒜,切成銅錢大小,先放一片蒜片在患處,然後用艾灸灸三壯。換一片蒜片再灸三壯,如此不斷更換。一直灸到不痛為止,不痛了再灸到痛才停止。如果第一天情況緊急,可以將灸的次數減少九成,第三天減少八成,到第七天還能灸。之後就可以停止艾灸。接著用搗爛的龍葵(龍鮮茄荔)的汁液,用溫水調和後喝下去,就可以將惡物和病根排出。凡是疔瘡、頭瘡、廉瘡等各種無名腫瘡,都能有效治療。
凡是腫起且堅硬有根的,稱為癰。治療方法是在患處直接灸,灸一百壯,體內的硬塊會碎裂而出。如果沒有碎裂,就繼續增加灸的次數。
凡是背部生瘡,大多是因為服用了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也有因服用鐘乳而發病的,也有人平時不服用藥物也會自己長出背部癰疽。這種病大多出現在背部兩側肩胛骨之間,起初像米粒大小,有時痛有時癢,而且會發紅。人們通常不當回事,但隨著時間推移,不出十天就會死亡。臨死時,患處會長出寬三寸、高一寸的瘡,上面有數十個孔洞。用手按壓,孔洞裡都會流出膿液,然後很快就失聲。所以,平時要注意養生,如果感覺背部有異樣的癢痛,就要立刻採取這個方法。
立刻取乾淨的泥土,加水調成泥,做成厚三分、寬一寸半的泥餅。將粗艾絨做成大的艾柱,放在泥餅上,貼在患處進行艾灸。每灸完一柱就換一個泥餅。如果癰疽像米粒大小,灸七個泥餅即可痊癒;如果像榆錢大小,灸四十九個泥餅即可痊癒;如果像錢幣大小,就可以日夜不停地灸,不限制灸的次數。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和鐵劑等藥物來攻邪,才能痊癒。
凡是背部腫脹,中間的膿頭像黍米一樣白,四周相連的腫塊呈紅黑色,讓人感到煩悶不安,就叫做發背。這時要禁慾,忌酒肉、蒜和麵食。如果不進行灸治,就會導致死亡。應在患處直接灸七八百壯。有些人不認識這種病,把它當成其他雜症治療,都會導致死亡。凡是擅長治療發背癰疽的人,都是直接在瘡口上進行艾灸,通常要灸兩三百壯,沒有治不好的。但是艾炷要做得小一點,這樣人們才不會害怕艾灸。灸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會有效果。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這種方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此。最近有一位醫生因為擅長治療外科而聞名。有個人得了背部癰疽,瘡口大如碗,有數個孔洞,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位醫生只是將艾絨鋪在瘡口上,進行艾灸。剛開始沒有感覺,但灸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疼痛,是因為瘡口上的肉已經壞死,所以剛開始沒有感覺。接著用藥物進行調養,最終痊癒,這也出乎意料。以前王蘧背部長了癰疽,張生用艾火在瘡口上灸,從早到晚灸了一百五十壯,感覺到痛才停止。第二天用鑷子去除黑色結痂,膿血流盡,皮膚恢復紅色,也不再疼痛。接著用藥敷在患處,每天更換。更換的時候,剪去黑色的腐肉。過了一個月左右,瘡就平復了。那年秋天,京城有很多士大夫得了癰疽,只有他活了下來。這雖然是命運的事,但還是要好好處理。如果不知道治療方法,就會導致不幸。
治療營疽,可以針刺商丘穴。
治療膝蓋骨癰疽,可以針刺犢鼻穴。
治療營疽(也稱為骨疽),癰疽發病劇烈,頸部疼痛牽引至頭部和眼睛疼痛,以及治療癰疽導致的頭痛心煩,可以針刺竅陰穴。
治療疽瘡突然長在手指上,導致筋脈攣急無法彎曲,可以灸踝骨尖數十壯,甚至百壯。
治療附骨疽,可以針刺間使穴後一寸,按照年齡灸相同數量的艾壯,就能立刻痊癒。
治療肺癰導致的咳膿血、氣機壅塞不暢,可以針刺天突穴。
治療肺癰,導致咳嗽、呼吸急促、咳血、食慾不振、胸悶如塞,可以針刺膻中穴。
治療石癰,凡是腫起且堅硬有根的,都屬於此類。《資生經》的歌訣說:“惡疾是石癰,不用針刺可藥取,當上灸百壯,石子出如雨。”
治療瘡瘍腫痛,並伴有發冷戰慄的症狀,可以針刺小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