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8)
卷四百二十三 (18)
1. 發背癰疽
治頻腫唇癰。穴顴髎
王氏云。余嘗為劉和叔序。灸癰疽方云。必以毒藥攻於內。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盡於此矣。癰疽始作灼艾。服大黃等藥。無不愈者(大黃宜隨人虛實服)。王子病臂疽。京師外醫。以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棗大。近千壯。又魯直數患背瘡。亦灼艾而愈。灸為第一法也。
治背疽(外科精要)。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腫上。先干便是癰頂。可用大蒜十頭。淡豆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闊二分許。隨大小頓在瘡頭上。將所研藥填平鋪上。艾灸之。若痛處灸至癢為度。若癢處灸至痛處為度。以百壯為卒。如頭上見疽。及項以上見疽。千萬不可用此法。灸之。則反增其疾。
治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𥫗困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
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爇腫。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熱氣衝上。欲作瘡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以痛為度。治腳疽及曲脈中癢搔。則黃汁出。是名風疽。灸足大指岐間二七壯。又灸大指頭亦佳。
治肺癰正作。吐膿血不止。灸肺俞二七壯。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及灸譩譆二次七壯。其穴在第六椎兩旁各三寸。抱肘取之。
治發背。癰疽。疔腫諸毒。瘡初發出。小包如魚眼。或陷頂。或紫黑色無頭。痛疼作渴噁心者。皆惡毒也。此法治腫令消。
速以獨蒜切作片。蓋其患處。大艾炷多灸。令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癢者不癢。不癢者癢。毒隨火出即愈。如腫而無頭。即以濕紙一張。蓋合先干處。即頭也。如前以蒜片炷灸之腫大者。五花灸。壯數多為妙。此外科精要方內第一法也。五花灸者。如樣下灸炷。
又云。灸多為善。勿令大熱。但痛即去。蒜焦換用。勿損皮肉。體幹不須灸。嘗用此大效。治懸癰。擇人神不在日。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昔有人患連年。一灸效驗。
騎竹馬灸法。治癰疽發背。不問男女。無不效驗。
其法。先令病人。以肘憑几間。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文。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扛一條。令病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令人扛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一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前所量臂腕篾。從竹扛坐處。尾骶骨盡處。
直向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點定。此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篾作則子。量病人中指節相橫文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處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一云。可看癰發於左則灸右。
白話文:
發背癰疽
治療嘴唇腫痛的癰疽,可以針刺顴髎穴。
王氏說:我曾經為劉和叔寫序,裡面記載治療癰疽的方法,必須用毒藥內服攻其根本,又用艾灸外治以宣洩毒氣,方法就在此了。癰疽初期就用艾灸,同時服用大黃等藥物,沒有不痊癒的(大黃的用量需根據患者虛實調整)。王子曾經患臂疽,京師的外科醫生都認為無法治癒,後來遇到一位徐州人,教他用艾灸,如棗核般大小,灸了將近一千壯。魯直也多次患背瘡,也是用艾灸治癒的。艾灸的確是治療癰疽的首選方法。
治療背疽(出自《外科精要》):凡是感覺背部腫脹堅硬疼痛,用濕紙貼在腫脹處,先乾的地方就是癰疽的頂端,可用大蒜十瓣、淡豆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小),研磨成細末,根據瘡頭大小,用竹片做成圈子(竹片寬約二分),放在瘡頭上,將研好的藥粉填平鋪上,然後艾灸。如果疼痛處灸到發癢為止,如果發癢處灸到疼痛為止,每次灸一百壯。但如果癰疽長在頭部或項部以上,絕對不能用這種方法艾灸,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
治療發背:如果剛開始感覺紅腫,腫脹處出現小瘡,疼痛難以靠近,應立即用針刺七八針,取冷水灑在腫脹處,日夜不停,疼痛就會減輕,腫脹就會消退。
治療發背:如果頭部還沒有形成瘡瘍,或其他燒灼腫脹,用濕紙敷在患處,先乾的地方是熱氣衝上將要形成瘡瘍的地方,應立即艾灸。如果先感到疼痛,灸後疼痛就會消失,以疼痛為度。治療腳疽和脛骨後方奇癢,搔抓後流出黃色膿液,這是風疽,艾灸足大趾間隙二七壯,或艾灸大趾頭也有效。
治療肺癰初發,吐膿血不止,艾灸肺俞穴二七壯(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並艾灸魄戶穴二七壯(穴位在第六椎兩旁各三寸,抱肘取穴)。
治療發背、癰疽、疔腫等毒症:瘡瘍初起,小包如魚眼,或頂部凹陷,或呈紫黑色無頭,疼痛劇烈,口渴噁心,都是毒性很重的表現。此法可以治療腫脹使其消退。
迅速將獨蒜切成片,蓋在患處,用大艾炷灸,直到不痛的地方感到痛,痛的地方不痛,癢的地方不癢,不癢的地方發癢,毒氣隨著灸火排出就痊癒了。如果腫脹處沒有膿頭,就用一張濕紙蓋上,先乾的地方就是膿頭,然後像前面一樣用蒜片和艾炷灸。腫脹很大的,用五花灸,灸的壯數越多越好,這是《外科精要》裡記載的第一種方法。(五花灸的灸法圖示略)
又說:艾灸的壯數越多越好,但不要灸得太熱,只要感到痛就停止,蒜焦了就換新的,不要損傷皮肉,身體軀幹部位不需要灸。我曾經用此法治療,效果非常好。治療懸癰,要選擇病人精神不佳的日子,清晨空腹先用井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用,輕瀉後,需要用秋葫蘆(也叫苦不老,生長在架上,味道苦的),切成薄片敷在瘡上,艾灸二七壯。以前有人患病多年,一灸就見效。
騎竹馬灸法:治療癰疽發背,不分男女,都非常有效。
方法是:先讓病人以肘部倚靠在桌几之間,手臂和手腕要伸直,用一根細竹篾,從手臂手腕彎曲處橫量,男左女右,緊貼皮膚量到中指尖端處截斷(不量指甲)。然後用一根竹竿,讓病人脫衣騎在竹竿上,身體要正直,讓人抬起竹竿,使腳不著地,另一人扶著,防止病人跌倒。然後將先前量好的手臂竹篾,從竹竿坐處,尾骶骨盡頭處,向上貼著脊背量到竹篾盡頭處,用墨點記住,這是取穴的中間位置,不是灸穴。再用竹篾做成尺子,量病人中指的指節橫紋做為尺度,男左女右,截成一段,根據先前墨點記號的位置,兩邊各量出一段,盡頭處就是灸穴,兩處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灸太多。無論癰疽長在哪裡,都用這種方法灸,沒有不痊癒的。還有一種說法,癰疽長在左側就灸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