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19)

1. 發背癰疽

發於右者灸左。甚者左右皆灸。經云。諸痛瘡癢。皆屬於心。此二穴。皆心脈所過處。灸之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愈於服藥。又灸足三里穴。並氣海穴。引熱毒氣歸下。其理甚長。皆良法也。

治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仍隨病左右。

治癰疽。凡癰疽始發。或小或大。或如米粒。皆須微候。急須攻之。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壯。一云。七八百壯。其大量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壯。亦宜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

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

治發背癰腫。亦潰未潰(出聖惠方)。用香豉三升。以水和搗作餅子。厚三分。有孔勿覆之。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取溫熱勿令破。內如熱痛。急湯之。一日兩度。灸如有瘡。以瘡中汁出為度。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陰脈各二。

治面腫。目癰腫。刺陷骨出血立已。

治頭大侵潭(一作浸淫)。穴間使治腸癰及諸癰腫。灸兩手後肘尖上。各一七壯。左右同。又灸兩足大指岐間。各三壯。兼治諸癰腫病。又出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下膿血即瘥。

癰疽。瘤。石癰。結核。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則鮮有不及禍。

白話文:

發背癰疽的治療方法,如果長在右側,就在左側灸(艾灸),病情嚴重則左右都要灸。古籍記載,所有疼痛、瘡瘍、瘙癢都屬於心臟,這兩個穴位都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灸治可以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療效甚至超過服用藥物。此外,再灸足三里穴和氣海穴,引導熱毒之氣向下,這種方法的道理很深奧,都是有效的療法。

治療大人小孩的癰腫,灸兩腳大拇指的指間,並根據病灶位置調整灸的位置。

治療癰疽,無論癰疽初起大小,即使像米粒般小,都必須仔細觀察,及時治療。如果沒有藥物,就用艾灸在患處,灸一百壯,也有人說灸七八百壯,病情嚴重者,灸患處四周及中央二三百壯。也可以用大針刺入患處四分。

治療癰腫,刺破癰腫,根據癰腫的大小深淺,刺的次數和深度要有所不同,針必須直刺入內。

治療發背癰腫,無論是否已潰爛,可用香豉三升,加水搗爛做成厚三分的餅,中間留孔,不要蓋住,將餅敷在患處,放上艾草灸之,保持溫熱,不要弄破。如果內部感到熱痛,就用熱水沖洗。一天兩次,灸到瘡中流出膿液為止。腋下癰腫伴有劇烈發熱,可刺足少陽經穴;如果熱度不退,再刺手心主三經穴;如果刺癰疽後不能立即見效,癰腫位置不明確,按壓時沒有反應,時好時壞,就刺手太陰經穴旁三處以及陰脈各兩處。

治療面部腫脹、眼部癰腫,刺陷骨出血即可見效。

治療頭部腫脹,在穴位間施行治療,可治療腸癰及各種癰腫,灸兩手肘尖上各十七壯,左右相同。還可灸兩腳大拇指指間各三壯,也可治療各種癰腫。也可以在肘部正中灸肘頭銳骨各一百壯,膿血排出後即可痊癒。

癰疽、瘤、石癰、結核、瘰癧等都不能用角針治療,用角針治療很少有不造成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