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0)
卷四百二十三 (20)
1. 瘰癧
治寒熱頸瘰癧(資生經)。穴大迎,五里,臂臑
治寒熱頸痛瘰癧。穴大迎
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穴缺盆
治寒熱瘰癧咳嗽。穴五里
治寒熱頸項急。瘰癧。臂痛不得舉。穴臂臑
治腋下瘰癧。臂屈伸不得。風痹疼注病。穴少海
治瘰癧寒熱。頸有積氣。暴聾肩痛。穴天牖
治一切瘰癧。在頂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以作瘻。及癰癤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如蒜大小。貼瀝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治一切瘰癧。灸兩腋里患瀝處宛宛中。日中一壯。七日止。又五里人迎各三十壯。又患人背兩邊腋下。後文上。隨年壯。又耳後髮際直脈七壯。
王氏云。有人項上患癧。人教用忍冬草研細。酒與水煎服。以滓敷而愈。次年復生。用前藥不效。以艾灸之而除根。有小兒耳後生癧。用藥敷不效。亦灸之而愈云。瘰癧初生如梅李大。切忌以毒藥點蝕。及針刀鐮割。勞癧為甚。即經蝕取之後。無有不死者。特宜戒之。
治癧瘍著頸及胸前。灸乳間
治腋下瘰癧漏。臂疼屈伸不得。風痹漏瘙。針少海三分。留七呼。瀉五吸。針瘰癧先柱針皮上三十六息。椎針入內之。追核入小勿出核。三上三下方出針。
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治一切瘰癧。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隨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小箸頭大。三壯即愈。復作。即再灸。不過三次。除根。神驗。百一選方云。者湯壽之頃宰鍾離有一小鬟。病瘡已破。傳此法於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間膿水已乾。凡兩灸。隧無恙。
後屢以治人皆驗。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白。螺靨不退。辰時著艾。申時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出根矣。
灸瘰癧。灸兩腋中患瘰癧處宛宛中百壯止。又用生商陸搗捻餅子。置瘻上。以艾炷灸餅上。干熟則易之。灸三十壯。一云。二七壯。
治癧。用韭菜畦中蚯蚓糞。和水為餅子。量瘡大小用之。過瘡二三錢地位。貼瘡上。外以艾丸灸之。患人覺得瘡熱。或痛止火。休去餅子。上以膏藥固定。少五日。遠七日。平復如初。瘡已破愈好醫。未破者自痊。
治癧瘡。用七月七日日出時收麻花。五月五日收艾二件作炷子。於癧瘡上灸百壯。
治卒患瘰癧子不痛方。取桃樹皮貼上。灸二七壯。
治瘰癧瘡。用蒜薄切。鋪於瘡上。用艾丸灸得知疼痛。次用水雞彈九個。每三日齊造三個。每一個內斑蟊七個。去翅足。巴豆半粒。分作三分。或一粒。過三日又灸。又用三個。每個用十四個斑蟊。巴豆半粒。亦或一粒分作三分。再過三日。又灸。每個用二十一個斑蟊巴豆一粒。分作三分。如無信少許。
白話文:
瘰癧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頸部瘰癧:可針灸大迎穴、五里穴、臂臑穴。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頸部疼痛瘰癧:可針灸大迎穴。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瘰癧:如果缺盆部位腫脹且破潰,則會導致胸中發熱,腹部積水脹滿;如果缺盆部位疼痛並出汗,可針灸缺盆穴。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瘰癧咳嗽:可針灸五里穴。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頸部僵硬、瘰癧、手臂疼痛無法抬起:可針灸臂臑穴。
- 治療腋下瘰癧、手臂屈伸困難、風濕痺痛:可針灸少海穴。
-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瘰癧、頸部積氣、突發性耳聾、肩痛:可針灸天牖穴。
- 治療各種瘰癧:無論在頭頂或身體其他部位,只要有肉結,凝結成瘻管或癰癤,取獨頭蒜,切去兩頭保留中間部分,用艾絨做成蒜頭大小的艾炷,放在患處灸。不要灸破皮膚,只需感到熱度即可。每灸七壯換一次蒜,每天灸,直到痊癒。
- 治療各種瘰癧:在兩腋窩的患處正中灸,每天灸一次,每次一壯,七天即可停止。也可在五里穴、人迎穴各灸三十壯。若患處在背部兩側腋下,則按年齡灸。耳後髮際直脈處灸七壯。
- 王氏說:有人頸部患瘰癧,有人教他用忍冬草磨成細末,用酒和水煎服,用藥渣外敷,病癒。第二年復發,再用此藥無效,用艾灸才根除。有小孩耳後生瘰癧,用藥外敷無效,也是用艾灸治好的。瘰癧初發時如梅子、李子大小,切記不要用毒藥腐蝕或用針刀切割,這樣會使病情更嚴重。一旦用腐蝕或切割的方法治療,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務必戒用。
- 治療瘰癧長在頸部和胸前:可灸乳間穴。
- 治療腋下瘰癧、化膿流出、手臂疼痛屈伸困難、風濕痺痛、漏疹瘙癢:針刺少海穴三分深,留針七呼,瀉針五呼。針刺瘰癧,先在皮膚上直刺三十六息,再將針刺入內部,針刺時盡量不要觸及膿核,從上方、下方各三次出針。
- 治療頸部瘻管:灸天池穴一百壯;灸心鳩尾下凹陷處七十壯;灸章門穴、臨泣穴、支溝穴、陽輔穴各一百壯;灸肩井穴按年齡灸。用艾炷繞患處四周灸七壯即可。若各種惡性瘻管有息肉長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如果是兩年以上的瘻管,則灸六壯。
- 治療各種瘰癧:將手掌向上放在肩上,稍微抬起肘部,在肘骨尖處取穴。根據患處在左邊或右邊,分別灸左邊或右邊的穴位。艾炷如小筷子頭大小,灸三壯即可痊癒,如果復發,再次灸,最多三次即可根除,效果神奇。百一選方中記載:湯壽之任職鐘離時,有個小婢女患瘡已破,將此法傳於本州,一個曹官早晚各灸一次,膿水當晚就乾了,共灸兩次,病就好了。
- 後來屢次用此法治療,效果都很好。駱安之妻患病四五年,瘡痂如白色螺殼,久治不退,在早上灸,下午瘡痂就脫落了,效果顯著,共灸三次,病根就拔除了。
- 灸瘰癧:在兩腋中間的瘰癧患處正中灸一百壯。或者用生商陸搗爛成餅,敷在瘻管上,再用艾炷在餅上灸,餅乾了就換新的,灸三十壯,一說灸十四壯。
- 治療瘰癧:用韭菜畦中的蚯蚓糞,用水調成餅,根據瘡的大小敷在瘡上,超過瘡面二三錢的位置,用艾丸在上面灸,患者感到瘡熱或疼痛就停止,取下藥餅,用膏藥固定。五天左右,或七天左右,就恢復如初。瘡已破潰者容易治癒,未破潰者也能自行痊癒。
- 治療瘰癧瘡:用七月七日日出時採收的麻花,五月五日採收的艾,製作成艾炷,在瘰癧瘡上灸一百壯。
- 治療突然患上不痛的瘰癧:取桃樹皮貼在患處,灸十四壯。
- 治療瘰癧瘡:將蒜切成薄片,敷在瘡上,用艾丸灸,感到疼痛就停止。再用水雞彈九個,每三天做三個,每個裡面放斑蟊七個(去翅足),巴豆半粒,分作三分(或一粒)。過三天再灸,再用三個,每個裡面放斑蟊十四個,巴豆半粒(或一粒),分作三分。再過三天再灸,每個裡面放斑蟊二十一個,巴豆一粒,分作三分。如果沒有斑蟊,可少許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