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4)
卷四百十六 (24)
1.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委陽二穴,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承扶下六寸。灸三壯。針七分。素問注云。在足膕中外廉兩筋間。千金云。足太陽前。少陽後。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中。治腋下腫痛。胸滿腸虛。筋急身熱。風痹不仁。小便淋瀝。西方子云。主陰跳。及小便難。小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腰痛不可俯仰。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痛筋急膨脹。飛屍遁注。痿厥不仁。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針五分。西方子云。主小腹熱。大便堅。太陽膀胱經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乏。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針七分。西方子云。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注之。股外腫。
扶承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衝上文中。針七分。明堂經云。灸三壯。千金云。在尻臀下股陰下文中(一云尻臀下橫文中)。又云。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五種痔疾。瀉鮮血。尻椎中腫。大便難。小便不利。西方子云。主小便不利。失精。腋下腫。尻下腫。大便宜出。及陰胞有寒。腰脊相引如解。尻腋腫。大便難。資生經云。以上諸穴。皆依銅人經次第而編。明堂上下經有穴。而銅人不載。亦或附入。惟有其穴。而無其名者。無慮數十穴不編。當各依本經所說。而針灸之。不可泥此經之無穴名。而不針灸也。又云。扁鵲灸鬼邪。凡十三穴。與同人明堂同。而其名卻異。故不編入。許希針經之穴。既與諸經不同。其名又異。如興龍穴之類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亂諸經之舊穴。以滋後學者惑也。又云。右諸經穴。以銅人為次。凡三百六十。其明堂上下千金等方。有穴銅人不載。數穴既附入之。其未附入。更數十穴。如眉沖(眉兩頭直髮際上)。明堂(鼻直上入髮際明下)。當陽(當瞳人直上入髮際一寸明下)。胸堂(兩乳間。見咳逆上氣)。頭沖。一名頸沖(見癭瘤)。氣衝。一名氣堂(見諼)。口注市。在兩乳邊邪下(見屍厥)。身交。在臍下橫文中。胞門。在關元左邊二寸。氣門。在關元旁三寸(並見無子)。氣穴(見月事)。水原。玉泉門(並見無子。衝門(見難產)。九曲(見血塊)。中都(陰谷)。合陽(見血崩)。天瞿(見癭瘤)。窮骨。百勞穴(見產後余疾)。故載之卷末。其扁鵲灸鬼邪十餘穴不載云。
呂細穴,足太陽膀胱經。資生等經不載。出濟生拔粹方。及流注通玄指要賦。治牙齒痛。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委陽穴位於腳跟外側,屈膝時,在膕(膝窩)中外側兩條筋之間可以觸摸到。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三壯。此穴可以治療腋下腫痛、胸悶腹脹、筋攣身熱、風濕痹痛、小便淋漓不暢、陰部跳痛、排尿困難、小腹堅硬疼痛、尿液排出困難伴隨陰部疼痛、腰痛難以彎腰、脊柱強直反弓、瘛瘲病(一種抽搐性疾病)、癲癇、頭痛伴隨筋攣腫脹、肢體麻木、肌肉萎縮等症狀。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處,伸直膝蓋即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三壯。此穴主治小腹熱、大便秘結、大腸和膀胱經循行路線上的疾病、大腿外側經筋疼痛、髖關節疼痛等。
殷門穴位於肉郄穴(承扶穴)下方六寸處。針刺深度為七分。此穴主治腰脊疼痛難以彎腰、舉重物後導致的瘀血、大腿外側腫脹。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股骨大轉子(大腿根部突出處)上方。針刺深度為七分,灸三壯。此穴可以治療腰脊、臀部、股部及陰部寒痛、各種痔瘡、便血、尾椎骨腫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
呂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出自《濟生拔粹方》及《流注通玄指要賦》,用於治療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