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5)
卷四百十六 (25)
1. 灸膏肓穴法
2. 莊季裕編灸膏肓腧穴法
孫真人千金方論曰。膏肓腧穴,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空處,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𦛗肉之表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肩戶中,灸兩胛中各一壯,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不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久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一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又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當令大小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
論曰。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王惟一明堂銅人灸經云。膏肓腧二穴,在第四顧下兩旁各相去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搖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裡,去胛容側指許,摩𦛗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至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氣下礱礱似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
白話文:
[莊季裕編灸膏肓腧穴法]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膏肓腧穴是一個能治療各種病症的穴位,特別對體弱消瘦、夢遺、上氣咳嗽、精神混亂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取穴方法如下:讓患者端正坐好,彎曲脊椎,雙手伸直放在膝蓋前方,讓手指和膝蓋保持同一水平,用東西支撐手肘,防止手臂晃動。從肩胛骨的上方開始摸到下方,這個區段應有四根肋骨,形成三個間隙,就在中間的間隙進行灸療。具體位置在肩胛骨內側,距離肩胛骨約一個側指的寬度。
在肌肉表面的肌腱之間找尋空間,按壓會感覺到牽引肩膀的感覺。在左右兩側的肩胛骨中間各灸一次,可以灸到六百次,甚至上千次。灸完後會感到一股氣流在體內流動,如同流水般。可能會有些東西排不出來,但若沒有長期的痰疾,就不會有東西排出。如果病人因病情嚴重而無法坐直,可以讓他側躺,拉起手臂找到穴位再進行灸療。另一種取穴的方法是,用右手從右肩上端觸摸,手指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同理,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灸療。
若無法長時間坐直或雙臂伸直,也可以趴在衣服上,讓人幫忙把兩塊肩胛骨分開,否則肩胛骨會遮住穴位,灸療效果不佳。趴著的衣服大小要固定,否則會影響取穴位置。灸療後會讓人陽氣充沛,應適時休息調養,讓身體恢復。此穴位靠近第五椎骨,可根據此位置找尋。位於第四椎骨下,兩旁各相距三寸。
據說,昔日秦國名醫秦緩未能治好晉侯的疾病,因為病竈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無法達到,即指此穴。由於人們技術拙劣,找不到此穴,導致長期疾病難以根除。只要用心找到並灸療,幾乎所有疾病都能治癒。王惟一在《明堂銅人灸經》中提到,膏肓腧穴共有兩個,位於第四椎骨下,兩旁各相距三寸,對各種疾病都有療效,包括體弱消瘦、夢遺、上氣咳嗽、精神混亂、健忘等。取穴方法和前述相同,灸療次數可達五百次,灸療後會感受到氣流在體內流動,就像流水一樣。如果病人無法坐直,可以側躺,拉起上臂找到穴位再進行灸療。用右手從左肩上端觸摸,手指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同理,再按照前述方法進行灸療。灸療後會讓人陽氣充沛,應適時休息調養。
3. 量同身寸法第一
千金方云。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外臺方亦同上法。又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聖惠方云。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
自依此法療病多愈。今以此為定穴。取寸石藏用亦用聖惠方為準。以蠟紙條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中指中節。橫文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同身寸(若曲指節旁取背腹中節上下兩交角相去遠近為一寸。若伸指即正取中指自上節下橫文至中節中從上第二條橫文長者相去遠近為一寸。
與曲指一寸長短。亦相符合。然此人之身手指。或有異者。至於指文。亦各不同。更在曲意詳度之也)。此摺紙與同身寸相等為六寸。逐寸以墨界之。勿令長短。有所出入不同。截斷收之。俟以此量灸穴自脊中第四椎下停分兩旁各三寸。為膏肓腧。足太陽膀胱經脈氣之所發也。
白話文:
[量同身寸法第一]
《千金方》提到,測量身體部位的尺寸方法,根據古制,八寸等於一尺。然而,我們通常採用病人左手(男性)或右手(女性)的中指第一節作為一寸的標準。但因為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一,所以也可以選擇大拇指的第一節寬度作為一寸的標準。
這種測量方法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其精確度和效果取決於操作者的技巧。《外臺祕要》中的描述與此相同。另外也有說法指出,三寸的距離就是整根中指的長度。《聖惠方》則說,我們現在通常採用病人左手(男性)或右手(女性)的中指第二節的橫紋間距作爲一寸的標準。
按照這個方法治療疾病,效果往往不錯,因此現在我們以這個方法來確定穴位位置。取穴時,無論是石藏用還是其他方式,都以《聖惠方》爲依據。使用蠟紙條或者薄竹片,測量病人的左手(男性)或右手(女性)中指中節的橫紋間距離,這個距離就等於一寸,我們稱之為"同身寸"。
如果彎曲手指,在關節旁邊,背部和腹部中節上下兩個交角的距離也是一寸。如果手指伸直,那從上節下的橫紋到中節中部的第二條橫紋的距離就是一寸。
無論彎曲手指還伸直手指測得的一寸,長度基本相符。然而,人的手指長度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指紋也各有差異,所以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詳細測量。
將這六寸的紙折疊,使其與"同身寸"等長,然後每一寸用墨線標記,確保長度不會出現誤差。然後將其剪斷並保存。等待下次針灸時,可以利用它來測量穴位,從脊椎第四椎骨下開始,向左右各量三寸,定位到的穴位稱爲膏肓腧,這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