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6)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26)

1. 正坐伸臂法第二

令患人用塾椅正坐。兩足平蹋至地。膝與髀股高下俱平。兩足相併。足指前齊。盡脫去上身衣服(若不盡脫。則衣袖束臂不能得脾骨相離。取穴不得。若氣怯畏寒。則反著衣。以臂穿袖。令領在胸前領下。以襟交覆腰間。候點定穴。灸時更穿袖令著背心以帶束近穴處。勿令與坐炷下火相礙)。

曲脊伸臂。以兩手按膝上。令中指當膝蓋中。兩大指緊相併。指頭與膝蓋骨前齊。微用力直舉。腕中。勿令斜屈動搖(段彥聰仲謀大夫云。石藏用謂以左手按右膝。右手按左膝。則胛骨開。嘗試用其說。則兩手相交。腕有高下。脾骨亦隨之偏側。當止如舊法。以左手按左膝為是)。

白話文:

讓患者使用學校的椅子端正地坐好。雙腳平踏到地面,使膝蓋和大腿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雙腳並攏,腳趾向前對齊。完全脫去上身的衣服(如果不全部脫掉,那麼衣袖會束縛手臂,無法使肩胛骨分開,進而難以確定穴位。如果患者怕冷,則可以穿上衣服,將手臂穿過袖子,讓衣領位於胸前,衣襟交叉覆蓋在腰部。等到確定了穴位後,在進行艾灸時再將手臂穿過袖子,穿上背心,用帶子束縛靠近穴位的地方,避免影響到坐在艾炷下的火)。

彎曲脊椎伸直手臂,用雙手按住膝蓋上方,使中指正好位於膝蓋中央,兩個大拇指緊密並攏,指尖與膝蓋前方的骨頭對齊。稍微用力向上提拉手腕,不要讓手腕傾斜、彎曲或搖晃(段彥聰仲謀醫生提到,石藏用認為應該用左手按住右膝,右手按住左膝,這樣肩胛骨會打開。曾經試圖按照這種說法操作,結果發現雙手交叉,手腕高度不同,肩胛骨也會跟著偏斜。應該還是依照舊的方法,用左手按住左膝比較合適)。

2. 揣顀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令患人正坐。曲脊伸臂。以指揣項後脊骨。自第一顀至第五顀。逐顀以墨點記之。令上下端直分明(墨點訖,便以蛤粉浥干,即免有擦動)。自第四顀至第五顀,更以蠟紙或篾比量兩顀上下相去遠近,折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顀間,取第四顀下二分微多,第五顀上一分微少。

用濃墨圈定。此是灸穴。相去六寸之中,以為兩穴高下遠近之准。更墨兩顀,相去則同身一寸三分七釐微縮。有無大段,長短不同,以參合甲乙經,自大顀至脊骶並二十一顀,共長三尺之法。若顀骨分明,縱有不同,亦以顀數為定。

若以大顀至尾骶骨一尺法校之,則令其人平身正立,用勁直杖子,從地比度至臍中心截斷,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子盡處,即是第十四顀下,第十五顀上,當中命門穴也。又自命門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顀下九分七釐,第五顀上四分。其兩旁各三寸,乃膏肓腧穴也。

若自第一顀比向下,則當同身寸五寸一分,有餘是也。然人身上下停,長短各自不同,大概當以顀骨為定也。王冰注素問云:脊節為顀,脊窮為骶。

白話文:

讓病人正坐,彎曲背部,雙臂伸直。用手觸摸脖子後方的脊椎骨,從第一節到第五節,每節都用墨點做記號,確保上下位置清楚可辨(做完墨點後,立即用蛤粉吸乾,避免墨點移位)。從第四節到第五節脊椎骨,再用蠟紙或竹篾來測量這兩節之間的距離,將距離均分成三份,在脊椎上用墨線劃出第四節和第五節的分界。取第四節下方約三分之二的位置,第五節上方約三分之一的位置。

用濃墨畫出圈圈,這就是針灸的穴位。在六寸範圍內,作為確定兩個穴位高低及距離的參考。兩節脊椎之間的距離,按照人體比例約為一寸三分七釐。即使存在差異,但長短不一,應參照《甲乙經》中的描述,從頭部至骶骨共有二十一節脊椎,總長度為三尺。如果脊椎骨節清晰可辨,即使有些許差異,也應以脊椎骨節數目為準。

若以頭部到尾骶骨一尺的標準來校對,讓病人站直,使用堅硬直的棍子,從地面量到肚臍中心,然後截斷棍子。再將棍子放在背部脊椎骨中央,棍子的盡頭就是第十四節脊椎下方,第十五節脊椎上方,這裡是命門穴。從命門穴向上,以人體寸法量一尺三寸五分,即第四節脊椎下方九分七釐,第五節脊椎上方四分的位置,兩側各三寸處,就是膏肓腧穴。

若從第一節脊椎開始向下量,則應該是超過五寸一分的位置。然而,人體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長度各不相同,大致上應以脊椎骨節為準。王冰在《素問》註解中提到,脊柱的節點稱為顀,脊柱的末端稱為骶。

3.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用先截量下同身六寸蠟紙或篾。橫置脊骨第五顀上中央。墨圈定處。令寸數界盡當墨圈中心兩頭。平直各三寸。勿使展縮。於紙篾兩頭盡處。以墨圈之。令圈大小直徑三分(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灸。小謂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以意商度之。小謂小兒。

弱謂虛弱之人也)。一半在紙篾頭內。一半在紙篾頭外。令與脊中第五顀上墨圈定高下處。三圈相直。以為兩穴相去遠近之准。

白話文:

[定穴相距遠近的方法第四]

使用事先準備好,長度等同自身六寸的蠟紙或是竹篾。將其水平放置於脊椎第五節的正中央位置。在確定的位置上用墨畫一個圓圈。確保圓圈的中心點正好位於脊椎第五節的正上方,且蠟紙或竹篾的兩端各延伸出三寸。要保持蠟紙或竹篾平直,不可使其拉伸或縮短。在蠟紙或竹篾兩端的盡頭處,再畫兩個同樣大小的墨圈,每個圓圈的直徑為三分(根據千金方記載,黃帝曾說過,如果灸的深度不到三分,就稱為無效的灸療。這裡所說的「三分」並非強調灸柱必須要大,而是對於小兒或體質虛弱的人來說,灸柱應當適度)。每個墨圈的一半在蠟紙或竹篾的內側,另一半則超出蠟紙或竹篾的邊緣。確保這些墨圈與脊椎第五節上墨圈的高度一致,三個圓圈應該對齊。這樣就可以作為確定兩個穴位間距離的參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