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3)
卷四百十六 (23)
1.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九寸(明堂千金。並云七寸)。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五壯。又云。外踝上七寸陷者中。主體重。起坐不能步。失履不收。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銅人經云。一名厥陰。足太陽絡。別走少陰。在外踝上七寸。治野雞痔。癧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又云。主頭眩目痛。西方子云。主頸項疼。汗出腰痛如折。腨中痛吐舌。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狂瘧痓。脊反折。痔傷痛。逆氣。頭熱足痿。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灸一壯。針七分。明堂云。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不及針。止七七壯。明堂下經云。五壯(一云。在腿肚下分肉間)。銅人經云。治腰背肩腕腨重。戰慄。不能立。腳氣膝下腫。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又云。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不遂。灸亦得。西方子云。主頭熱鼻鼽衄。大便難。腳攣脛酸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足下熱不能久立。寒熱癲疾。腳腨疼痛。膝腰腨重。起坐難。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內切痛。明堂云。主筋攣急。不可屈伸。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灸三壯禁針。明堂云。在脛後從腳跟後到上七寸。腨中央陷中。針三分。千金云從腳跟上七寸腨中央不刺。銅人經云。治寒痹轉筋。肢重。大便難。腳腨酸重。引少腹痛。鼻鼽衄。腰背拘急。霍亂。又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支腫。大便難。腳攣腳脛酸。腳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足下熱不能久立。脛痹不仁。瘛瘲腳痠。腳痛如折。腳腨痠痛。重引小腹。及腰脊痛。惡寒痔痛。指下腫。鼻鼽衄。資生經云。銅人千金皆云禁針。明堂乃云針三分。亦可疑矣。不針可也。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作三寸)。針六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腫成癰。筋疾重。履步難。寒疝㿗疾陰偏痛。女子崩中。西方子云。主膝股熱。脛酸重。腹下痛。腸澼陰偏暴腫痛。
委中二穴,土也。膕中央約文中動脈。今附委中者。血郄也。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明堂云。甄權云。在曲踿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甲乙云。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注云。在足膝後屈處膕中央約文中。又骨空論云。在膝解後。屈腳中背面取之。明堂經云。令病人合面臥。舒挺兩腳取之。灸三壯。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西方子云。凡風濕痹。腰腳重痛。於此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主小腹熱而偏痛。陰跳遺溺。小便難。尿赤難。衄血劇不止。腰痛俠脊至頭皆痛。筋急身熱。痔痛。腋下痛腫。少腹堅腫。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痛。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飛揚穴,又名厥陽。位於外踝骨上方九寸(也有說法是七寸)。針刺三分,灸三壯(也有說法是五壯)。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凹陷處,主治身體沉重,起坐困難,行走不便,鞋子掉了撿不起來,腳脛酸重,顫抖不能久站。另名厥陰,為足太陽經的絡穴,別走少陰經。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主治野雞痔、痺節風、足趾不能屈伸、頭暈目眩、逆氣鼻衄、癲癇、寒瘧。另有記載主治頭暈目痛,以及頸項疼痛、汗出腰痛如折斷般、脛中疼痛伴吐舌、下肢寒熱、汗不出、體重、狂瘧、痓(痙攣)、脊柱反折、痔瘡疼痛、逆氣、頭熱足痿。
承山穴,又名魚腹、肉柱、腸山。位於腓腸肌下端肌肉分開的凹陷處。灸一壯,針七分(也有說法是八分),得氣後即應瀉法,迅速拔針。灸的壯數不及針刺,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也有說法是五壯)。主治腰背肩腕、腿部沉重、顫抖、不能站立、腳氣膝下腫脹、霍亂、轉筋、大便困難、久治不愈的痔瘡腫痛。另有記載,以定腹法取穴,主治腳弱無力、腳沉重、偏癱。灸法也有效。另有記載主治頭熱、鼻衄、大便困難、腳攣、脛酸痛、腳跟痛、腳筋急痛、足下發熱不能久站、寒熱、癲癇、腳脛疼痛、膝腰腿沉重、起坐困難、小腹疝氣遊走疼痛、五臟腹內絞痛。另有記載主治筋攣急,不能屈伸。
承筋穴,又名腨腸、直腸。位於腓腸肌中央凹陷處。灸三壯,禁針(也有說法是針刺三分)。位於腳跟後上方七寸,腓腸肌中央凹陷處。也有記載說腳跟上方七寸的腓腸肌中央不應針刺。主治寒痺、轉筋、肢體沉重、大便困難、腳脛酸重、牽引少腹疼痛、鼻衄、腰背拘緊、霍亂。另有記載,為足太陽脈氣發病處,主治風勞熱、足部腫痛、轉筋、急痛、全身癮疹、大小便失禁。另有記載主治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肢體腫脹、大便困難、腳攣、腳脛酸痛、腳跟痛、腳筋急痛、足下發熱不能久站、脛部痺痛麻木、瘛瘲、腳酸、腳痛如折斷般、腳脛酸痛、牽引小腹及腰脊疼痛、惡寒、痔瘡疼痛、指下腫脹、鼻衄。另有記載,銅人、千金方都記載禁針,但明堂經卻說可以針刺三分,值得懷疑,不針也罷。
合陽穴,位於膝蓋中央下方二寸(也有說法是三寸)。針刺六分,灸五壯。主治腰脊強直、牽引腹痛、陰部腫脹成癰、筋脈疼痛、行走困難、寒疝、陰部偏痛、女子崩漏。另有記載主治膝蓋股部發熱、脛部酸重、下腹部疼痛、腸澼、陰部偏側暴腫疼痛。
委中穴,屬土,位於膕窩(膝蓋後窩)中央,約當股動脈處。今附委中者,血郄也。主治熱病汗不出、足部發熱、厥逆、膝部飽滿不能屈伸,取穴放血可立即痊癒。位於曲膕(膝窩)內兩筋兩骨之間凹陷處,令病人俯臥,挺腹取穴,針刺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也有說法是針刺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腳弱無力、腰臀沉重、膝窩肌肉緊繃、半身不遂。為足太陽經脈氣所入之合穴,主治腰部兩側疼痛,脊柱沉重,遺尿,腰部沉重不能抬舉身體,風痺,股骨大轉子疼痛,可以放血治療,久治不愈的疹子都能痊癒。另有記載,凡風濕痺證,腰腳沉重疼痛,於此放血,久病宿疾的疹子都能立即痊癒。主治小腹部發熱且偏痛、陰部跳動、遺尿、小便困難、尿赤、鼻衄不止、腰痛牽引至脊柱及頭部、筋急、身熱、痔瘡疼痛、腋下腫痛、少腹堅硬腫脹、脊柱強直反折、瘛瘲、癲癇、頭痛、熱病汗不出、足部發熱、厥逆、膝部飽滿不能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