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22)

1.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一云陷中)。灸三壯。炷如小麥。針一分。銅人經云。足太陽郄。陽維所別屬也。治霍亂轉筋。膝䯒酸。身戰不能久立。癲癇屍厥。暴疝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西方子云。主馬癇及暴死。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云。三壯。銅人經云。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屍厥如中惡狀。霍亂吐逆。癲癇狂言見鬼。針入三分。明堂云。主腰痛不可舉足。承山下重。西方子云。主足跟下跟後痛。足痿失履不收。癲疾馬癇。吐舌鼓額。恍惚煩痛。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

崑崙二穴,火也。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素問注。細脈動應手。灸三壯。炷如小麥。針三分。明堂云。上崑崙針五分。下崑崙外跟下一寸大筋下。一云。在大筋後內陷骨宛宛中。蹲地旁引取之。又云。主寒熱癲疾。目䀮䀮鼻衄血多涕。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音。女子絕產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尻痛。足腨腫不得履地。鼽衄。腳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瘛瘲。又云。上崑崙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又云下崑崙主刺風疹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疼不履地。針四分。灸亦良。百壯止。西方子云。灸十壯。主目眩不明。目如脫。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目急痛赤腫。頭熱鼻鼽衄。腹痛滿。暴喘。腹脹滿不得息。不得大便。洞泄。體痛。霍亂尻腰腫。腨跟腫。狂易大風癇瘈。口閉不得開。瘧多汗。瘧寒。小兒陰腫。頭眩痛。腳痿。轉筋。屍厥中惡。吐逆。咳喘暴痛。資生經云。明堂有上崑崙。又有下崑崙。銅人只云。崑崙而不載下崑崙。豈銅人不全耶。抑名不同。未可知也。但上經云。內崑崙在外踝下一寸。下經云。內崑崙在內踝後五分。未知其孰是。予謂。既云內崑崙。則當在內踝矣。下經之穴。為通上崑崙在外踝故也。

附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穴同。千金亦同)。陽蹺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陽蹺之郄。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明堂云。付陽在外踝上二寸(二字當作三)。後筋骨間宛宛中。灸五壯。素問氣府論。陰陽蹺各一。注云。陽蹺謂附陽穴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陰後筋骨間。陽蹺之郄。明堂云。陷者中。主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酸重筋急。屈伸難。坐不能起。及四肢不舉。銅人經云。治痿厥風痹。頭重頤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慄(一作寒熱)。西方子云。腨外廉骨痛。資生經云。按素問氣府論。陽蹺穴注云。謂附陽穴也。在外踝上三寸。竊意陽蹺即附陽也。及考氣穴論陰陽蹺四穴注云。陽蹺穴是謂申脈。陽蹺所出。則是陽蹺乃申脈。非附陽矣。故明堂下經。既有附陽在外踝上二寸。上經又有陽蹺在外踝前一寸。一寸二寸既異。是附陽陽蹺是一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相背耶。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也有人說是凹陷處)。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粒大小。針刺一寸。銅人經記載,它是足太陽經的郄穴,也是陽維脈的分支所屬。主治霍亂、轉筋、膝蓋酸痛、身體發抖站立不住、癲癇、屍厥、小兒突然發作的癲癇(伴有張口、搖頭、身體反折等症狀)。西方子記載,它還能治療因驚嚇而引起的癲癇以及暴亡。

僕參穴:位於跟骨下方的凹陷處,屈起腳趾可以更容易找到。針刺二分,灸七壯(《明堂經》記載灸三壯)。銅人經記載,主治足跟痛得無法落地、腳痿、轉筋、屍厥(症狀如同中邪)、霍亂(伴有嘔吐)、癲癇(伴有胡言亂語、幻覺)。針刺三分(《明堂經》記載,主治腰痛到無法抬腳、承山穴以下部位沉重)。西方子記載,主治足跟下方和後方疼痛、腳痿無法行走、癲疾、驚癇、吐舌、額頭鼓脹、神志恍惚、煩痛;小兒驚癇(伴有張口、搖頭、身體反折、馬鳴樣哭聲等症狀)。

崑崙穴:屬火。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素問》注釋中提到,細脈在此處搏動,可觸摸到。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粒大小。針刺三分(《明堂經》記載,上崑崙針刺五分;下崑崙位於外踝下方一寸,大筋下方;或說在大筋後方內側凹陷的骨頭處,需蹲下身子,從側面尋找)。也記載能治療寒熱、癲疾、眼睛模糊、流鼻血、流涕、腰臀沉重不想動、俯仰困難、厭惡聽到人聲、婦女難產。銅人經記載,它是足太陽經脈經過的穴位,主治腰臀疼痛、足部腫脹無法行走、鼻衄、腳部像被捆綁一樣、踝部像裂開一樣、頭痛、肩背部拘緊疼痛、咳嗽氣喘、腹部脹滿、陰部腫痛、小兒癲癇、瘛瘲。上崑崙主治惡血、風氣引起的腫痛和腳腫;下崑崙主治風疹、風熱、風寒痺痛、腰痛、半身不遂、腳沉重疼痛無法行走。針刺四分,灸療也有效,最多灸一百壯。西方子記載,灸十壯,主治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眼睛好像要脫出來一樣、畏懼風寒、眼睛急劇疼痛紅腫、頭痛、鼻塞、鼻衄、腹部疼痛脹滿、突然氣喘、腹部脹滿呼吸困難、便秘、腹瀉、全身疼痛、霍亂、腰臀腫脹、腳踝跟部腫脹、狂躁易怒、大風、癲癇、瘈瘲、口閉合無法張開、瘧疾(伴有汗多或寒顫)、小兒陰部腫脹、頭暈疼痛、腳痿、轉筋、屍厥(如同中邪)、嘔吐、咳嗽氣喘疼痛。資生經記載,《明堂經》有上崑崙和下崑崙的記載,而銅人經只記載崑崙穴,未載下崑崙穴,不知是銅人經不完整還是名稱不同。上經記載內崑崙位於外踝下方一寸,下經記載內崑崙位於內踝後方五分,不知哪個正確。我認為,既然稱為內崑崙,應該在內踝處,下經所記載的穴位,是為了與外踝上的崑崙穴相通。

附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與足太陽穴相同,《千金方》也相同)。是陽蹺脈的郄穴,位於太陽經前方、少陽經後方、肌肉筋骨之間。灸三壯,針刺五分,留針七呼(《明堂經》記載,附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二寸,應為三寸之誤,位於後方筋骨之間凹陷處,灸五壯)。《素問·氣府論》記載,陰陽蹺脈各有一個穴位,注釋中提到陽蹺脈就是附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在太陽經前方,少陰經後方,肌肉筋骨之間,是陽蹺脈的郄穴。《明堂經》記載,穴位凹陷處,主治腰痛不能久站、腿膝脛部酸重、筋急、屈伸困難、坐立不起、四肢抬舉困難。銅人經記載,主治痿厥、風痺、頭痛、顳顬痛、髖關節、股骨疼痛、瘛瘲、風痺麻木、時而寒慄(或寒熱)。西方子記載,主治脛骨外側疼痛。《資生經》記載,《素問·氣府論》中陽蹺穴的注釋,指的就是附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我認為陽蹺脈就是附陽穴。但是考證《氣府論》陰陽蹺四穴的注釋,陽蹺穴指的是申脈,是陽蹺脈的起點,所以陽蹺脈不是附陽穴。因此,明堂經記載附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二寸,上經記載陽蹺穴位於外踝前方一寸,一寸二寸的差別,說明附陽穴和陽蹺穴是一個穴位。但是不知《素問》的注釋為何前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