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21)

1.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一云宛宛中。針二分。灸三壯。明堂云。主瘧發寒熱。頭重心煩。目翳䀮䀮。鼻塞不通。小便淋瀝失精。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入二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鼻鼽清涕出。及主耳聾鳴。腰脅相引急痛。

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二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流。為滎。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䀮䀮。甄權云。結積留飲癖。胸滿食不化。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不明。惡風寒。胸脅支滿。心中憤憒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主心痛鼻鼽清涕。

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主驚癇狂癲。身寒熱。頭痛目眩。秦承祖云。主風赤胎赤。兩目皆爛。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如折。腨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皆赤爛。又云。主身熱肌肉動。西方子云。主腸澼泄。癲疾互引。善驚。羊鳴。頭痛狂易。多言不休。瘧從腳䯒起。髀樞中痛不可舉。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五壯。素問注三壯。明堂云。灸五壯。主寒瘧苦熱。驚悸不欲食。腿膝痿。腳攣不得伸。癲病狂走痰髀樞痛。及脛膝寒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內皆赤爛。發瘧寒熱。善驚。頸項強。筋攣足䯒酸。腰背不可俯仰。鼽衄血不止。目眩。西方子云。主目中白翳。目反白。從內皆始主頭熱鼻不利涕。黃淋瀝。自齧唇。背惡寒痛。腳攣足寒。脊痙反折狂僕。

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針三分。千金云。申脈在外踝下陷中。明堂云。陽蹺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針三分。素問氣穴注。陽蹺穴是謂申脈。陽蹺所在外踝下陷中。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繆刺論注外踝下半寸容爪甲。銅人經云。治腰痛不能舉。體足䯒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車中。癲疾。又云。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西方子云。主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脛中寒熱。腠氣。鼻衄血不止。資生經云。明堂上經有陽蹺穴。而銅人無此穴。惟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與陽蹺穴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蹺穴注。雲陽蹺是謂申脈陽蹺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則與銅人申脈穴合。是則陽蹺即申脈也。故附明堂陽蹺於申脈之後。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至陰穴二穴:**屬性為金。在腳小指外側,指甲根角旁,像韭菜葉子那麼寬的地方。有人說在腳指甲根邊緣的凹陷處。針刺二分深,可以灸三壯。據《明堂經》記載,主要治療瘧疾發作時的寒熱、頭部沉重、心煩意亂、眼睛出現翳障、鼻塞不通、小便淋漓不盡、遺精等症狀。《銅人經》記載,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點,屬於井穴。主要治療眼睛長翳障、鼻塞頭重、風寒從腳小指開始、脈絡不通而引起的身體上下疼痛、胸脅疼痛沒有固定位置、腿腳抽筋、寒性瘧疾、不出汗而心煩、腳底發熱、小便不順暢、遺精。針刺二分深,可以灸三壯。《西方子》認為,主要治療鼻塞流清涕、耳聾耳鳴、腰部和脅肋部互相牽引的劇烈疼痛。

**通谷穴二穴:**屬性為水。在腳小指外側,腳掌與小指連接處的凹陷中。可以灸三壯,針刺二分深。《銅人經》記載,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流經的部位,屬於滎穴。主要治療頭部沉重、眼睛昏花、容易受到驚嚇、鼻塞流鼻血、頸項疼痛、眼睛昏花。《甄權》認為,可以治療體內結塊、飲食停滯、胸悶、消化不良。《西方子》認為,主要治療頭痛發冷發熱、出汗卻怕冷、脖子僵硬不能左右轉動、視力模糊、怕風怕冷、胸脅脹滿、心中煩躁不安、頻頻打哈欠、癲癇、心下悸動、喉嚨有痰、容易受到驚嚇、心痛、鼻塞流清涕。

**束骨穴二穴:**屬性為木。在腳小指外側,腳掌與小指連接處後方的凹陷中。可以灸三壯,針刺三分深。《明堂經》記載,主要治療驚嚇、癲癇、狂躁、身體發冷發熱、頭痛頭暈。《秦承祖》認為,主要治療風熱引起的眼睛發紅、眼內生翳。據《銅人經》記載,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注入部位,屬於腧穴。主要治療腰部像斷了一樣疼痛、小腿肌肉緊繃、耳聾怕冷、頭暈脖子不能轉動、眼睛紅腫潰爛。又說主要治療身體發熱、肌肉跳動。《西方子》認為,主要治療腹瀉、癲癇反覆發作、容易受到驚嚇、發出像羊叫的聲音、頭痛狂躁、多話不停、瘧疾從腳後跟開始、大腿外側疼痛不能抬起。

**京骨穴二穴:**在腳外側的大骨頭下方,紅肉和白肉交接的凹陷處,按壓可以找到。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素問》注釋說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主要治療寒性瘧疾引起的發熱、心悸不想吃飯、腿腳無力、腿腳抽筋不能伸直、癲癇、狂躁、痰多、大腿外側疼痛以及小腿和膝蓋發冷。《銅人經》記載,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地方,屬於原穴。主要治療膝蓋疼痛不能彎曲伸直、眼內紅腫潰爛、瘧疾發冷發熱、容易受到驚嚇、頸項僵硬、筋脈抽搐、腳後跟酸痛、腰背不能彎腰仰頭、鼻塞流鼻血不止、頭暈。《西方子》認為,主要治療眼睛出現白翳、眼睛翻白、眼內開始發病、頭熱、鼻子不通流鼻涕、黃色尿液淋漓不盡、自己咬嘴唇、背部怕冷疼痛、腳抽筋、腳發冷、脊椎痙攣反折導致昏倒。

**申脈穴二穴:**是陽蹺脈所出的穴位,在外踝下方凹陷處,大概在指甲蓋大小的紅肉和白肉交界處。針刺三分深。《千金方》記載,申脈穴在外踝下方凹陷處。《明堂經》記載,陽蹺穴二穴在外踝前方一寸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素問氣穴論》注釋說,陽蹺穴就是申脈,陽蹺脈所在的位置就是外踝下方凹陷處。《按刺腰痛篇》注釋說,在外踝下方五分處。《繆刺論》注釋說在外踝下方半寸,容納一個指甲蓋。《銅人經》記載,治療腰痛不能舉起、身體和腳踝發冷、不能久站、坐著時像在船或車中顛簸、癲癇。又說可以治療腳氣、腎氣、婦女的血氣疾病。《西方子》認為,主要治療眼睛向上翻、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小腿發冷發熱、皮膚病、鼻塞流鼻血不止。《資生經》記載,《明堂經》上有陽蹺穴,但《銅人經》沒有這個穴位,只有申脈穴二穴,是陽蹺脈所出的穴位,在外踝下方凹陷處,與陽蹺穴相同,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我認為根據《素問氣穴論》中關於陰陽蹺穴的注釋,說陽蹺就是申脈,陽蹺所出的位置在外踝下方凹陷處,與《銅人經》的申脈穴一致。所以陽蹺就是申脈。因此把《明堂經》中關於陽蹺穴的內容放在申脈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