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20)
卷四百十六 (20)
1.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復溜二穴,金也。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踝上三寸動脈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明堂云。灸七壯。主女子赤白漏下。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視䀮䀮。善怒多言。舌乾涎自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十水病溺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腧。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發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汗注不止。西方子云。主腰脊十分痛。目視不明。腳後廉急不可前卻。足跗上痛。風逆四肢廢。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腨。灸三壯。針三分。留五呼。明堂下經云。內踝上二寸。後廉筋骨陷中。素問氣穴論。踝上橫二穴。注云。內踝上者。交信穴也。又云。主氣淋卒疝。大小便難。及膝脛內廉痛也。銅人經云。足陰蹺之郄。治風淋㿉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又泄痢赤白。女子漏血不止。資生經云。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注云。謂交信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竊意陰蹺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蹺穴。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所生則是陰蹺。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內踝上。又出陰蹺穴在內踝。下上不同。蓋二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學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腨分中。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云。在內踝上。灸三壯。又云。主小兒胎癲病吐舌。及嘔吐不利也。銅人經云。治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癲疾。狂言。吐沫。足腨痛。明堂云。在足外踝上。
陰谷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灸三壯。針四分。留七呼。銅人經云。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久立。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引急陰痛。股內廉痛。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西方子云。寒熱腹偏腫。陰痿。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復溜穴: 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動脈凹陷處。針刺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五壯(《明堂》說灸七壯)。主治婦女赤白帶下、腰脊內側疼痛、不能彎腰、起坐困難、視物模糊、易怒多言、舌乾口涎自出、足部痿弱不能穿鞋、畏寒怕冷、腹部雷鳴、腹脹如鼓、四肢浮腫、各種小便異常(尿液顏色青、赤、黃、白、黑,分別對應不同的取穴方法)、血痔、便血、腫脹、尿頻尿急、骨寒熱、汗出不止、腰脊劇痛、視物不清、腳後跟僵硬、足背疼痛、風邪導致四肢麻痺無力。
交信穴: 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前側筋骨之間的凹陷處。艾灸三壯,針刺三分,留針五呼。《明堂下經》記載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後方筋骨凹陷處。《素問‧氣穴論》則描述為內踝骨上方橫向的兩個穴位。《素問》及相關注釋對陰蹺穴與交信穴的定位有所出入,學者應綜合考慮,不可單一取信於某一注釋。主治氣淋、疝氣、大小便困難、膝蓋及脛骨內側疼痛、赤白痢疾、婦女陰道出血不止。
築賓穴: 位於內踝骨上方肌肉豐厚處。艾灸五壯(《明堂》說灸三壯)。主治小兒胎癇、嘔吐。
陰谷穴: 位於膝蓋內側股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有明顯感覺,屈膝才能找到此穴。艾灸三壯,針刺四分,留針七呼。主治膝蓋疼痛如錐刺般、不能屈伸久站、舌伸涎出、煩躁、排尿困難、少腹及陰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婦女陰道出血不止、腹部脹滿氣喘、小便發黃(男性如蟲蝕,女性如妊娠)。寒熱、腹部腫脹、陽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