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9)
卷四百十六 (19)
1.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湧泉二穴,木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壯。針五分。無令出血。淳于意云。漢濟北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謂曰熱厥也。當刺足心。立刺足心立愈。明堂經云。灸不及針。若灸廢人行動。明堂下經云。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灸三壯。素問注。刺三分。千金注。肝臟捲雲。在腳心大指下大筋(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懣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各三所按之無出血病已。病得之飲酒大醉)。明堂經云。主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氣短。喉閉身熱。胸脅滿悶。頸痛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孕。足指盡疼。不得踐地也。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腰痛大便難。風疹。又云。主小便不利。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刺風脈風癇。灸亦得。西方子云。治足五指端痛。引入腹中痛。喉痹哽噎。寒熱。咽中痛不可食。脊脅相引忽忽喜忘。衄血不止。
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不宜見血。素問注。刺三分。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飲食。千金注。婦人方云。在內踝前直下一寸。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脹。上搶胸脅。咳嗽唾血。喉痹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泄。西方子云。主胸中寒脈代。時不至。溫瘧汗出。陰上縮內腫氣。咽喉而不能言。舌下腫難言。不嗜食。
太谿二穴,土也。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咳瘧。咳逆煩心。不得臥。小便黃。脛寒唾血。及鼻衄不止也。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心痛如錐刺。其心。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嘔吐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今附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瘐脊。手足厥冷。西方子云。治大疝瘕積聚。與陰相通。及足清不仁。熱病多汗。黃癉。多熱少寒。腹中腫脹。
大鐘二穴,在足跟後沖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太陽足少陰絡。治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西方子云。主腹滿便難。多寒少熱。
水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灸五壯。針四分。銅人經云。少陰郄。治月事不來即多。心下悶痛。目䀮䀮不能遠視。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照海二穴,陰蹺脈所生。在內踝下。針三分。灸七壯(千金云。在內踝下四分)。明堂下經云。陰蹺二穴。在內踝下陷宛宛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陰蹺二穴。在內踝下陷中。灸三壯。一作外踝下。千金云。內踝下客爪甲。銅人經云。治溢干。四肢懈惰。善悲不樂。久瘧卒疝。少腹痛。嘔吐嗜臥。怠惰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不能行履。小便難。及女子淋瀝陰挺出。又云。主卒疝小腹熱。而偏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月水不調。如墮墜汗出面黑。病飢不欲食。四肢淫濼。心悶暴瘧。及諸淋。目痛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尿如黃水。小腹熱咽乾也。西方子云。治大風默默不治所痛。視如不明。資生經云。明堂上下經。有陰蹺穴。而銅人無之。惟有照海穴。亦在內踝下與陰蹺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蹺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所生。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則是陰蹺。即照海也。故附陰蹺於照海之末。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湧泉二穴:屬木性。又名地衝。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彎曲腳趾時腳底會出現的凹陷處。可灸三壯,針五分,不宜出血。淳于意說,漢代濟北王的母親腳底發熱、氣喘胸悶,認為是熱厥,應當針刺腳底,針後立即痊癒。《明堂經》說,艾灸效果不如針刺,如果艾灸過度會使人行動不便。《明堂下經》說,在腳底中心,白肉邊緣的凹陷處,可灸三壯。《素問注》說,針刺三分。《千金注》說,肝臟有捲雲狀的紋路,在腳心大腳趾下方大筋處。(《史記》記載濟北王母親腳熱悶,淳于意認為是熱厥,針刺腳心三處,按壓無出血,病就好了。病因是飲酒過量。)《明堂經》說,主治心痛、食慾不振、婦女不孕、咳嗽氣短、喉嚨閉塞、身體發熱、胸脅悶脹、頸痛頭暈,男子像蠱惑病,女子像懷孕一樣,腳趾都疼痛,無法踩地。《銅人經》說,是足少陰經脈的起始穴位,屬井穴。可治療腰痛、大便困難、風疹,又說,主治小便不利、心中煩熱、腳底白肉處不能踩地。可針刺風脈、治療風癇,艾灸也有效。西方子說,可治腳五指端疼痛,牽引至腹部疼痛,喉嚨閉塞哽咽,忽冷忽熱,咽喉痛難以進食,脊脅互相牽引、健忘,鼻出血不止。
然谷二穴:屬火性。又名龍淵。位於腳內踝前方,大骨頭下方凹陷處。可灸三壯,針三分,不宜出血。《素問注》說,針刺三分,此穴容易出血,會令人產生飢餓感。《千金注》記載婦人方說,在內踝前下方一寸處。《銅人經》說,是足少陰經脈所流經的穴位,屬滎穴。可治療咽喉腫痛、心悸恐懼、像是要被逮捕的感覺、流口水、喘息、氣短、腳背腫脹、無法踩地、寒疝、小腹脹痛、上衝胸脅、咳嗽咯血、喉痹、女子不孕、男子遺精、脊椎痠痛無法久站、腳忽冷忽熱、舌頭伸出煩躁、消渴症。新生兒臍風、口噤、手足抽搐、腹瀉。《西方子》說,主治胸中寒脈脈搏微弱或停止、溫瘧發汗、陰部向上收縮內腫、咽喉腫痛難以說話、舌下腫脹難以說話、食慾不振。
太谿二穴:屬土性。位於內踝後方,腳跟骨上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可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說,主治咳嗽、瘧疾、心煩失眠、小便黃、小腿發冷、咯血、鼻出血不止。《銅人經》說,是足少陰經脈所注入的穴位,屬腧穴。可治療心痛如錐刺、手足冰冷至關節、呼吸困難將死、嘔吐像膠水、頻繁打嗝、寒疝、熱病不出汗、默默嗜睡、小便黃濁、消渴病、大便困難、咽喉腫痛、瘕癗痞塊、忽冷忽熱、咳嗽、食慾不振、腹脅痛、脊背痛、手足冰冷。《西方子》說,可治療大疝氣、腫塊積聚、與陰部相通、腳部麻木、熱病多汗、黃疸、多熱少寒、腹部腫脹。
大鐘二穴:位於腳跟後方,與湧泉穴對應的部位。《銅人經》說,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的絡穴。可治療實症,如小便不暢、腰背強痛、大便乾澀嗜睡、口中發熱;虛症,如嘔吐、體寒想關門躲起來、氣短不足、胸脹喘息、舌頭乾燥咽喉痛、吃東西難以下嚥、容易驚恐不安、不快樂、喉嚨有聲音、咳嗽咯血。《西方子》說,主治腹脹、大便困難、多寒少熱。
水泉二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處,內踝下方。可灸五壯,針四分。《銅人經》說,是足少陰經的郄穴。可治療月經不來或過多、心下悶痛、視力模糊不能遠視、陰部下垂、小便不暢、腹痛。
照海二穴:是陰蹺脈所生。位於內踝下方。《千金》說在內踝下方四分處,可針三分,灸七壯。《明堂下經》說,陰蹺穴在內踝下方凹陷處,可針三分,灸三壯,一說在外踝下方。《千金》說,在內踝下方,像指甲大小。《銅人經》說,可治療四肢無力、容易悲傷不快樂、久瘧、卒疝、小腹痛、嘔吐嗜睡、身體虛弱、半身不遂、無法行走、小便困難、婦女淋漓不盡、陰部下垂,又說,主治卒疝,小腹發熱且偏痛,左邊痛取右邊穴位,右邊痛取左邊穴位,立竿見影。女子月經不調,如墜落感、汗出、面色發黑、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四肢痠軟無力、心悶、突然發作的瘧疾、各種淋症、眼睛痛、大風病突然昏迷不醒、看東西像看到星星、尿如黃水、小腹發熱、咽喉乾燥。《西方子》說,可治大風病默默不語、身體疼痛、視力模糊。《資生經》說,《明堂》上下經都有陰蹺穴,而《銅人》沒有,只有照海穴,也在內踝下方,與陰蹺穴位置相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認為《素問‧氣穴論》中,陰陽蹺穴都在內踝下方,這就是照海穴。陰蹺脈所生,則與《銅人》照海穴相合,所以陰蹺穴就是照海穴,因此將陰蹺附在照海穴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