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角孫。角,邊側,即耳上角。孫,指支絡。本穴當耳上角,在手少陽經支脈別行之小絡脈處,故名。
解剖位置
- 手少陽三焦經上的角孫穴位置解析:
- 在這個穴位的周圍,你可以找到耳上肌,這是一塊位於耳朵上方的小肌肉。
- 此外,還有顳淺動脈和靜脈的耳前分支,這些血管負責供應這一區域的血液。
- 穴位區域內還分布著耳顳神經的分支,這條神經主管附近皮膚的感覺。
針刺方法
橫刺0.3~0.5寸
穴道介紹
角孫穴功效「清熱散風,明目退翳」,主治面腫、目翳、齒痛、項強,頭痛、耳聾腫痛、目赤腫痛、角膜炎、腮腺炎、視神經炎。
穴道配伍
角孫穴位於耳屏前,下頜角上方,屬三焦經。其功效主要為疏通經絡、清泄陽明、散風清熱、止痛。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分析其原理:
1. 耳部腫痛: 角孫配翳風、耳門、風池。此組配伍皆位於頭面部經絡,角孫清泄三焦經火熱,翳風、耳門、風池則疏通經絡,散風清熱,共同作用於耳部,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聽宮的加入,加強了清熱通絡的作用,更有效地解決耳部炎症。
2. 目赤腫痛: 角孫配睛明、攢竹、肝俞。角孫清熱,睛明、攢竹疏通眼部經絡,肝俞疏肝理氣,從肝經角度調理目赤腫痛,標本兼治。
3. 牙痛: 角孫配頰車、下關、合谷。此組配伍針對陽明經循行部位的牙痛。角孫清泄陽明經熱邪,頰車、下關直接作用於頰面,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的功效,共同達到清泄陽明邪熱,止痛的效果。
4. 眩暈: 角孫配率谷透角孫、足臨泣。率谷為膽經穴,足臨泣為肝經穴,角孫連通三焦,三經合用,平衡肝膽,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有效緩解眩暈。
5. 牙齦痛: 角孫配小海。小海為小腸經經穴,與三焦經相通,兩穴合用,清熱消腫,消炎止痛。
6. 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 角孫配風池、太陽、肝俞、膈俞。此組配伍涵蓋了頭面部及背部經絡,角孫清熱通絡,風池、太陽疏通頭部經絡,肝俞疏肝理氣,膈俞調理臟腑,多角度綜合治療。
7. 偏頭痛: 角孫配太陽、頭維、太沖。太陽、頭維穴疏通經絡止痛,太沖穴疏肝泄火,角孫輔助清熱通絡,多方面調理,緩解偏頭痛。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腮腺炎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梅尼爾氏病
- 偏頭痛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麥粒腫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暈眩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胃下垂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脖子頸項酸痛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角孫穴」方法:
艾灸:
-
準備:
- 選擇品質好的艾條,建議使用純艾絨艾條。
- 準備一個艾灸盒或艾灸器,用以固定艾條並方便操作。
- 保持房間通風,避免煙霧過濃。
-
操作:
- 將艾條點燃,待艾火穩定後,將艾條置於艾灸盒或艾灸器中。
- 將艾灸盒或艾灸器對準角孫穴,距離穴位約1-2釐米。
- 施灸時,以溫熱舒適為度,不可過熱。
- 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天可施灸1-2次。
-
注意事項:
- 施灸時,應避免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
- 施灸過程中,如感到不適或灼熱感,應立即停止施灸。
- 艾灸後,需注意局部皮膚清潔衛生,避免感染。
- 孕婦、經期婦女、患有心血管疾病、皮膚病等患者,應慎用艾灸。
遠紅外線加熱:
-
準備:
- 選擇專業的遠紅外線神燈。
- 準備一條乾淨的毛巾。
-
操作:
- 將神燈打開,調節到適當的溫度。
- 用毛巾包裹神燈,避免直接照射皮膚。
- 將神燈對準角孫穴,距離穴位約10-15釐米。
- 加熱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以溫熱舒適為度。
-
注意事項:
- 加熱時,應注意溫度,避免過熱灼傷皮膚。
- 每次加熱時間不宜過長,應適度休息。
- 加熱後,需注意局部皮膚清潔衛生,避免感染。
- 患有皮膚病等患者,應慎用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角孫穴按摩方法: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輕柔,避免用力過猛造成不適。
- 患有耳部疾病或皮膚病者,請勿自行按摩。
- 按摩過程中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醫師。
按摩方法:
- 準備:
- 洗淨雙手。
- 選擇適合的按摩工具,例如指腹、按摩棒或刮痧板。
- 定位:
- 找到耳尖髮際處。
- 按摩手法:
- 指壓法: 用食指或拇指指腹輕輕按壓角孫穴,持續3-5秒,反覆操作10-15次。
- 推拿法: 用指腹或按摩棒輕輕推拿角孫穴,從耳尖髮際處向耳根方向推,每次推拿5-10次。
- 刮痧法: 使用刮痧板,從耳尖髮際處向耳根方向輕輕刮痧,每次刮痧5-10次。
- 配合呼吸:
- 按摩時可以配合深呼吸,吸氣時輕輕按壓,呼氣時放鬆。
- 持續時間:
- 每次按摩1-2分鐘即可。
- 可每天按摩1-2次。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