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胃經分寸歌

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後,交紋中,髀關穴也。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從梁丘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谷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犢鼻穴也。

從犢鼻下行,䯒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從上巨虛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從條口下行一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從下巨虛復斜向後,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䯒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谿穴也。

從解谿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衝陽穴也。從衝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內庭穴也。從內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

白話文:

胃經分寸歌:

從足內踝上緣開始向下走,在小腿外側能摸到一個像老鼠窩一樣的肉疙瘩,叫做鼠溪穴。向上量一寸,是動脈搏動的地方,再向內側偏中線二寸,是氣街穴。

從氣街穴向下,在膝蓋骨上方約一尺二寸的地方,左右各約三指寬,能摸到隆起的肌肉,像伏兔一樣,所以叫做伏兔穴。伏兔穴後方肌肉交界處的凹陷處,是髀關穴。從髀關穴向下,在膝蓋骨上方六寸處肌肉間隙,正跪坐取穴,也是伏兔穴。從伏兔穴向下三寸,在伏兔穴下方凹陷處,彎腰取穴,是陰市穴。從陰市穴向下量一寸,在兩條筋之間,是梁丘穴。

從梁丘穴向下經過膝蓋骨,到脛骨上方凹陷處(膝眼),膝眼外側凹陷處像牛鼻子一樣,是犢鼻穴。

從犢鼻穴向下,在腓骨外側大筋內側柔軟處,是足三里穴(犢鼻穴即膝眼處)。從足三里穴向下三寸,在兩筋骨之間的凹陷處,抬腳取穴,是上巨虛穴。從上巨虛穴向下二寸,抬腳取穴,是條口穴。從條口穴向下量一寸,在兩筋骨之間的凹陷處,蹲地抬腳取穴,是下巨虛穴。從下巨虛穴斜向後上方,在足外踝上方八寸,腓骨外側邊緣凹陷處,是豐隆穴。從豐隆穴向下沿著足踝外側,在中線凹陷處,是解谿穴。

從解谿穴向下到足背,在高骨之間動脈處,是衝陽穴。從衝陽穴向下二寸,到足大趾旁第二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是陷谷穴。從陷谷穴向下到足大趾旁第二趾本節前方骨骼外側的凹陷處,是內庭穴。從內庭穴向下到足大趾旁第二趾的末端,距指甲角約一指寬,是厲兌穴。

2. 脾臟經文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中藏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白話文:

經文說:脾胃如同糧倉的官員,五種味道的精華由此產生。又說:脾胃如同進諫的官員,能將周全的智慧展現出來。還說:脾臟形狀像彎刀或鐮刀,與胃有相同的薄膜相連,附著在胃上方左側的第十一胸椎下方的位置。聽到聲音就會產生震動,震動時會幫助胃磨碎食物,並主導運送消化。脾臟對應於身體的肌肉,其精華表現在嘴唇,並在口腔開竅。又說:脾經是經常氣多血少的經絡。

《難經》說:脾臟重量為二斤三兩,寬度扁平約三寸,長度約五寸,有半斤分散的脂肪,主要的功能是包裹血液,溫養五臟,並主管人的意念和智慧。

《中藏經》說:脾臟主要負責消化磨碎五穀,並將營養輸送到身體的四面八方。

3.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脾足太陰經脈,起始於腳大拇指的末端,沿著大拇指內側皮膚顏色交界的地方,經過大拇指下方骨頭突起後。向上到內腳踝的前方,再往上到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後方,和足厥陰肝經交叉後,到膝蓋內側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聯絡胃腑,向上通過橫膈膜,夾著食道,連接舌根,散布於舌頭下方。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胃部出來,向上通過橫膈膜,注入到心臟。

4.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胻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從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也。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從三陰交上腨內循脛骨後,漏谷穴也。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也。從衝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於手少陰心經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從腳大拇趾的末端隱白穴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的紅肉和白肉交界處往上走,經過大都穴。再從大都穴,經過腳掌核骨(第一蹠骨)後,到達太白穴。從太白穴經過公孫穴、商丘穴,往上到內踝前緣,經過三陰交穴。從三陰交穴往上,沿著小腿內側,順著脛骨後方,經過漏谷穴。從漏谷穴交叉到足厥陰肝經之前,經過地機穴和陰陵泉穴。從陰陵泉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前緣,經過血海穴、箕門穴和衝門穴。從衝門穴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聯絡胃腑,然後依序經過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等穴位,往上到咽喉,夾住咽喉,連接舌根,散布於舌下。它的一個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橫膈膜,注入心臟,與手少陰心經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