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18)
卷一上 (18)
1.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
上腨內。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腨、示兗切。)
腨、腓腸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谿、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腑。上行人迎之裡。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焉。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
此經多氣少血。巳時氣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素注。針一分。留三呼。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卒屍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
大都,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脾虛補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蛔痛。小兒客忤。
太白,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脾之絡脈。別走陽明胃經。銅人。針四分。灸三壯。主寒瘧。不嗜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頭面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脈所行為經。金。脾實瀉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氣逆。痔疾。骨疽蝕。魘夢。癇瘈。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痛。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大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皮膚與肌膚交界處)向上走行,經過內踝前方(踝骨)。
踝骨,也稱孤拐骨,指的是腳跟後方兩側突出的骨骼。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腳趾末端的隱白穴,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然後沿著大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大都穴)向上走行,經過太白、公孫、商丘穴,到達內踝前方三陰交穴。
再向上進入大腿內側,沿著脛骨後緣走行,穿過足厥陰肝經前方(漏谷穴),向上兩寸,到達地機、陰陵泉穴。
接著沿著膝蓋內側和股內前緣向上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與胃經相連繫。
大腿內側稱為股,肚臍上下稱為腹。從陰陵泉穴向上,沿著膝蓋內側和股內前緣(血海、箕門穴)進入腹部,經過衝門、府舍穴,與中極、關元穴相會合,然後沿著腹部走行,經過腹結、大橫穴,與下脘穴相會合,經過腹哀穴,經過日月、期門穴的分界處,沿著本經的內側向下到達中脘穴,與中脘穴相交會,屬於脾臟並與胃經相連繫。
向上到達膈肌,沿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散佈到舌下。
咽喉是吞咽食物的地方,位於喉嚨前方。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稱為胃系。舌根指的是舌頭的根部。從腹哀穴向上到達膈肌,沿著食竇、天谿、胸鄉、周榮穴,從周榮穴外側彎曲向下到達大包穴,又從大包穴外側彎曲向上與中府穴相會合,向上到達人迎穴的內側,沿著喉嚨,連接著舌根,散佈到舌下而終止。
它的分支則從胃部分出,向上到達膈肌,注入心臟。
這個分支從腹哀穴分出,再次從胃部中脘穴外側向上到達膈肌,注入膻中穴內側,與心的分支相通,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接。
這條經脈氣多血少,巳時(上午9-11點)氣血充盈於此經。共有二十一個穴位,左右共四十二個穴位。
(以下為各穴位的描述,因篇幅過長,在此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