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19)
卷一上 (19)
1. 足太陰脾經
胃脘痛。腹脹。寒瘧。溏瘕泄水下。面黃。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失。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
霍亂手足逆冷。失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髒髮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後世遂以三陰交、合谷為妊婦禁針。然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而墮胎。今獨不可補三陰交、瀉合谷而安胎乎。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
血當補不當瀉。合谷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腑。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谷。是血衰氣旺也。今補三陰交瀉合谷。是血旺氣衰矣。故劉元賓亦曰。血衰氣王定無妊。血王氣衰應有體。
漏谷(一名太陰絡),內踝上六寸。䯒骨下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腸鳴。強欠。心悲。逆氣。腹脹滿急。痃癖冷氣。食飲不為肌膚。膝痹足不能行。
地機(一名脾舍),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有空。銅人。灸三壯。針五分。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陽陵泉穴相對。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五分。主腹中寒。不嗜食。脅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可俯仰。霍亂。疝瘕。遺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陰痛。胸中熱。暴泄飧泄。
血海,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氣不足。灸太陰脾經七壯。
箕門,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銅人。灸三壯。主淋小便不通。遺溺。鼠鼷腫痛。
衝門(一名上慈宮),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銅人。針七分。灸五壯。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疼。癃。淫濼。陰疝。婦人乳難。妊娠子衝心。不得息。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胃部疼痛,腹部脹氣,發冷瘧疾,大便稀溏,腹部有腫塊,臉色發黃,喜歡思考,對食物味道敏感,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倦嗜睡,婦女不孕,小兒抽搐。
三陰交穴,在內踝上方三寸處,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銅人》記載,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食慾不振,脾臟疼痛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脹腸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腹部有硬塊,腹部發冷,膝蓋內側疼痛,小便不暢,陰莖疼痛,足部痿軟不能行走,疝氣,小便失禁,膽虛,飯後吐水,遺精。
霍亂導致手腳冰冷,打哈欠時臉頰肌肉鬆弛,張口無法閉合。男子陰莖疼痛,下腹部疼痛劇烈難忍,小兒驚嚇,婦女在月經期間行房導致身體虛弱,腹部有腫塊,持續出血不止,月經不止,懷孕時胎動不安,胎位不正,產後惡露不下,失血過多,血崩昏厥,不省人事。如果經脈阻塞不通,瀉法可以使其通暢;如果經脈虛弱運行不暢,補法可以使其強盛,經脈強盛自然通暢。
據說,宋朝太子出遊時,遇到一個孕婦,診斷為女兒。徐文伯說,應為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想看結果,文伯針刺三陰交穴,補合谷穴,胎兒應針而下,結果如同文伯所診斷。後世因此將三陰交、合谷列為孕婦禁針的穴位。然而文伯用瀉三陰交,補合谷的方式墮胎,如今為何不能用補三陰交,瀉合谷的方式來安胎呢?因為三陰交是腎、肝、脾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主陰血。
血應當補而不能瀉,合谷穴是大腸的原穴,大腸是肺的腑,主氣,應當瀉而不能補。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是使血虛而氣旺。如今補三陰交,瀉合谷,是使血旺而氣虛了。所以劉元賓也說:「血衰氣王必定無孕,血旺氣衰應當有孕。」
漏谷穴(又名太陰絡),在內踝上方六寸,小腿骨下方的凹陷處。《銅人》記載,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腸鳴,頻繁打哈欠,悲傷,氣逆,腹脹,腹部有硬塊和寒氣,飲食無法化為身體營養,膝蓋麻痹足不能行走。
地機穴(又名脾舍),在膝蓋下方五寸,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腿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在穴位上方一寸處還有一個空隙。《銅人》記載,艾灸三壯,針刺五分深,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或後仰,大便稀溏,腹脅脹痛,水腫腹部堅硬,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精氣不足,女子腹部腫塊,按壓時感到如熱水燙到大腿內側至膝蓋。
陰陵泉穴,在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腿或彎曲膝蓋取穴。與陽陵泉穴相對,是足太陰脾經所入為合的水穴。《銅人》記載,針刺五分深,主要治療腹部寒冷,食慾不振,脅下脹滿,水腫腹部堅硬,喘氣逆行不能躺臥,腰痛不能彎腰或後仰,霍亂,疝氣,遺尿失禁,小便不利,排尿疼痛,寒熱不調,陰部疼痛,胸中發熱,腹瀉或消化不完全的腹瀉。
血海穴,在膝蓋骨上方內側邊緣二寸半的位置。《銅人》記載,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惡血,月經不調。東垣說,女子漏下惡血,月經不調,突然崩漏不止,下體流出如水狀的液體,都是由於飲食不節制,或勞累傷身,或本來就氣血不足。艾灸足太陰脾經七壯。
箕門穴,在大腿內側,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陰股動脈搏動的地方。一說,在股上肌肉之間的凹陷處。《銅人》記載,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小便不暢,遺尿,鼠蹊部腫痛。
衝門穴(又名上慈宮),在肚臍旁五寸,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附近,約在皮膚紋路中動脈搏動處,距離腹中四寸半。《銅人》記載,針刺七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腹部寒冷脹滿,腹內積聚疼痛,小便不暢,遺精,陰疝,婦女乳汁難下,懷孕時胎兒衝心導致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