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20)
卷一上 (20)
1. 足太陰脾經
府舍,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三脈上下一一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銅人。灸五壯。針七分。主疝癖。痹疼。腹滿上搶心。積聚。霍亂。
腹結(一名陽窟),十四經發揮云。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銅人。針七分。灸五壯。主咳逆。臍痛。腹寒瀉利。心痛。
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三分。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
食竇,天谿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鬲間雷鳴。常有水聲。鬲痛。
天谿,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中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㿉癰。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滿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飲。咳唾稠膿。咳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胸脅中痛。喘氣。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心重一十二兩。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有之。)形如未敷蓮花。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當言舌。舌非竅。故言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苦傷氣。咸勝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同夢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問〕
五臟俱等。而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陳氏曰。心肺能以血氣生育人身。則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當居上。故曰。膈膜之上。中有父母。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黎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府舍穴:位於腹部,腹結穴下方三寸,距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此穴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的地方。三條經脈的氣血在這裡向上進入腹部,聯絡肝臟和脾臟,連繫心臟和肺臟。從脅肋上方到肩膀,這裡屬於太陰經的郄穴,也是三陰經與陽明經氣血分開的地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艾灸五壯,針刺七分深。主要治療疝氣、疼痛、腹部脹滿向上衝到心臟、腹部腫塊、霍亂等病症。
腹結穴:又名陽窟穴。《十四經發揮》說,此穴位於大橫穴下一寸三分,距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七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咳嗽氣逆、臍部疼痛、腹部寒冷引起的腹瀉、心痛等病症。
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與肚臍水平,距離腹部中線各二寸五分,距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此穴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的地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七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氣逆、經常感到寒冷而悲傷、四肢無法活動、多汗不止、腹瀉等病症。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距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此穴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的地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三分深。主要治療寒邪導致的消化不良、大便帶膿血等病症。
食竇穴:位於天谿穴下方一寸六分,抬起手臂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脹滿、腸胃蠕動時發出雷鳴聲、腹中常有水聲、胸膈疼痛等病症。
天谿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中脹滿疼痛、咳嗽氣逆、喉嚨發出聲音、婦女乳房腫脹、疔瘡等病症。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脹滿、牽引胸背疼痛難以入睡、翻身困難等病症。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仰臥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脹滿不能彎腰、不能仰頭、食不下嚥、喜歡喝水、咳嗽吐濃痰、咳嗽氣逆、性慾旺盛(或作咳吐口水)。
大包穴:位於淵液穴下方三寸,分佈在胸脅部,在第九根肋骨之間,是脾經的大絡穴,總管陰陽各經絡,由脾臟灌溉五臟。《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可以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主要治療胸脅疼痛、喘氣。實證表現為全身疼痛,應瀉法治療;虛證表現為全身關節鬆弛無力,應補法治療。
心臟:心臟重十二兩,附著在第五胸椎,位於肺臟下方、膈膜上方。心臟內有七個孔和三條細毛。(一說只有極為聰明的人才有。)心臟的形狀像含苞待放的蓮花。
南方屬火,顏色是紅色,與心臟相通,在人體開竅於耳朵(應為舌頭,但舌頭並非孔竅,所以說是耳朵),將精氣儲藏在心臟。因此,五臟的病變,可以從心臟表現出來。心臟的味道屬苦,性質屬火。對應的動物是羊,對應的穀物是黍。心臟應和四季,在天上對應熒惑星。可以通過脈象來判斷心臟的疾病。心臟的聲音是徵音,數字是七,氣味是焦味,味道是苦味,發出的聲音是言語,產生的體液是汗液。
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苦味,苦味滋養心臟,心臟產生血液,血液滋養脾臟。心臟主宰舌頭,在天上屬熱,在地上屬火,在人體屬脈搏,在五臟屬心臟,在顏色屬紅色,在聲音屬徵音,在說話時表現為笑,在變動時表現為憂愁,在孔竅為舌頭,在味道屬苦,在意志為喜。喜悅過度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剋制喜悅。苦味會傷害氣,鹹味可以剋制苦味。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
心臟是生命的根本,是神志變化的根本。心臟的精華表現在面色上,其充盈在血脈中,是陽氣中的太陽,與夏季的氣相通。心臟與脈搏相合,其表現在顏色上。心臟主宰腎臟。心氣通於舌頭,舌頭正常就能辨別五味。心氣虛弱,就會夢見救火或陽物,在夏季三個月,心氣正旺時,也會做與火燒相關的夢。心臟的顏色是紅色,理想的顏色像用絲綢包裹的硃砂,不應該像赤土。〔素問〕
五臟的地位相同,為何肺臟獨獨在膈膜之上?因為心臟主血,肺臟主氣,血是營養,氣是防禦。血和氣相互跟隨,上行下行,稱為營衛,在經絡中運行。營養周行全身,所以心臟和肺臟都在膈膜之上。
陳氏說,心臟和肺臟能以血和氣生育人體,那麼它們就像人體的父母。父母地位尊貴,理應居上,所以說膈膜之上,有如父母的心肺。心氣衰竭,脈搏就不能暢通。脈搏不暢通,血液就不能流動。血液不流動,面色就會失去光澤。所以面色黑如墨的,是血液先死。壬日病情加重,癸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