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惡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

2. 惡風

有汗為中風衛病。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3. 胸脅滿

邪氣自表侵里。必先自胸脅。以次入心腹胃。

胸脅滿兼譫語。刺期門。

4. 結胸

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

刺期門。刺肺俞。(嚴仁庵)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刺期門。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5. 咳逆

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咳逆也。

刺期門。

6. 小腹滿

物聚而滿。上為氣。下為溺與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也。當出不出。積而為滿。

中痧腹虛脹。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7. 煩躁

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穴。

8. 蓄血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

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

9. 嘔吐

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吐。

口中和。脈微澀弱。皆灸厥陰。脈經、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陰五十壯。

10. 戰慄

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慄。為病欲解也。

心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11. 四逆

四肢逆冷而不溫。積涼成寒。六腑氣絕於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

四逆灸氣海、腎俞、肝俞。

12.

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

刺內庭、大都。

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13. 鬱冒

郁為氣不舒。冒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

鬱冒。刺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慎不可汗。

14. 自利

不經攻下自溏泄。

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

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少陰太谿穴。

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宜通用之。

15. 熱入血室

男子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則隨經而入。月水適來。邪乘虛入。

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熱入血室。刺期門。用甘草芍藥湯。不已。刺隱白。

16. 霍亂

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也。

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奪命穴。

17. 腹痛

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氣衝心而死。刺括委中穴。

18. 陰毒陰證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

陰毒灸關元、氣海。

19. 太陽少陽並病

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20. 小便不利

邪蓄於內。津液不行。

陰寒甚。下閉者。灸之。陰證。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21. 不仁

不柔和。癢痛寒熱皆不知。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

若越人入診虢太子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濟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其能治哉。(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22.

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髃。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又針以道氣。

23.

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24. 發熱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熱無度不止。陷谷。血以泄熱。

25. 腹痛

有實有虛。有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痧、疝。

實痛宜刺瀉之。太衝、三陰交、太白、太淵、大陵。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關元、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