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21)
卷一上 (21)
1.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腑。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此經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受足太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不宜灸。針五分。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
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七壯。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風。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笑。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經脈,起始於心臟,連接心系,向下通過膈肌,與小腸相連。
心系有兩條分支:一條向上與肺相通,進入肺臟的兩大葉之間;另一條從肺葉向下,彎曲向後,沿著脊椎內側細小地分支相連,貫穿脊髓,與腎臟相通,正好位於第七節椎骨附近。總之,五臟的經絡都與心臟相通,而心臟也與五臟的經絡相連。手少陰經起於心臟,沿著任脈的外側運行,連接心系,向下通過膈肌,在肚臍上方二寸處的分支與小腸相連。
其中一個分支從心系向上,沿著咽喉,連接著眼睛。
另一個分支從心系沿著任脈外側向上,行經咽喉,連接著眼睛。
主幹則從心系直接向上通向肺臟,從腋下穿出。
主幹從心系直接向上,到達肺臟的分支處,然後沿著腋下運行,到達極泉穴。此穴位於臂內側腋下肌肉之間,動脈進入胸腔。
然後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向下運行,經過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之後,到達肘內側。
從極泉穴向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運行,經過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之後,經過青靈穴,到達肘內側,到達少海穴。
沿著臂內側後緣運行,到達手掌後側小指關節處(兌骨),進入手掌內側,沿著小指內側運行,從小指尖端穿出。
腕關節下方的骨頭稱為兌骨。從少海穴向下,沿著臂內側後緣運行,經過靈道、通里穴,到達手掌後側小指關節處(兌骨),經過陰郄、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沿著小指尖端的少衝穴而終止,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滑伯闡述,心臟為君主之官,地位尊貴於其他臟腑,所以它的經絡傳輸,不需藉助分支來傳遞。
此經脈多血少氣,午時氣血充盈於此,與足太陰脾經相交,共有九個穴位,左右合共十八個穴位。
極泉穴:位於臂內側腋下肌肉之間,動脈進入胸腔。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臂肘厥冷、四肢厥冷、心痛、乾嘔、胃脘脹滿、脅痛、悲愁。
青靈穴:位於肘關節上三寸。伸直肘部,舉起手臂取穴。灸七壯。主治目黃、頭痛、畏寒、脅痛、肩臂不能抬舉、不能穿衣。
少海穴(又名曲節):位於肘內側橫紋後方,大骨外側,距肘端五分。屈肘,朝向頭部取穴。心脈在此匯合。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也有說法不宜灸,或針刺五分,或針刺二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呼。主治寒熱、牙痛、眩暈、發狂、嘔吐涎沫、頸項不能回顧、肘關節攣縮、腋下及脅肋疼痛、四肢不能抬舉、頭痛、呃逆、瘰癧、心痛、手顫、健忘。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側,距腕關節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心痛、乾嘔、悲恐、抽搐、肘關節攣縮、暴喑(突然失音)。
通里穴:位於腕後橫紋上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眩暈、頭痛、發熱、憂鬱數日、煩躁不安、頻頻嘆息、面紅無汗、頭痛、暴喑(突然失音)、目痛、心悸、肘臂上臂疼痛、嘔吐、咽喉腫痛、氣短、遺尿、婦女經血過多、崩漏。實證則表現為胸悶、胃脘脹滿,應瀉之;虛證則表現為不能言語,應補之。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側脈搏處,距腕關節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鼻出血、吐血、惡寒發熱、厥逆、驚恐、心痛。
神門穴(又名銳中、中都):位於手掌後側腕骨端凹陷處。心脈在此匯聚。心臟實證時應瀉之。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七壯。主治瘧疾、心煩、口渴欲飲冷水、惡寒卻想待在溫暖的地方、咽喉乾燥、不想吃東西、心痛、呃逆、恐懼、氣短、手臂冷、面紅愛笑、掌心發熱並呃逆、目黃、脅痛、喘息、發熱、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