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上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22)

1. 手少陰心經

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拳不伸。㾬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衝(一名經始),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厥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脅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

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是治其標。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大腸上口。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以此推之。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

嘔吐鮮血或吐出帶血的痰。身體發冷顫抖,氣息上逆,小便失禁,聲音嘶啞,心智遲鈍,健忘。心臟部位有硬塊,小孩或成人罹患癲癇。李東垣說,這是因為胃氣下泄,導致五臟氣機紊亂,各種疾病相互出現。如果病症出在心臟,就取手少陰經的俞穴神門穴,與大陵穴一起疏通精氣,使其恢復原位。《靈樞經》說,少陰經沒有俞穴,心臟就不會生病嗎?這是因為外經生病而內臟沒有病,所以只取其經穴。在手掌後方銳骨末端取穴。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是精神的居所。心臟本身堅固,無法容納邪氣,如果容納邪氣,就會導致死亡。所以各種邪氣都聚集在心包絡,心包絡就是心主之脈。

少府穴:位於小指本節後骨頭縫隙凹陷處,直接對著勞宮穴,是手少陰心經經氣流注的滎穴,屬火。書上說,針刺二分深,艾灸七壯。另一書上記載,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心煩氣悶,氣短,悲傷恐懼,害怕見人,手掌發熱,手臂酸痛,手肘及腋下拘攣,胸痛,手握拳不能伸直,瘧疾久治不癒,發冷顫抖,陰莖下垂,陰部疼痛搔癢,遺尿,睪丸偏墜,小便不暢,嘆息。

少衝穴(又名經始):位於手小指內側邊緣末端,距離指甲角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是手少陰心經經氣發出的井穴,屬木。心虛時可在此穴補益。書上說,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另一書上記載,艾灸一壯。主要治療發熱病引起的心煩氣悶,氣息上逆,咽喉乾燥口渴,眼睛發黃,手臂內側後方疼痛,心痛劇烈,痰多寒冷,氣短,悲傷恐懼容易受驚,嘆息,心煩氣悶,手掌發熱,脅肋疼痛,胸痛,口中發熱,咽喉酸痛,時冷時熱。

手部攣縮不能伸直,牽引手肘及腋下疼痛,悲傷驚恐。李東垣說,曾經有一個富翁前陰散發腥臭味,求教於張潔古先生。張潔古說,前陰屬於足厥陰肝經的脈絡循行路線,經過陰莖末端。凡是有臭味,都是心臟所主導,心臟的氣味會散入五方形成五種臭味,入肝臟則為腥臊味,這就是其中一種。應該在肝經的行間穴瀉火,這是治療根本。然後在心經的少衝穴瀉火,這是治療標。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寬二寸半,直徑八分少一點。左邊盤疊成十六個彎曲,可以盛裝穀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多一點。胃的下口是小腸的上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水穀從這裡進入。大腸的上口是小腸的下口,在這裡分辨清濁。水液進入膀胱,糟粕進入大腸。小腸是接受和盛裝食物的器官,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小腸是紅色的,食物進入後,小腸飽滿而胃虛。(由此推斷,糟粕下到大腸後,小腸也就空了。)

2.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少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童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䪼音拙)抵鼻至目內眥。

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受手少陰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二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瘛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明堂。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痹。頰腫引耳後。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瘛瘲。五指掣。頭痛。

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瘲。舌強不嗍乳。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起始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到達肘部,再沿著上臂外側後緣,經過肩部,繞過肩胛骨,到達頸部。 然後深入到鎖骨上窩,連接心臟,沿著咽喉向下,到達胃部,最終屬於小腸。

其中一部分支脈從鎖骨上窩貫穿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眼睛外角,再進入耳中。另一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經過面頰到達眼睛外角,再進入耳中。還有一支脈從面頰上行,到達鼻部,再到達眼睛內角,與足太陽經相交會。

小腸經多血少氣,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氣血充盈於此,與手少陰經相互交會。整條經絡共有十九個穴位,左右合計三十八個穴位。

經絡上的穴位,如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等,各自具有不同的主治功效,例如治療瘧疾、寒熱、汗不出、喉痹、口乾心煩、臂痛、頸項疼痛、目疾、頭痛、耳鳴、鼻塞、咳嗽、胸滿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