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頭痛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頭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針。脈浮刺腕骨、京骨。脈長合骨、衝陽。脈弦陽池、風府、風池。

白話文: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正的頭痛。手腳發青到關節。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即使治療也無效。

使用灸法來散寒。用針刺的方法,如果脈象浮,就針刺腕骨和京骨。如果脈象長,就針刺合谷和衝陽。如果脈象弦,就針刺陽池、風府和風池。

2. 腰痛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氣、滯。

白話文: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血、寒氣、氣滯。

血滯於下。委中出血。灸腎俞、崑崙。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開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白話文:

血在身體下部瘀滯。委中穴位出血。灸腎俞、崑崙穴。同時使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製成蜜丸。用薑汁化成膏狀。敷在手上。烘熱並按摩。

3. 脅痛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

針丘墟、中瀆。

白話文:

肝火旺盛、肝氣過旺、體內有瘀血、痰濕凝滯、肝氣急躁。

應針刺丘墟和中瀆穴。

4. 心痛

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

針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白話文:

有風寒、氣血虛弱、飲食積滯伴有熱象。

針刺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裏、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這些穴位。

5. 牙疼

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

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白話文:

主治血液過熱、胃部有火、風寒感冒、濕熱困身、蟲蛀問題。

選用的穴位有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6. 眼目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宣泄。痛者。風池、合谷。張子和治眼目。神庭、上星、前頂。

灸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間、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白話文: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等症狀,可以用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等穴位宣泄。疼痛的話,可以用風池、合谷等穴位。張子和治療眼疾,常用神庭、上星、前頂等穴位。

灸法可以用於治療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引起的風邪。有眼翳者,可以用二間、合谷等穴位。小兒疳眼則可以灸合谷穴,每個穴位灸一壯。

7. 瀉痢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白話文:

氣虛同時伴有寒熱、飲食停滯、風邪、驚嚇、濕熱、陽氣衰弱、痰液聚集。應分別治療。腹瀉症狀輕時病情較重。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白痢。大腸俞。赤。小腸俞。

白話文:

如果出現陷下症狀,則使用灸法治療以下穴位:

  • 脾俞
  • 關元
  • 腎俞
  • 復溜
  • 腹哀
  • 長強
  • 太谿
  • 大腸俞
  • 三里
  • 氣舍
  • 中脘

其他特定症狀的灸法:

  • 白痢:大腸俞
  • 赤痢:小腸俞

8.

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臟瘧、五腑瘧。

針合谷、曲池、公孫。

灸不拘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白話文:

有風熱、山間濕熱毒氣、食積引起的瘧疾、久治不愈的瘧疾、因寒濕引起的痹症、五臟引起的瘧疾、五腑引起的瘧疾。

可以針刺合谷穴、曲池穴、公孫穴。

艾灸不分男女。在大椎穴第一節處,先針刺後艾灸三七壯,立刻見效。或者灸第三節也可以。

9. 咳嗽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白話文:

風、寒、火、勞、痰、肺氣腫、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刺曲澤,(出血立刻停止)前谷。面部潮紅且熱咳。支溝。多吐唾。三里。

10. 吐衄血

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

針隱白、脾俞、上脘、肝俞。

白話文:

身體發熱是因為血液不足。若是血液溫熱並且身體發熱的人,病情危重難以治癒。

應當針刺隱白穴、脾俞穴、上脘穴、肝俞穴。

11. 下血

腸風多在胃與大腸。

針隱白。

灸三里。

白話文:

腸風多出現在胃與大腸。

針刺隱白穴。

艾灸足三里穴。

12. 諸氣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

針以導氣。

白話文:

生氣時氣會上逆。驚訝時氣會紊亂。恐懼時氣會下沉。勞累時氣會散失。悲傷時氣會消耗。高興時氣會舒緩。思考時氣會凝聚。

用針刺來引導氣的運行。

13.

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痹為寒。老人氣虛。

灸三陰交。

白話文:

屬於熱結,痰氣不順,胞宮寒濕,老年人氣虛。

灸三陰交穴。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導致的下瀉。

灸大敦、三陰交穴。小腹下方橫紋斜尖處灸一壯。

針刺太衝、大敦、絕骨穴。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至額部,交會於頭頂。

用於治療男女性行為後的勞復。

使用韭根、豭鼠糞,用水兩杯煎至八分,隨時服用。

用於治療陰陽易病新瘥後的性行為。

使用梔子、雄鼠糞、枳殼,用水兩杯,蔥白兩寸,香豉十五粒,煎至八分,不限時服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子,交會於額部中央,旁邊約束太陽經脈,向下沿鼻子外側,上至牙齒中,再回到口外側,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第四,下疳:這是發生在生殖器上的瘡。由於肝經濕熱或因性行為不潔,導致邪毒之氣侵蝕成瘡。治療應疏肝導濕。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外搽藥。

這條支脈,從肺部分出絡心,注入胸中。

兩乳間為胸部。這條支脈從心包別出,繞心,注入胸中膻中部位,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酉時(下午5-7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

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五十四個穴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

方見於傷寒門,用於治療少陽經病寒熱交作。治療溫瘧感受時氣,先熱後寒,需加減使用。

從踝骨上八寸處,交出太陰經後方,向上沿膕內側。

從中封穴開始向上過踝骨,經過三陰交,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一寸,交出太陰經之後,向上沿膕內側,到達膝關、曲泉穴。

沿着大腿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挾着胃屬肝絡膽。

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頰裏,環於脣內。

在此之前連接目繫上出額頭,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在任脈之外,本經的裏面,下至頰裏,交環繞於脣口之內。

這路支脈,再從肝臟別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

14. 小水不禁

灸陰陵泉、陽陵泉。

15. 喉痹

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灸初起傍灸之。蓋亦鑿竅使外泄也。頭腫針曲池穴。

白話文:

針刺合谷穴、湧泉穴、天突穴、豐隆穴。

在初期腫脹旁邊進行艾灸。這也是為了開通孔竅使邪氣外散。頭部腫脹時針刺曲池穴。

16. 諸瘡

瘰癧瘡。灸肩井、曲池、大迎。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

白話文:

淋巴結核病引起的瘡。應在肩井穴、曲池穴、大迎穴進行艾灸。

治療口脣邊的瘡。必須排出壞血。

17.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

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針太衝、大敦、絕骨。

白話文: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導致的下瀉。

灸大敦、三陰交穴。小腹下方橫紋斜尖處灸一壯。

針刺太衝、大敦、絕骨穴。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至額部,交會於頭頂。

用於治療男女性行為後的勞復。

使用韭根、豭鼠糞,用水兩杯煎至八分,隨時服用。

用於治療陰陽易病新瘥後的性行為。

使用梔子、雄鼠糞、枳殼,用水兩杯,蔥白兩寸,香豉十五粒,煎至八分,不限時服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子,交會於額部中央,旁邊約束太陽經脈,向下沿鼻子外側,上至牙齒中,再回到口外側,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第四,下疳:這是發生在生殖器上的瘡。由於肝經濕熱或因性行為不潔,導致邪毒之氣侵蝕成瘡。治療應疏肝導濕。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外搽藥。

這條支脈,從肺部分出絡心,注入胸中。

兩乳間為胸部。這條支脈從心包別出,繞心,注入胸中膻中部位,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酉時(下午5-7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

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五十四個穴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

方見於傷寒門,用於治療少陽經病寒熱交作。治療溫瘧感受時氣,先熱後寒,需加減使用。

從踝骨上八寸處,交出太陰經後方,向上沿膕內側。

從中封穴開始向上過踝骨,經過三陰交,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一寸,交出太陰經之後,向上沿膕內側,到達膝關、曲泉穴。

沿着大腿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挾着胃屬肝絡膽。

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頰裏,環於脣內。

在此之前連接目繫上出額頭,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在任脈之外,本經的裏面,下至頰裏,交環繞於脣口之內。

這路支脈,再從肝臟別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

18. 腳氣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

針公孫、衝陽。

灸三里。

白話文: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等症狀。

可以針刺公孫穴和衝陽穴。

並施灸於三里穴。

19.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

灸三里、肺俞。

白話文: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用針刺治療中瀆穴和環跳穴,停針等待氣至,大約一到兩個小時。

用艾灸治療足三里穴和肺俞穴。

20.

有痰、氣虛、陰虛。

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白話文:

有痰、氣虛、陰虛的情況。

可以灸療中府、雲門、天府、華蓋和肺俞這些穴位。

21. 噁心

因痰、熱、虛。

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鬲俞、陽關。

白話文:

因為痰多、體內有熱、體虛。

可以施灸於胃俞穴、幽門穴、商丘穴、中府穴、石門穴、鬲俞穴、陽關穴。

22. 膈噎

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

針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

白話文:

因為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聚、癖積。

針刺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這些穴位。

23. 水腫

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

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復溜、曲泉、四滿。

白話文:

水腫病有五種: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爲氣滯和溼困飲食所致的水腫。

針刺的穴位包括:胃倉穴、合谷穴、石門穴、水溝穴、三里穴、復溜穴、曲泉穴、四滿穴。

24. 鼓脹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

針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

白話文: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的情況,可以針刺上脘穴、足三里穴、章門穴、陰谷穴、關元穴、期門穴、行間穴、脾俞穴、懸鐘穴、承滿穴來進行治療。

25. 頭眩

痰挾氣。虛火動其痰。

針上星、風池、天柱。

白話文:

痰液夾雜著氣流。虛火引動了痰液。

針刺上星穴、風池穴、天柱穴。

26. 痛風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針百會、環跳。

白話文: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針灸百會穴、環跳穴。

27. 肩臂痛

痰濕為主。

灸肩髃、曲池。

白話文:

痰濕較重。

可以用艾灸肩髃穴和曲池穴。

28. 夢遺

專主濕熱相火。

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白話文:

專門針對濕熱和相火的問題。

可以施灸於中極穴、曲骨穴、膏肓穴、腎俞穴。

29.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

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蹺、(晝發)陰蹺。(夜發)

白話文:

都是痰火造成的。不需要區分是牛還是馬等六畜。

可以針灸百會穴、鳩尾穴、上脘穴、神門穴、陽蹺穴(如果是白天發作),以及陰蹺穴(如果是夜晚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