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23)
卷一上 (23)
1. 手太陽小腸經
養老,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肩臂痠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熱病先腰頸酸。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小海,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小腸實。瀉之。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根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瘛瘲狂走。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龍),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六分。主痔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天容,耳下曲頰後。素注。灸三壯。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主口喎面赤。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主失音癲疾。心腹痛。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白話文:
**養老穴:**在手腕骨頭的前上方。另一種說法是,在腕骨後方一寸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肩臂痠痛、感覺肩膀要斷裂、手臂像被拔掉一樣的疼痛、手無法自主抬起或放下、以及視力模糊。
**支正穴:**在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分出脈絡到手少陰心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明堂》記載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虛症、驚恐悲傷、癲狂、五勞(指長時間勞累所致的疾病)、四肢虛弱、手肘和手臂彎曲困難、手無法握緊、十個手指都疼痛、熱病初期出現腰頸痠痛、口渴、脖子僵硬、以及眼瞼長出疣狀物。實症表現為關節鬆弛、肘關節廢用,應使用瀉法治療;虛症則會長出像手指般大小的疣,或出現結痂疥瘡,應使用補法治療。
**小海穴:**在手肘內側大骨頭的外側,肘尖下方五分處的凹陷中。彎曲手臂靠近頭部時取穴。這裡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合穴,屬土。小腸實證時,應使用瀉法。《素問》記載針刺二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頸部、下巴、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後緣的疼痛、寒熱病、牙根腫痛、頭暈、頸項疼痛、瘡瘍腫痛、發冷戰慄、肘部和腋窩腫痛、小腹疼痛、癲癇發作時發出羊叫聲、頸部扭轉、手腳抽搐、狂躁亂走、下巴腫脹無法轉頭、感覺肩膀像要被拔掉、上臂像要斷裂、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
**肩貞穴:**在肩胛骨下方兩個骨頭交接的凹陷處,也就是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針刺五分深,《素問》記載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耳鳴耳聾、鎖骨上窩、肩部發熱疼痛、風痹、手腳麻木無力。
**臑俞穴:**在肩髎穴後方大骨頭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取穴。這裡是手太陽經、陽維脈、陽蹺脈三條經脈交會的穴位。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手臂痠軟無力、肩膀疼痛牽引到肩胛骨、寒熱病、腫脹、頸部疼痛。
**天宗穴:**在秉風穴後方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艾灸三壯,針刺五分深,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主要治療肩臂痠痛、肘部外側後緣疼痛、臉頰下巴腫脹。
**秉風穴:**在天髎穴外側,肩膀上方、肩髃穴後方,舉起手臂時會出現的空隙中。這裡是手太陽經、陽明經、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四條經脈交會的穴位。艾灸五壯,針刺五分深。主要治療肩膀疼痛無法舉起。
**曲垣穴:**在肩膀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艾灸三壯,針刺五分深,《明堂》記載針刺九分深。主要治療肩膀麻痹疼痛、氣機阻滯引起的肩胛骨拘緊疼痛悶脹。
**肩外俞穴:**在肩胛骨上緣,距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明堂》記載艾灸一壯。主要治療肩胛骨疼痛、周身麻痹、寒邪侵襲至肘部。
**肩中俞穴:**在肩胛骨內緣,距離脊椎二寸的凹陷處。《素問》記載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十壯。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咳血、寒熱病、視力模糊。
**天窗穴(又名窗龍):**在頸部大筋之間,前下巴下方,扶突穴後方動脈跳動的凹陷處。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素問》記載針刺六分深。主要治療痔瘡、瘺管、頸部疼痛、肩胛牽引到頸部導致無法轉頭、耳聾、臉頰腫脹、牙關緊閉、中風。
**天容穴:**在耳朵下方,下巴後方。《素問》記載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癭瘤、頸部癰腫、頸部無法轉動、不能說話、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牙關緊閉、耳聾耳鳴。
**顴髎穴:**在面部顴骨下緣,顴骨尖端凹陷處。這裡是手少陽經、太陽經的交會穴。《素問》記載針刺三分深,針刺二分深。主要治療口眼歪斜、面部潮紅、眼瞼跳動不停、臉頰腫脹、牙痛。
**聽會穴(又名多所聞):**在耳中珠子的位置,大約像赤小豆大小。這裡是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明堂》記載針刺一分深,《甲乙經》記載針刺三分深。主要治療失音、癲癇、心腹疼痛、化膿性耳疾、耳聾、感覺耳朵被堵塞聽不到聲音、耳朵裡嗡嗡作響像蟬鳴。
**膀胱:**重九兩二銖,長寬各九寸,位於腎臟下方,大腸旁邊,小腸的下開口是膀胱的上開口。水液由此滲入膀胱,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