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8)

1. 腸鳴

治腹虛鳴(資生經)。穴不容

治腹滿腸鳴。穴胃俞

治腸中常鳴。上衝於心。及治婦人。穴臍中

治腸鳴。穴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穴天樞

治心滿氣逆腸鳴。穴陰都

治腸鳴濯濯有如水聲。穴陰交

治腸鳴相追逐。穴上廉

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穴漏谷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腸鳴而痛。穴陷谷,濕溜,漏谷,復溜,陽綱

治胸脅脹鳴切痛。穴太白

治腸鳴。穴三里,三間,京門,關門,三陰交,陷谷,水分,神闕,承滿,溫溜,三焦俞,大腸俞,胃俞,天樞

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轉側。穴章門

治腸鳴氣走疰痛。穴上廉

治腹脹腸鳴不便痹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穴商丘

治腹雷鳴。穴復溜

治腸痛雷鳴。穴督俞

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穴承滿

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則泄。食不化。嗜食。身腫。夾臍急。穴天樞

治腹中雷鳴。灸太衝。無限壯數。

治腸鳴泄注。刺下髎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腸鳴]

治療腹部虛弱導致的鳴響(出自資生經)。不應選擇「不容」穴。

治療腹部脹滿與腸鳴,選擇「胃俞」穴。

治療腸道持續鳴響,甚至上衝至心部,以及婦女的相關問題,選擇「臍中」穴。

治療腸鳴,選用「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等穴位。

治療腹部脹大、腸鳴以及氣往上衝胸的症狀,選擇「天樞」穴。

治療心臟周圍脹滿、氣流逆向、腸鳴的症狀,選擇「陰都」穴。

治療腸鳴聲宛如水聲,選擇「陰交」穴。

治療腸鳴聲互相追逐的現象,選擇「上廉」穴。

治療腸鳴時伴隨強烈打哈欠,心靈悲傷且氣流逆向,選擇「漏谷」穴。

治療腸鳴且伴有嚴重下瀉,選擇「膺窗」穴。

治療腸鳴並感到疼痛,選擇「陷谷」、「濕溜」、「漏谷」、「復溜」、「陽綱」等穴位。

治療胸部和脅部脹鳴劇烈疼痛,選擇「太白」穴。

治療腸鳴,可以選擇「三里」、「三間」、「京門」、「關門」、「三陰交」、「陷谷」、「水分」、「神闕」、「承滿」、「溫溜」、「三焦俞」、「大腸俞」、「胃俞」、「天樞」等穴位。

治療腸鳴聲音明顯,食物消化不良,脅痛無法平躺,煩躁發熱口渴,食慾不振,胸脅支撐感飽滿,呼吸困難心痛,腰痛無法翻身,選擇「章門」穴。

治療腸鳴伴隨氣流移動導致的劇烈疼痛,選擇「上廉」穴。

治療腹部脹大、腸鳴、不便、虛弱,使人情緒低落,身體寒冷容易嘆息,心靈悲傷且氣流逆向,選擇「商丘」穴。

治療腹部雷鳴般的腸鳴,選擇「復溜」穴。

治療腸道劇烈疼痛如雷鳴,選擇「督俞」穴。

治療腸鳴腹部脹大,氣往上衝胸且呼吸困難,選擇「承滿」穴。

對於飲食難以下嚥,腹部如雷鳴般鳴響,隨後出現下瀉,可灸「承滿」穴五十次,加上「三焦俞」穴。

治療腹部脹大、腸鳴,氣往上衝胸,無法長時間站立,腹部如水波般晃動,冬季再度受寒易引起腹瀉,食物不易消化,食慾過盛,身體浮腫,肚臍周圍緊繃,選擇「天樞」穴。

治療腹部如雷鳴般的腸鳴,灸「太衝」穴,不限制灸的次數。

治療腸鳴伴有嚴重下瀉,針刺「下髎」穴深入兩寸,保持七次呼吸,再灸三次。

2. 脫肛

治大人小兒脫肛(資生經)。穴百會(針二分。灸七壯。至七七壯)中極

治寒冷脫肛。歷年不愈。灸翠尾骨七壯立愈。又臍中隨年壯。橫骨百壯。龜尾七壯。窮骨。

治卒大便脫肛。灸頂中回發中。百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成人和兒童的脫肛問題(出處為資生經)。具體療法是對「百會」穴位進行治療,針刺深度約二分,並進行艾灸,初時灸七次,後可增至四十九次。

另一種治療方式用於因寒冷導致的長期未癒的脫肛,直接灸「尾骨」位置七次,往往能立即見效。此外,還可以灸肚臍,次數等同於患者的年齡,灸「橫骨」一百次,「龜尾」七次,以及「窮骨」。

對於突然大便時發生的脫肛,則灸頭頂中心,即髮際線中點,灸一百次。

3. 腸風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腸風瀉血(資生經)。穴脊中。灸百壯。

資生經云。有人患此疾積年。一灸除根。因傳此法。後觀灸經。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蓋岐伯灸小兒起也。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爾。大人小兒之病。初不異故也。

治腸風下血。穴長強

王氏云。腸風藥多不效。何耶。本草衍義曰。腸風乃腸痔。苟知其為痔而治之。無不效矣。若灸腸風。長強為要。血云。近李倉腸風。市醫以杖量臍中。於脊骨當臍處灸即愈。因此予為人灸腸風。皆除根(陸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腸風瀉血即愈(須顛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窮骨(脊骨盡處)。龜尾當灸中三壯。

白話文:

[腸風]的治療方式是針對長期冰冷導致的五種痔瘡以及大便出血的狀況。根據「資生經」的記載,應在脊椎中段進行針灸,灸一百壯。

「資生經」提到,有人患這種疾病多年,只經過一次灸療就根除了病因,因此傳播了這種療法。後來發現,在灸療的古籍中,這個穴位也能治療小兒的脫肛和大便出血,起源於岐伯用灸療來治療小兒的疾病。後人因此將此方法應用在成人腸風和大便出血上。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的病情,根本上並無不同。

對於腸風出血的治療,應選擇在「長強」這個穴位進行。

王氏指出,腸風的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這是因為腸風實際上就是腸道的痔瘡。如果能辨識出這點並對症下藥,療效通常都不錯。若選擇灸療腸風,「長強」是關鍵的穴位。有報告指出,最近李倉的腸風,市上的醫生使用棍子測量肚臍中心的位置,在脊椎對應肚臍的地方進行灸療,很快就痊癒了。從此,我為他人治療腸風時,都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治療腸風大便出血的方法是立即進行灸療,但需將身體倒轉,才能在正確的位置進行灸療。穴位位於脊椎最末端的「窮骨」,也就是脊椎的盡頭。「龜尾」這個穴位,應灸三壯。

4. 腸澼

治腸澼㿉疝。小腹痛(資生經)。穴中都

治腸澼。穴復溜,束骨,會陽

治腸澼切痛。穴四滿

治結積留飲。澼囊胸飲。食不消。穴通谷。灸五十壯。治風冷。腹中雷鳴。大腸灌沸。及腹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強疼。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穴大腸俞。灸百壯。三報之。

治諸結積留飲。澼囊胸滿。飲食不消。穴胃脘三百壯。三報之。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穴下極俞。灸隨年壯。

治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泄。穴束骨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大便不節。小便赤黃。腸鳴泄注。穴陽綱

治腸鳴腹脹。欲泄注。穴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

白話文:

[治療腸炎]

治療腸炎和㿉疝所導致的小腹疼痛。(出自資生經)在「中都」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治療腸炎,在「復溜」、「束骨」、「會陽」這些穴位上施治。

對於劇烈腸炎疼痛的情況,「四滿」穴位是治療選擇。

處理因結塊積滯或飲食停滯造成的腸炎、胸飲、食物消化不良,可於「通谷」穴位治療,並艾灸五十壯。

針對風寒、腹部雷鳴聲、大腸功能亢進、腹瀉、食物消化不良、小腹絞痛、腰背強硬疼痛、排便困難、飲食不佳等症狀,應在「大腸俞」穴位治療,艾灸一百壯,需重複三次。

處理各種結塊積滯、飲食停滯、胸腔飽滿、飲食消化不良的問題,「胃脘」穴位可艾灸三百壯,同樣需重複三次。

針對腹部急痛、腰痛、膀胱寒冷、濕氣下注、腹瀉等症狀,應在「下極俞」穴位治療,艾灸次數依年齡而定。

處理腹部寒冷、瀉痢、腸炎出血的情況,可在「會陽」穴位施治。

處理腸炎瀉痢,「束骨」穴位為治療選擇。

處理腸鳴、瀉痢,可在「膺窗」穴位施治。

針對大便失禁、小便色赤黃、腸鳴瀉痢的情況,「陽綱」穴位是治療選項。

處理腸鳴、腹部脹氣、瀉痢的症狀,可在「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這些穴位上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