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2)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七 (2)

1. 傷寒

凡治傷寒,惟陰證可灸,余皆當針。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問亦云病甚者為五十九刺,所以瀉諸陽胸中、胃中、四肢、五臟之熱也(見熱論篇)。若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大泉;未滿五日,禁針爾(千金)。而千金於頭痛、身寒熱病,乃灸巨闕、上中管三處,豈亦是陰證耶?其狀蓋云:或澀澀欲守火是也,醫者當辨之。

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 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 中管,療天行傷寒。(明) 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 鬲俞,主傷寒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常濕,不能食。(千) 少衝,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明作喜),掌熱胸痛,口熱咽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眼痛。(銅) 曲池,治傷寒余疾,皮膚乾燥。 通理,主熱病,先不樂數日。(千) 魚際、陽谷,主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 盡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 腎俞,主頭身熱赤,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嘔。 三間,主氣熱,身熱喘。(甲云: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 魚際,治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 中衝、少衝、關衝、勞宮、太陵、陽谿、天髎,主熱病煩心,心悶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舌本痛。 間使,主熱病煩心,喜噦,胸中澹澹,喜動而熱。 巨闕,主煩心喜嘔。 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強痛。 天井,主振寒頸項痛。 委中,主熱病夾脊痛。 風門,治傷寒頸項強,目瞑(明有鼻塞字),多嚏鼻鼽,出清涕。(銅)

陰毒沉困,藥餌難為工,但灸臍中三百壯,艾如半棗;手足不暖,不可治也(見本事方)。或心迷耳聾叫不應,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湯救數人矣;若復渴,則煎五苓散與服,或煎人參湯服,皆效。(千金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不消也。)

白話文:

傷寒治療,只有陰證才能灸治,其他都應針灸。因此《千金方》只說刺取,而《素問》也說病情嚴重者用五十九針,都是為了瀉去胸中、胃中、四肢、五臟的陽熱。(見《熱論篇》)若溫病發熱五日以上,不出汗,可以刺大泉穴;未滿五日,則禁止針灸。(《千金方》)而《千金方》對於頭痛、身寒熱的病症,則灸巨闕、上中管三處,這是否也是陰證呢?其症狀大概是指感覺身體澀澀的,像是要留住火氣一樣,醫生應當加以辨別。

通里穴,治療熱病,突然心煩意亂,頻頻嘆氣伸腰,悲恐不安,頭暈頭痛,面紅發熱,心悸,肘臂肩膀疼痛,實證則肢體腫脹,虛證則不能說話,嘔吐不止,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小便失禁。(《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期門穴,治療婦女傷寒,經期錯亂不止,應針刺期門穴,使經期順利恢復。中管穴,治療流行性傷寒。(《明堂經》)曲澤穴,治療傷寒病兼夾溫濕,身熱口乾。鬲俞穴,主治傷寒嗜睡,懶惰不想動,身體經常潮濕,不能進食。(《千金方》)少衝穴,治療熱病煩躁,胸悶,上氣,心痛,痰多氣短,悲恐易驚。(《明堂經》作喜驚)掌心發熱,胸痛,口乾咽喉發酸,時冷時熱,手指攣縮不能伸直,牽引眼痛。(《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曲池穴,治療傷寒後的餘疾,皮膚乾燥。通里穴,主治熱病,幾天前就感到不愉快。(《千金方》)魚際穴、陽谷穴,主治熱病,寒戰,頸項肌肉震顫,腹部膨脹,陽痿,面色沒有變化。盡澤穴,主治氣逆嘔吐,頸項肌肉震顫,不能出汗。腎俞穴,主治頭身發熱發紅,寒戰,腰部及四肢沉重疼痛,想嘔吐。三間穴,主治氣熱,身熱喘息。(《甲乙經》說: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眼睛急痛,易驚嚇。)魚際穴,治療熱病寒慄,頸項肌肉震顫,腹部膨脹,陽痿,面色沒有變化。中衝穴、少衝穴、關衝穴、勞宮穴、太陵穴、陽谿穴、天髎穴,主治熱病煩躁不安,心悶,不出汗,掌心發熱,心痛,全身發熱如火,舌根疼痛。間使穴,主治熱病煩躁,喜歡喝水,胸中空空蕩蕩,喜歡活動,活動後發熱。巨闕穴,主治煩躁想嘔吐。曲澤穴,主治傷寒溫病,身熱煩躁,口乾。支正穴、少海穴,主治熱病,先出現腰脛酸痛,喜歡喝水,頻頻飲水,身熱項強痛。天井穴,主治寒戰,頸項疼痛。委中穴,主治熱病夾脊疼痛。風門穴,治療傷寒頸項強直,眼睛閉合。(《明堂經》有鼻塞。)打噴嚏,流清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陰證邪氣深入,身體沉重困倦,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只灸臍中三百壯,艾條如半枚棗子大小。手足冰冷,則不可治療。(見《本事方》)如果神志不清,耳聾,呼喚無反應,因食用生冷食物而致病者,可用理中湯搶救,救活了不少人。如果仍然口渴,則煎服五苓散,或煎服人參湯,都有效。(《千金方》說:傷寒大多由風寒引起,初期是風寒表證,深入內里則難以消退,沒有溫暖覆蓋而不能消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