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3)
針灸資生經第七 (3)
1. 黃疸
脾俞、胃管、大溪、主黃疸。(千)然谷、主黃疸。一足寒一足熱。喜渴。太衝、主黃疸熱中。喜渴。中封、五里、主身黃。時有微熱。(甲乙云。不嗜食。少氣。身體重。)脊中、主黃疸腹滿不能食。脾俞、主黃疸喜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勞宮、主黃疸目黃。
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脾俞、治黃疸。(銅見腹脹。)脾俞、療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明)章門、療身黃羸瘦。(明下見鼓脹。)寅門穴、治馬黃黃疸。上齦里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上齶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唇里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顳顬穴、針灸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俠承漿穴、治馬黃急疫。巨闕七壯。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上管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男陰縫穴扳陰反向上灸。
治馬黃黃疸。風府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熱府、針灸治馬黃黃疸。肺俞灸主黃疸。通治百毒。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俞、腳後跟、針灸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耳中穴、灸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頰裡穴、針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頰兩邊同法。手太陽灸隨年壯。
治黃疸䚡。石子頭穴、灸七壯。治馬黃黃疸。錢孔穴、灸百壯。治黃疸。太衝穴、針灸治馬黃溫疫。(千)
五苓散治疸病發渴立效。瘀熱在裡。身黃腫。煎茵陳下。(服此不效。方可針灸。)
白話文:
[黃疸]
處理黃疸可刺激脾俞、胃管、大溪等穴位。千金方指出,刺激然谷穴也能治療黃疸。若出現一腳冷一腳熱、口渴等症狀,應考慮刺激太衝穴,該穴同時能緩解因黃疸引起的體熱。中封和五里穴則能改善全身泛黃的情況,偶爾會伴有輕微發熱。甲乙經記載,這些症狀可能伴隨著食慾不佳、氣短和身體沉重等問題。刺激脊中穴可以治療黃疸導致的腹部飽脹及食慾不振。脾俞穴對黃疸引起的頻繁打哈欠、消化不良、肋骨下方脹滿想嘔吐、全身沉重不想移動等症狀有所幫助。勞宮穴可用來治療黃疸引起的眼睛泛黃。
中管和太陵穴可用來治療眼睛泛黃和寒戰。刺激脾俞穴能治療黃疸(根據銅人圖經,脾俞穴亦可用於腹部脹滿)。脾俞穴亦能治療腰部和身體泛黃、腹部脹滿、腹瀉、全身沉重、四肢無力、黃疸引起的邪氣積聚以及腹痛、寒熱交替等症狀。章門穴則適用於治療身體泛黃和消瘦(根據明堂圖經,章門穴亦用於治療腹部鼓脹)。寅門穴能治療馬黃型黃疸。上齦裏的穴位,進行三次針刺,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同樣地,上齶穴進行三次針刺,也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及其四季相關病症。
舌下穴位於舌頭兩側,可用針刺治療黃疸。脣裏穴進行三次針刺,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和季節性疾病。顳顬穴可用針灸治療由季節變化引起的各種疾病,包括黃疸和溫病。人中穴旁的穴位使用火針,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和瘟疫。當全身泛黃且聲音沙啞時,可在承漿穴旁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巨闕穴進行七次強烈灸療,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和其他急性的瘟疫類疾病。上管穴進行七次灸療,能治療馬黃型黃疸。男性的陰縫穴,將陰部向上拉,進行灸療。
風府穴針刺,能治療頭部各種疾病,包括馬黃型黃疸和體熱。熱府穴針灸,能治療馬黃型黃疸。肺俞穴灸療,主要治療黃疸,並能全面排毒。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腳後跟等穴位,可用針灸治療馬黃型黃疸和由季節變化引起的各種毒素。耳中的穴位灸療,能治療馬黃型黃疸和季節性瘟疫毒素。頰裡穴針刺,主要治療馬黃型黃疸和季節性溫疫。臉頰兩側的穴位,應用相同的方法。手太陽穴灸療,年齡增長時,灸療次數也相應增加,能治療黃疸引起的皮膚瘙癢。
石子頭穴進行七次灸療,能治療馬黃型黃疸。錢孔穴進行百次灸療,能治療黃疸。太衝穴針灸,能治療馬黃型溫疫。
五苓散能有效治療因瘀熱在裡而導致的黃疸,其症狀包括身體泛黃和腫脹。煎煮茵陳服用(如果此方法無效,可考慮針灸治療)。
2. 傷寒頭痛(余見頭痛)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千)懸顱、主熱病頭痛身熱。懸釐、鳩尾、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少澤、主振寒。小指不用。頭痛。神道、關元、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三焦俞、主頭痛。食不下。太白、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
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溫溜、治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銅)風池、治頭痛。魚際、掖門、中渚、通理、主頭痛。(千)天池、療頭痛。(此見寒熱。)支正等、主頭眩痛。(見傷寒寒熱。)頭痛顛顛然。先取湧泉云云。(見傷寒。)魚際、療頭痛汗不出。
(見寒熱。)
治傷寒頭痛藥多矣。惟濃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針灸。予屢施與人皆效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治療由感冒引起的頭痛的各種方法。
溫留和主傷寒的發燒症狀,能緩解頭痛、噦氣、鼻血以及肩膀舉不起來的問題。
千懸顱穴能治療熱病導致的頭痛和身體發熱。
懸釐和鳩尾穴則能治療熱病造成的單側頭痛,並能改善眼睛外側的問題。
少澤穴可以緩解寒顫,小指不能活動,以及頭痛的情況。
神道和關元穴對治療身體發熱和頭痛有幫助,也能緩解病情的反覆。
三焦俞穴可緩解頭痛和食慾不振。
太白穴可以治療熱病,特別是初期的頭部沉重,臉部疼痛,心煩意亂,身體發熱,腰痛到無法彎腰或仰望的情況。
對於因熱病導致的胸悶、無法躺下、身體沉重、骨頭疼痛的狀況,溫溜穴能提供緩解。
風池穴能治療頭痛。
魚際穴和掖門、中渚、通理穴都可以用來治療頭痛。
天池穴可以治療頭痛。
支正穴等可以治療頭暈和頭痛。
對於頭頂的劇烈疼痛,首先應採用湧泉穴進行治療。
魚際穴可以治療頭痛且汗水不出。
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的藥物有很多,但濃煎五苓散效果顯著,無需針灸。我多次將此方法推薦給他人,效果都很不錯。
3. 傷寒寒熱
(余見自汗,傷寒無汗)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甲云、寒熱口乾。身熱喘息。口急痛。善驚。肩貞、主寒熱項適歷。甲云、耳鳴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麻。小不舉。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商丘、主寒熱好嘔。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鬲俞、中府、主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支滿、肩井、關衝、主寒熱淒索。氣上不得臥。
列缺、主寒熱掌中熱。曲池、主傷寒餘熱不盡。天井、主傷寒振寒。頸項痛。衝陽、主振寒而欠。後谿、主身熱惡寒。
白話文:
[對於感冒引起的發燒]
(我見到自汗的症狀,這是在描述感冒時沒有出汗的情況)
支正和少海穴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初期會感到腰部和小腿痠痛,常有口渴感,身體發熱且頸部僵硬,會有冷顫和發燒交替出現的現象。甲說,它主要用來治療冷顫和發燒,以及頸部腫脹。如果病情實證,會出現手肘抽筋和頭痛頭暈;如果是虛證,則可能長疣或脫皮。
曲澤穴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和溫熱性疾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口乾。甲說,它用來治療心悸,身體發熱,心煩,口乾,手冰涼,逆氣嘔吐,手肘抽搐,常搖頭,臉色蒼白,汗水僅限在肩膀以上。三間穴主要用於治療氣熱,身體發熱和喘息。
甲說,它用於治療冷熱交錯,口乾,身體發熱,喘息,口脣緊繃疼痛,容易驚嚇。肩貞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錯和頸部僵硬。甲說,它用於治療耳鳴聽不清,牽引至胸腔和肩部的熱痛和麻木,手臂微弱無力。溫留穴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冷熱交錯和頭痛。商丘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錯和噁心嘔吐。大椎穴主要用於治療感冒時熱度高,煩躁和噁心嘔吐。膈俞和中府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錯,皮膚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短促無法平躺。支滿,肩井和關衝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錯,身體疲倦,氣往上沖,無法平躺。
列缺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錯和手掌發熱。曲池穴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後的殘餘熱度。天井穴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冷顫和頸部疼痛。衝陽穴主要用於治療冷顫和打哈欠。後溪穴主要用於治療身體發熱和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