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4)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七 (4)

1. 寒熱

(又見傷寒寒熱,中風寒熱)

復溜、治骨寒熱汗注不止。(銅)至陽、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明同。)光明、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啞門、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銅)陶道、神堂、(見肩痛。)風池、治灑淅寒熱。陰郄、治灑淅畏寒。厥逆。魚際、治灑淅惡風寒。

虛熱。舌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浮白、治發寒熱。腎俞、治頭重身熱。(見勞瘵。)顱囟、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太白、陽綱、治身熱。(並見腹脹。)曲差、治身體煩熱。腦空、治勞疾羸瘦體熱。肺俞、治寒熱喘滿。(見勞瘵。)天池、治寒熱胸鬲滿。

(見鬲滿。)少衝、治乍寒乍熱。(見傷寒。)神道、(見頭痛。)少海、治寒熱。膽俞、治振寒。(見頭痛。)臨泣、治灑淅振寒。(見腋腫。)魚際、療虛熱洒洒毛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明)鬲俞、療寒熱骨痛。

(見痰。)天突、(見頸腫。)療身寒熱。(下)腦空、療身寒熱。引項強急。飛揚、光明、主寒熱。(千見傷寒無汗。)臟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三焦俞隨年。(又見勞。)又胃管百壯。(至千壯佳。)小腸俞、主三焦寒熱。

(如灸腎法。)隨年。又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寒熱赤泄洞痢。腰脊痛。又小便不利。婦人帶下。五十壯。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脾俞並椎三穴。各七壯。盜汗寒熱惡寒。肺俞隨年壯。針五分。又陰都百壯。多汗寒熱。玉枕五十。(千翼)湧泉、主身體腰脊如解。

(見虛損。)

白話文:

(再參考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以及中風導致的寒熱)

復溜穴可以治療因骨寒引發的持續性出汗。(在銅器上)至陽穴可治療寒熱症狀和肌肉鬆弛。淫濼穴則能緩解脛部痠痛與四肢沉重疼痛,以及氣短言難的症狀。(明代也有相同記載)光明穴則治療身體解除寒冷,淫濼穴與䯒穴的痠痛,以及無法長時間站立。啞門穴治療寒熱、風痙、脊椎僵硬反折等症狀。(在銅器上)陶道穴、神堂穴(參見肩痛)、風池穴治療冷熱交替症狀。陰郄穴治療冷熱交替及畏寒症狀。魚際穴治療冷熱交替且怕風寒。

虛熱症狀,如舌苔黃、身體發熱、頭痛咳嗽、不出汗、胸部背部疼痛、呼吸困難等。浮白穴治療發冷發熱。腎俞穴治療頭重身熱。(參見勞瘵)顱囟穴治療身熱頭重。脅痛無法翻身。太白穴、陽綱穴治療身熱。(並參見腹脹)曲差穴治療身體煩熱。腦空穴治療勞疾瘦弱體熱。肺俞穴治療寒熱喘滿。(參見勞瘵)天池穴治療寒熱胸膈滿。

(參見膈滿)少衝穴治療忽冷忽熱。(參見傷寒)神道穴(參見頭痛)少海穴治療寒熱。膽俞穴治療顫抖寒意。(參見頭痛)臨泣穴治療冷熱交替顫抖寒意。(參見腋腫)魚際穴治療虛熱,皮膚毛髮豎起,怕風寒。舌苔黃,身體發熱,咳嗽喘息,胸部背部疼痛,呼吸困難,頭痛劇烈,不出汗,心煩熱,氣短不足。膈俞穴治療寒熱骨痛。(參見痰)天突穴(參見頸腫),治療身體冷熱交替。

(下)腦空穴治療身體冷熱交替,頸部強直。飛揚穴、光明穴主治寒熱。(千金方中見傷寒無汗)臟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嘔吐,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瘦弱氣短。三焦俞穴隨年齡調整。(參見勞損)另外,胃管百壯。(至千壯效果更佳)小腸俞穴主治三焦寒熱。

(如同灸腎法)按年齡調整。另外,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寒熱赤瀉洞痢,腰脊痛。另外,小便不利,婦女帶下。五十壯。四肢冷熱,腰疼不能彎腰。身體黃腹滿,食後嘔吐。舌根僵直。灸脾俞穴和椎三穴各七壯。盜汗寒熱惡寒。肺俞穴按年齡調整,針刺五分。另外,陰都穴百壯。多汗寒熱。玉枕穴五十壯。(千翼)湧泉穴主治身體腰脊無力。

(參見虛損)